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导写例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W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性散文兼有议论文和散文特点,是以议论文的结构为框架,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的文章。议论性散文是议论文,它的核心是议论;议论性散文是散文,它自由灵活,充满灵性。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是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形象完美结合的一种文体。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但是,议论性散文又不是规规矩矩的议论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推理表达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来组织成文的,它的写法比较灵活自由,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可以在文中灵活运用。因为可以有生动的描写,就能使文章显示出个性化特色,易于展示自己的文采和才华,使文章满足《考纲》“有文采”的要求;因为有丰富的联想,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达到《考纲》“丰富”的要求;因为有议论,可能使文章蕴含深刻的道理,达到《考纲》“深刻”的要求;因为可抒情,使文章渗透作者的感情,达到《考纲》“感情真挚”的要求。
  在高中的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课文,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就是典型的一篇,文章从钞票贬值后又略有升值时,“我”感到高兴,这一生活小事写起,深刻地思考在专制暴政下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指出中国老百姓“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并把中国封建社会分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以此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另外一篇课文,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文章由“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感受和感叹,指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类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分析这些文章,可以发现,这样的文章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第一,在立意上,都是以小见大。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花一木,一草一石,一人一事,一言一语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反映的却是有关社会、人生的大问题。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写起,引发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感慨;又如张晓风的《一山昙花》,从错过昙花盛开写起,引发对“错过”思考等等。
  第二,在结构上,大致上都可分为四部分:⑴生活中的小事;⑵由事而生发的思考;⑶由此事而产生的联想;⑷结尾的议论的抒情。在这四部分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过渡,第三部分是重点,第四部分是深化。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表面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它是有一个合理、清楚的结构层次的。
  第三,在表达方式上,都是叙事描写与抒情说理的自然融合。叙事描写是抒情说理的基础,情和理有了事的铺垫,就有了依靠和根基,显得丰富充实、具体形象;抒情说理是叙事的深化,有了情与理,文章就会因充满哲理而显得深刻有力,就会因感情充沛而显得感情真挚。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
  为此,笔者拿了一盆兰花到教室,让同学们由这一盆花引发思考,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同学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写出了一篇篇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比较好的角度有以下一些:
  
  “楚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因贫困而变节。”兰生于幽谷,长于深山,但香飘万里,名闻天下。从眼前的兰花为起点,心游万仞,神骛八极,可写的角度很多,坚持奋斗的生命、幽香傲世的精神,误落尘网的伤怨、失去自由的悲凉,自在开放的恬淡、默默无闻的奉献,对青春对生命的赞美,对理想对追求的讴歌等等。只要掌握了议论性散文的写法,再加上平时丰厚的积累,就能快速地写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下面是一篇习作:
  放飞自由
  建始一中07级(4)班 杨扬
  教室里讲台上,有一盆吊兰。
  一袭翠绿映入眼帘,可我没有因它的绿万分激动,反在眉间增了几多愁绪。
  那该是怎样的一株吊兰?暗绿的叶覆满尘土,毫无生气;低垂的叶柄,显现不出勃勃之态;纵那扎根花盆的根,也只能在那狭小的空间暗自摸索。它曾挣扎奋斗过,想要挣脱束缚,可盆腔的坚固消磨了它的斗志,吞噬了它亲近自然的理想。终究,弱不敌强。头,低了;自由,消了,散了……
  我们曾为理想奋力,为自由而战,可终因寡不敌众,弱不胜强,自由便只有消亡,留下的只是被禁锢的形骸。
  风,拂过。兰,飘扬。
  可已不再是自由之躯,不再是空谷中随风起舞的精灵。我的心不免泛起一丝疼痛,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红楼梦》中被宝玉唤作“袭人”的丫头。她温顺驯服,低眉顺眼,甘作奴才,处处设身处地地为主人着想,惟恐不能恪尽职任。袭人不正是那被盆禁锢的兰吗?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慢慢吞噬她自我的思想,自由的灵魂的,到最后,她屈服于盆,甘于那安逸却失去自由的牢笼。
  望着那盆渐渐褪色的吊兰,我想起了陈汝言的《兰》:“冬寒霜雪零,绿叶恐凋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任它在自由的土地上,接受雨露的恩惠,接受寒风的考验,接受烈日的曝晒。纵那时花香无人知,那却是它自由的绽放;纵那时叶残破不堪,那却是它自由的印证。当微风拂过,兰香幽幽。随风而歌,随风起舞,自然的精灵便奏响了一曲自由之歌。
  兰非世俗之物,它的清新、淡雅便注定了它的脱俗。它的故土不在红尘,而在空谷。在那儿,会成就它的空谷幽兰;在那儿,它才有自由的叶迎风而展,自由的根深入土下,自由的花淡淡幽香。
  我愛兰,只因它的脱俗。
