彩云之南红土地的守护人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re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彩云之南,有一片神奇的低纬度高原。这里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几乎所有的气候类型在这片土地上都能找到,这一切都使其成为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的理想之地。
  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酷爱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张乃明就把他的目光锁定在这片迷人的红土高原。作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云南农业大学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省级创新团队的领军人才,他带领团队前瞻土壤学研究热点,在土壤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张乃明教授厚积了十余载的科研储备如今开始大放异彩。
  前瞻设施农业
  要说如今云南省高校就业率高的专业,云南农业大学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一定位列其中。云南农业大学作为在全国第二家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在带动云南设施农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功不可没。而时任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张乃明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当时,张乃明正在承担有关设施农业的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有深入了解,他敏锐地察觉到设施农业将代表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率先组织申报设置该专业并获得成功。
  “那是10年前的事了,回想起来这一步走的还真有点前瞻性。”张乃明说。如今,经过十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设施栽培的第一大国,各类设施栽培面积已突破6000万亩,从业人员近千万人。
  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也有着特殊的国情,相比国外以基质栽培等无土栽培方式为主,我国的设施农业大部分采用土壤栽培。长期的土壤连作使我国设施农业土壤退化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巨大瓶颈。“原来在呈贡地区种植花卉的农民,现在只能去更远的地方种植。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扩张,一方面是由于大棚种植土壤的退化。设施农业土壤退化问题说小点是对农民生产有影响,说大点对全国设施农业发展都有影响。”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没有肥沃的土壤,品种再好也种不出好的农产品。十多年来,张乃明深入开展设施农业土壤质量演变机理研究,初步摸清了云南设施土壤质量状况,科学阐明了施肥、灌溉与轮作制度等农业措施对设施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了主要指标随栽培年限的演变机制并对其数量关系进行动态模拟,筛选出防治设施土壤质量退化的调控模式。
  这项研究揭示了设施土壤质量退化原因,系统研究了设施土壤质量变化累积规律,建立设施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国内第一个“设施土壤质量评价与改良专家系统”;筛选出设施土壤持续利用的调控模式,研制成功复合型大棚土壤调理剂,同时还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3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张乃明说,从“十二五”规划到即将开始的“十三五”规划,国家都制定了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规划,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我国的设施农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增加高端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到实现设施农业的终极目标——植物工厂,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攻克农业面源污染
  张乃明关注的另一个研究领域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他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上世纪90年代在山西省农业环境监测站工作时起,他便开始接触这项研究。来到云南工作后,他发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而当时省内在面源污染控制研究方面的基础薄弱,张乃明责无旁贷地挑起这项研究工作的重任。
  重视源头减污,通过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来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他特别重视将面源污染控制的技术物化为具体的产品,如今,这项研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2012年,由张乃明主持完成的产学研结合项目“环境友好系列肥料的研制与应用”通过了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该项目科学界定了环境友好型肥料的内涵,与企业合作开发研制成功了长效作物专用肥料、甘蔗专用BB肥、生物—有机烟草专用肥料、生物炭基肥料、土壤磷素激活剂等环境友好型肥料产品,为有效减轻与防治化肥面源污染、改善农产品品质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研制的长效系列作物专用肥料、甘蔗专用BB肥、生物—有机烟草专用肥料如今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肥料系列产品累计生产24.28万吨,已推广应用480万亩,新增农业产值1.44亿元,企业累计实现产值6.02亿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该项成果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8篇;申报专利4项。
  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成果为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和产品。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生物炭基肥料与土壤磷素激活技术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张乃明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带动了云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展,更为云南高原湖泊所在流域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能够推广应用的解决方案。
  献智污染土壤修复
  2014年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公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系列数字颇为惊人:全国土壤监测点位总超标率16.1%,耕地超标率19.4%。张乃明说:“这还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在中南和西南地区更为严重。”
  过去30多年来,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其中土壤污染越来越成为焦点。“相比于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被重视的时间更晚。”早在土壤污染还没有引起重视时,张乃明就开始关注土壤污染的形成机理、修复技术并开展从事一些当时尚属前沿的研究。对于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他一言以蔽之:“没有洁净的土壤,哪来安全的食品?”
