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8日消息,乐视影业几天前发布完巨额融资消息,估值50亿,成为未上市影业公司中融资和估值最高的公司。腾讯马上宣布成立专门的以优质IP(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影视业务平台“腾讯电影+”,标志着腾讯互娱正式布局电影业务。腾讯还迫不及待地公布了即将投拍的三部电影。
至此,在乐视影业的标杆带动作用下,BAT今年集体触电,纷纷成立影业公司杀进娱乐圈。乐视影业高速成长的秘密其实并不在于他们多有钱,而是基于互联网基因的垂直整合的乐视生态产业链条的强力支撑。这也是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常常提及的乐视生态“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协同效应。BAT看重的就是这种全链条的整合效应。尤其是阿里巴巴,人胺华数进军终端,人股优土,收购文化中国成立阿里影业,加上其强大的用户电商平台,几乎完全复制了乐视的链条。既然有人探路成功了,巨头们就赶紧跟上,这是他们一贯的思路。
博纳影业的于东说,今后所有的影业公司都为BAT打工。资本力量可以决定游戏规则,何况互联网巨头公司掌控着无数用户和强大的渠道,谁给谁打工,于东还真不是谦虚。
传统电影工业的产业链条,制片、发行和宣传,互联网已经颠覆掉了一个半,为何叫个半,宣传已经不用说了,现在电影的主宣传阵地在互联网。发行已经被颠覆了一半,为何这么说?发行主要就是院线以及电视、互联网,电视基本忽略不计,院线还被传统的院线老大所控制,但是售票的渠道已经至少一半被互联网抢走。所以说,发行有一半在互联网平台上。互联网上的电影发行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剩下的制片,正在被互联网巨头急速渗透和大规模收编。电影导演变成产品经理
在乐视的思享会上,乐视影业CEO张昭说,乐视出品的《敢死队2》、《熊出没之夺宝雄兵》、《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都是“互联网电影产品群”,郭敬明的职责其实不仅是导演,还是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
把电影当做一个互联网产品,乐视的理念足够震撼整个电影界,导演就是产品经理,电影的宣发就变成了互联网产品的推广和营销。电影产业的所有链条完全被互联网化。
《小时代》口碑褒贬不一,张昭定义其为粉丝电影。粉丝有很高的忠诚度,郭敬明的粉丝正好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这些90后粉丝本身具有高度的互联网基因,对于他们而言,互联网才是主流的生活方式。据称,乐视在小时代开拍前就用乐视的数据平台以及微博、微信等做足了数据分析的功课,对于粉丝的基数和小说翻拍电影的关注度以及粉丝进电影院的概率以及未来票房都有了基本的判断。
从互联网产品推广的角度看,小时代无疑创造了争议传播的一个典型,从小时代还未放映之前,关于小时代的论战就此起彼伏,放映伊始,论战就达到了高潮,媒体免费给小时代上了巨多头条,甚至很多官媒也参与了小时代创造的免费“口碑营销”。产品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在意。
互联网公司拍电影,如果还是按照传统路数出招,那便没有任何意义。乐视的玩法让其他互联网公司都看到了互联网如何颠覆一个传统产业。
爱奇艺CEO龚宇就明确表示,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提供电影的众筹,电影大数据的挖掘与研究,电影票网售、预售,电影衍生品的电商服务,以及利用爱奇艺媒体资源增加电影的互动式宣传能力。
拥有庞大用户和电商平台的阿里,众筹、数据挖掘、云计算,以及已经人股的优酷土豆都会成为通吃电影全产业链的砝码。
互联网时代,又是电影大发展的时代,两者的碰撞必然会产生化学反应。这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影业的基本背景。去年,中国票房突破100亿用了170天,今年只用了140天就达到了。中国的电影正在经历一个人口红利的时代,版权保护逐渐昌明的时候,这样的红利越发显得增速极快。对于那些还挣扎在亏损边缘又极度依赖内容的视频网站,走向上游就成为了必然。
生态链条全PK
纵观电影产业格局,互联网公司的大举进入,催化了整个电影产业的更迭升级。未来,除了像中影这样具有垄断资源和政策保护的特殊国企外,互联网公司几乎可以抢占其他公司的所有市场。电影产业变成了互联网公司之间全料条的PK。像华谊、光线这样的只有较强的内容制作能力的影视公司最终可能会被互联网巨头入股或者并购。
乐视影业去年票房10亿,今年目标为30亿,极有可能冲击行业第一。像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这样的视频网站每天的流量都在数亿,独立用户都是几千万级别,理论上,一周之内,他们可以把一部电影的预告片覆盖到全中国的观影人群。
乐视明确提出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乐视影业在此模式之上,资源纵向一条链,不仅获得数据和用户,而且获得了渠道,尤其在终端上,超级电视越来越快的增长量,未来或成为电影发行的重要渠道之一。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进入大银幕,而处在家庭客厅中心的电视屏就显得愈发重要。
