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水墨中的选择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n313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年龄段都有人生抉择的时候,童年更多会听父母、老师的引导,虽然有些教导并不一定被自己认可,但终究会妥协,所以才有了青春期的叛逆。成年后,自己意识渐强,便有了更多地独立思考,执着于自己的生活与兴趣,责任与压力,因此在成长过程中,过什么样的生活,找什么样的朋友,做什么样的职业等,都成为了生活中的选择,选择成为了我们一种生活智慧的延伸。
  艺术也是在不断地选择。年轻的时候,学习油画,松节油那浓郁的味道盈塞鼻腔,迷醉于那些大师们的技法与表现,他们的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自我觉醒曾让我非常感动。后来,机缘巧合,又接触到了中国水墨艺术,痴迷于水墨的那种变化与不确定性,徜徉于现实与意象之间。水墨氤氲中,体会着那些前人卓越的艺术观念和独到的审美情趣,对艺术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恍然已近二十年,从单纯对水墨的喜爱,逐渐进入到一种内心的触动。西方油画和中国水墨二者间我选择了后者,当真正地进入到水墨世界中的时候,更多的选择在等待着我,迫近着我。
  纵观中国水墨发展史,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每一位画家独特的艺术个性,而这种个性在水墨中又呈现出了鲜明的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这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观念的矛盾与融合,使很多学科观念正发生着变化。水墨艺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也面临着新的变革与困扰。区别于传统水墨的模式与精神特征,现代水墨无论是在模式与精神层面,都应该与时代契合。从媒介层面来看,具备水墨材料的承载作用,才能称之为水墨艺术。而加入“现代”一词,就赋予了水墨的当代性。因此我们看到现代水墨在这个时代正呈现一种融合的态势,材料融合的多样性,水墨与媒介融合的表现力,艺术融合的必然性,使水墨艺术配合时代步伐逐渐走向现代。
  在学习水墨的进程中,认知是不断变化的。记得刚开始接触水墨艺术,还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毛笔拿在手里,总是不能自如驾驭,曾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当驾轻就熟时,新的种种问题又接踵而至。遇到问题,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有人选择了搁置,有人选择了逃避,有人选择去解决。一个问题的产生,可能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而面对问题,要根据现实情况去对待。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迅速地找到解决方法,而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感悟。这种感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认知的积累,内心的安定和岁月的沉淀。水墨艺术的当代性,我相信很多艺术家都在探讨和研究,认识程度不同,但是遇到的问题一定很相似,这也是当前水墨艺术的现状。变革永远是要冲破一些阻碍,继承与创新本身就不是对立的,主要看谁能少些躁动,多些感悟,带动水墨艺术坚持走下去。









  近幾年,一直跟随刘进安出去采风,耳濡目染,细心揣摩,自然慢慢对水墨艺术多了些感悟。刘进安写生,并不急于铺纸提笔,而是在田野间闲庭信步,看似不经意,实则是在用心感受着自然的山川气韵,勾画着胸中的丘壑神形,细细品味当地的风土人情。所以每次看到刘进安的作品,总能在独特气质的水墨中,寻找到与自然内在底蕴有着某种暗合的精神寓意。
  跟随刘进安写生,使我对水墨山水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让我真正感悟到了古人忘情于山水的情怀。中国人给山水赋予了一个大的概念,中国的山水所承载的文化属性远远大于山水本身,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山水与中国人的世代生活密不可分,不但是生理所需,更是心里所求。倪瓒的山水作品一尘不染,与他在生活中的精神洁癖有莫大关联;清初四僧的作品恬淡天真,与他们方外云游的精神状态浑然天成。我们能够从前人的山水作品中,看到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或态度,作品也就具备了不同的品格,这恐怕是中国水墨山水与西方风景画的一种最本质的区别吧。
  以前出去写生,每天总是要画几件作品才觉得充分利用了时间。近一两年游历山水越来越多,作品画得少了,感受却多起来,也慢慢开始真正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价值,并且乐在其中。无论是绵延的陕北高原还是雄浑的太行山脉,画得多了,自然对北方的山水生出了一种情愫。随着这种情愫的不断积累延续,突然发现,原来寄情于山水比画山水显得更为可贵。这种体会让我想起了禅宗公案中的“不以言说说,不以意识识”,“真是片片好雪不落别处”,同时体会到了“石头路滑”的不易,对自己来说,这种选择当真是一份收获和喜悦。
  山水写生的经历让我对水墨艺术有了些许感悟,这种感悟同时延伸到我的水墨创作上。在水墨创作中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胸襟,更多是建立在表达的真实上。作品主题的确立,只是明确了创作方向,怎么表达,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从具象到抽象,从写实到写意,从笔墨到设色,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法,当作品呈现在受众面前,能否打动观者,一定取决于作品流露出的真情实意。
  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在普林斯顿大学2010年毕业典礼上讲到: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选择比天赋更重要。这让我也产生了思考,艺术道路何尝不是如此?选择了善良,你就选择了做真实的自己。而在水墨艺术中,选择了心性,你也就选择了做真实的自己。我们也许没有特别的天赋和能力,就像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但我们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选择和感悟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母晓文
  1973年出生于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2014—2016年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访问学者
  刘进安现代水墨工作室研究员
  发表著作有《清清了了明明》《视觉传达与应用》
其他文献
近10年的中国漆画正在逐渐进入一个持续发展和深层精神探索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它尝试从传统漆艺的既定形态桎梏中解脱出来并突破边界,进而向当代艺术领域迈进;另一方面,它试图以材料语言为基础,重构漆画的学科体系,从而构成了用材料、工具、技法等多种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漆画创作系统,在全球化语境中愈发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从对单纯材料的认知提升到对漆画“绘画性”语言的探求,从对视觉形态的探求到对文化精神的建构,近10年的中国漆画无论是在本体语言还是精神内涵层面上均作出了突破性的探索.