  我敬兰,更因它的自由。
  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兰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要摔破那花盆,拾起幽兰,移之山野,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还它自由之程。
  
  尹明华,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其他文献
学生普遍缺乏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其根源在于,教学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接收而忽视对知识的转化;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过于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建立而忽视实践活动的参与;过于注重思维的敏捷性而忽视思维的深刻性。由于传统教学强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重继承、模仿而缺乏对新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继承的能力,因而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多数并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应当怎
多元智能理论自问世以来,在日本、韩国、法国等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仅在美国,就有100多所学校成为多元智能实验学校,有1000多所学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而我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实验、应用也逐渐增多。万紫千红总是春。充分研读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阅读教学“互动”,会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快乐起来。     一.导入飞扬 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导入灵动光鲜,吸引学生,是打开学生求知
一.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就是让学
写作一篇议论文,如果说论点是文章的灵魂,那么论据就是文章的血肉。论据运用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优劣。可以从不同角度,有所侧重地列举三至五个例证,同时严格遵循议论文的用例原则,即举例要贴切,引述要简洁,组织要有序。    一.举例贴切的要求:    论据的选用要真实、准确、典型、新颖,能有效地证明论点。中学生写作议论文常见的弊病是举例游离中心、道听途说、重复堆砌、落后陈腐。  要注意国内外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塑造良好形象,教育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性格的可塑性强,他们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还很肤浅。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情感、思想和智慧,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趣、情感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有着很好的手艺,做着很好的靴子。但是由于残酷的商业竞争,再加上他本人有点固执的高傲,使他渐渐失去了生意,最终悲惨地饿死。对于格斯拉兄弟的死,别人既觉得同情,又觉得奇怪。格斯拉的言行似乎与他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工业文明时代,手工作坊注定要被淘汰,而在工业文明面前,格斯拉兄弟所代表的价值观也显得不合时宜。格斯拉兄弟死了,实际上代表着一种价值观的死掉。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实在,即做人
纵观近几年中考的作文命题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话题作文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其热度已在慢慢减退,而命题与半命题作文也随即渐渐回归。今天笔者想就半命题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补题作一点略谈。  所谓半命题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个完全命题略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全命题,略去的部分交由考生去补充,使其变成一个完全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因为较好地回应了考试与竞赛作文中限制性和灵活性必须兼而有之的命题要求,考生对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中,选编了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其中“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的“梦回”一词,书中解作“梦醒”。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也作此解,并节选《唐宋词鉴赏词典》(王延梯、胡景西)中的文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在喝醉酒的时候,还拨亮灯火,深情地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语文教师从一个师生关系中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从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从国家课程的维护执行者转变为语文课程的创生者。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经过新课程新教材等一系列的培训,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对语文教师角色观,我们不应仅满足于“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懂得为什么要充当“这样”的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从备课到上课,从作业到考试,从读书到写作,从大纲到课标,从生活到科研,语文教育的目的只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服务。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它需要获得印象、磨练意志、培养习惯、坚持信念的渐进。  何谓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