  云南作为有色金属王国,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造成的土壤污染是一大问题。随着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产生了大量尾矿库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对尾矿的治理和修复成为张乃明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立足云南土壤环境现状,张乃明采取室内盆栽模拟与野外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着力进行有色金属尾矿库重污染土壤的修复与环境风险控制,对云南省迪庆州洪鑫铜矿尾矿库区对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污染程度进行了科学评价。经过近3年的努力,他成功研发出两种能够对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效修复的钝化剂产品,其通过原位钝化及原位钝化 植物修复两项技术,在洪鑫铜矿尾矿库区实施了示范工程,修复示范效果显著。
  在海拔3837米、土质差、养分贫瘠、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示范区内,施用钝化剂后种植的黑麦草可以高达1~1.2米,而未施用钝化剂的几乎未出苗,且经过钝化后的区域径流水质可达到地表水环境Ⅰ类标准。
  “过去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每亩地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而钝化技术的修复成本(包括人工费和材料费)仅需7000~8000元/亩,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张乃明说。根据国家土壤污染调查公报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重度污染土壤面积达5000多万亩,全国范围内亟需进行修复的尾矿库区及重金属污染面积庞大,而钝化技术在这一领域将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乃明认为,人类几十年的矿产资源开发已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土壤是人类衣食住行的载体,对于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已迫在眉睫。“我们的使命是还自然一片生机,还人类健康环境。”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张乃明教授仍在不懈地耕耘。
其他文献
倩倩站在窗前,踮着脚尖看楼下的后院。今天那只黑色的猫还没有来。倩倩不知道它发生了什么事情。  “姥姥,平安咋还没来呢?平常这个时间它都到了啊!”倩倩跑回屋里追问外婆。自从妈妈住在酒店后,倩倩就把整天来楼下等她喂食的那只黑猫叫“平安”了。  “我也不明白呢。猫不像是狗,猫不知道感恩的。猫谁给它食物它跟谁走。”外婆嘴里回答着外孙女的问题,手里却没有停下。外婆正给她的女儿织着衣服,本来外婆给倩倩织的毛衣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建筑领域的重点科研院所,2000年转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建筑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专业范围涉及结构工程、地基基础、土建施工、机电机械、检测鉴定、工程材料、建筑节能、工程监理和科技信息等多个领域。  50多年来,累计获得5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重大成果150余项;获得
摘要: 本文以中國21个省市地区为研究样本,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与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风险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以及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较为明显,在当期及短期内均能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时间后开始显现;但是,中国风险投资对企业投资的阶段性特征仍然较为明显,投资周期偏后,对当期的自主研发活动难以产生直接的促进效
陕西是我国勘察设计行业的大省,这里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7位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大师,为我国勘察建设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陕西省对于勘察设计行业颇为重视,为了加快培养省内勘察设计行业的高端人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于2014年在《关于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开展省级勘察设计大师评选。2015年年底,根据陕西省住建厅制定的《陕西省工程勘察大师评选办法》,评选工
互联网已从40年前的军事计算机联网发展到了今天被公众广泛应用的消费互联网阶段,下一步将迈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互联网新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中国有6.88亿网民,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网民总数的2.5倍。二是以个人生活和娱乐为主的公众消费型互联网蓬勃
在中国古都西安,有这样一个科研院所,57年来,它经历北京筹建、沈阳成立奠基、西安创业发展的风雨历程;57年来,它创造了200多项“中国第一”,荣获3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获得500多项授权专利。它是面向我国冶金、重型装备等行业,从事综合性高端装备技术研发、设计,开展工程总承包服务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它是中国西部的思维创新之地,重型机械行业创新装备水平的引领者;它正在思索钢铁装备之路,探索国
近年,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药物研究的兴起,开发新颖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微生物资源,并充分挖掘其潜力越来越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张翼就是其中之一。  张翼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7月起被引进到广东海洋大学,任海洋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室主任。多年来,他从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在生物医药、营养保健和环境友好农药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他的梦想是,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可防治重大疾病的先导分子
马来西亚婆罗洲的基纳巴卢山是喜马拉雅山与新几内亚之间的最高峰,同其他热带山脉一样,它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包含很多被高程分隔开来的地方种。本文作者通过对来自基纳巴卢山的整个生物群(其中包括青蛙、蛛形纲动物、蜗牛、水蛭、苔藓、开花植物、蕨类和真菌)进行取样,研究了这种生物多样性的演化起源。DNA条码分析显示,这些物种大部分都比这座600万年的山脉年轻,它们要么是将自己的生活环境上移了的低地物种的亲
专家简介:  陈厚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2011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3年破格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脂质与脂蛋白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厚早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别是表观遗传修饰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系统阐述了表观修饰酶SIRT1等在心血管系统中主要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巨
研究者采用了一种能够与现有微电子制造高度兼容的技术,开发出这种微型3D锂离子电池。在制造电极时,他们先用3D全息光刻技术来界定电极的内部结构,再用2D光刻技术塑造电极的外部形状。借助3D全息光刻技术,研究人员通过光束创建出完美的三维结构,让这种微型电池获得了性能优异的多孔电极,有助于电池内部电子和离子的快速传导。《P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