艺术的发展最初往往源于不同学科、媒介间的碰撞和交叉融合.摄影术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绘画更是如此.两种媒介在影响对方的同时也丰富、拓展了自身属性,两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和打破.19世纪中期开始,对照片进行手工复绘已经成为照相馆的常用手段,手工复绘锡版工艺照片在美国被大量制作出来.同一时期,摄影也开始深刻地影响绘画,绘画创作中对照片的直接使用、对绘画构图可能性的延展,以及绘画开始弱化体积塑造出现平面性等倾向,都已是显而易见的.
期刊
读王爱国的工笔花鸟画,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典雅静美、清新明丽的花鸟世界,让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被花鸟画中溢出的素雅清气深深感染和陶醉.看一眼王爱国的工笔画,心底里抑制不住地欢喜.rn王爱国的工笔画,根植传统,师法自然,他从生活中提取诗意,在身边发现美好.几十年的艺海生涯中,王爱国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他传统而又现代的极富个性风采的花鸟画卷,引起了画坛瞩目.
期刊
水墨人物画中的写实一脉,从徐悲鸿、蒋兆和到卢沉、周思聪,再到当代诸家,已经积淀了丰富多元的创作经验,也营建起某些较为趋同的表现语言与风格范式.这是当代青年人物画家必须面对和继承的艺术传统,但也往往在若干恒定的创作理念中遭遇思考新变的困惑.
期刊
曾陆陆续续看过蒋文洁的作品,三张、五张,总之,不是一系列一系列地看,也不是细细去观赏。说实在,我们之间来往的时光并不久远,交流也不多。那时,只会停留在某张作品上看看画面漂不漂亮,打不打动人,再多就是问问所谓的“创作构思”。  这次一下子十几张地来看,突然有些情绪汹涌而来,不是那么平静。  在她的草原系列里,人与自然、动物是那么的和谐存在。画面呈现出来的这种气氛是柔美的,舒适透气的。这一系列作品感觉
期刊
楊凯  出生于安徽铜陵。2020年本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年考取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绘画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李磊颖教授。
期刊
清代张式在《画潭》中写道:“笔法既领会,墨法尤当深究,画家用墨最吃紧事,墨法在于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也.”[1]这说明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线、水、墨之间的调和运用至关重要.无笔无墨不成画,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较容易描绘物体的形状、质感,而墨则重于对物象的体积、层次的表现.笔之轻重通过墨来呈现,墨的效果靠笔运出来,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只有笔而无墨缺乏表现力,笔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中国人物画绘画过程中,线与水墨的运用要看具体画面需要,画作中线的节奏变化,水墨晕染而造成的层次和肌理效
期刊
今天,速写这个比较传统的绘画形式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也少有人把速写贯穿到绘画生涯里去,更少有人能坚持画速写并把速写当成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习惯。其实速写既是绘画艺术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又是绘画创作前期收集和积累素材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最能反映艺术家绘画天赋和创作才情的形式。从绘画艺术发展史来看,速写的绘画表现形式起源很早,早在原始社会的洞窟壁画和岩画中就可见其发端。后来速写演化成西方早期油画家创作前的准
期刊
黄晓华  本科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畢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任教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作品多次参加各种美术展览。
期刊
抗日战争期间,木刻艺术担负起宣传抗战思想、动员全体民众的重要任务.为了使木刻能够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美术工作者开始借鉴门神年画这类民间美术形式来进行创作,赖少其的《抗战门神》就是一个范例,他将新内容和传统门神年画形式相结合,较为成功地进行了木刻艺术的民族化形式探索,为之后民族化探索的深入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以赖少其的《抗战门神》为观察中心,联系同时期的木刻作品,结合文献和图像,重点论述战时木刻艺术民族化的背景、方式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