乐视的野心还不仅在于电影,就在几天前,他们和汪峰一起试验了中国第一场电视收费直播演唱会,并售出了75000张票,按照每张30元的收入,获得了超过两百万的门票收人。这仅仅是个开始,因为超级电视目前还只是一百万台的用户量。如果超级电视能够到1000万用户量的话,75000张票也许可以变成750000张,门票收人可以超过2000万,广告还没计算在内。
再发散地想象,未来以超级电视为代表的互联网电视,将会成为电影、音乐会或者其他演艺产品的超级发行平台。
对终端的控制已经列入到巨头们的战略规划中。阿里人股华数,看重的不仅是华数的牌照资源,还有其庞大的用户终端资源。未来,在华数的家庭用户和优酷的用户中就会看到阿里影业的电影全平台发行,也许这个影视剧,可能还是由淘宝的用户众筹拍摄的。这种互联网式的全产业链的覆盖,也只有巨头才有这样的体量和能力。
看影视文化全产业链,百度爱奇艺现在也可以底气十足地说,一环都不缺。只是对于硬件终端的控制能力,百度爱奇艺还没有理想的渠道。爱奇艺和TCL的合作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百度的移动分发能力已经接近行业一半市场,在这点上,其他巨头都难以撼动。
其他巨头都上马了,腾讯自然也不能落下,“腾讯电影+”于是紧急出生了。腾讯COO任宇昕表示,“腾讯电影+”是用“技术+内容+平台”的服务聚拢用户,用经典IP连接用户。听来听去,都像是乐视生态的一个复制。
寡头无处不在
未来看电影可能是这样的,你在优酷视频网站或者乐视超级电视看了一部预告片,然后用大众点评(腾讯人股)或者美团(阿里人股)买了一张电影票,用嘀嘀打车(腾讯投资)去BAT人股的某家电影院,然后在微信(腾讯)和微博(阿里)上吐槽。
还有一种可能是,你通过互联网电视直接付费看了今天同步上映的电影,然后顺便在电视上下单买了互联网影业公司的电影衍生品,还饶有兴致的玩了玩同步上线的电影改编的游戏。
很有意思的是,你可能还为这部电影众筹了100块钱,票房不错的话,获利20块,可能还沾沾自喜,但是巨头们却没花一分钱,反而大赚了一笔。这就是寡头控制全产业链的力量。
电影全产业链正在互联网化,也正在寡头化,寡头之间的PK都是生态产业链之间的PK,于东不是危言耸听,没有寡头的荫庇,未来就基本会出局。
至此,在乐视影业的标杆带动作用下,BAT今年集体触电,纷纷成立影业公司杀进娱乐圈。乐视影业高速成长的秘密其实并不在于他们多有钱,而是基于互联网基因的垂直整合的乐视生态产业链条的强力支撑。这也是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常常提及的乐视生态“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协同效应。BAT看重的就是这种全链条的整合效应。尤其是阿里巴巴,人胺华数进军终端,人股优土,收购文化中国成立阿里影业,加上其强大的用户电商平台,几乎完全复制了乐视的链条。既然有人探路成功了,巨头们就赶紧跟上,这是他们一贯的思路。
博纳影业的于东说,今后所有的影业公司都为BAT打工。资本力量可以决定游戏规则,何况互联网巨头公司掌控着无数用户和强大的渠道,谁给谁打工,于东还真不是谦虚。
传统电影工业的产业链条,制片、发行和宣传,互联网已经颠覆掉了一个半,为何叫个半,宣传已经不用说了,现在电影的主宣传阵地在互联网。发行已经被颠覆了一半,为何这么说?发行主要就是院线以及电视、互联网,电视基本忽略不计,院线还被传统的院线老大所控制,但是售票的渠道已经至少一半被互联网抢走。所以说,发行有一半在互联网平台上。互联网上的电影发行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剩下的制片,正在被互联网巨头急速渗透和大规模收编。电影导演变成产品经理
在乐视的思享会上,乐视影业CEO张昭说,乐视出品的《敢死队2》、《熊出没之夺宝雄兵》、《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都是“互联网电影产品群”,郭敬明的职责其实不仅是导演,还是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
把电影当做一个互联网产品,乐视的理念足够震撼整个电影界,导演就是产品经理,电影的宣发就变成了互联网产品的推广和营销。电影产业的所有链条完全被互联网化。
《小时代》口碑褒贬不一,张昭定义其为粉丝电影。粉丝有很高的忠诚度,郭敬明的粉丝正好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这些90后粉丝本身具有高度的互联网基因,对于他们而言,互联网才是主流的生活方式。据称,乐视在小时代开拍前就用乐视的数据平台以及微博、微信等做足了数据分析的功课,对于粉丝的基数和小说翻拍电影的关注度以及粉丝进电影院的概率以及未来票房都有了基本的判断。
从互联网产品推广的角度看,小时代无疑创造了争议传播的一个典型,从小时代还未放映之前,关于小时代的论战就此起彼伏,放映伊始,论战就达到了高潮,媒体免费给小时代上了巨多头条,甚至很多官媒也参与了小时代创造的免费“口碑营销”。产品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在意。
互联网公司拍电影,如果还是按照传统路数出招,那便没有任何意义。乐视的玩法让其他互联网公司都看到了互联网如何颠覆一个传统产业。
爱奇艺CEO龚宇就明确表示,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提供电影的众筹,电影大数据的挖掘与研究,电影票网售、预售,电影衍生品的电商服务,以及利用爱奇艺媒体资源增加电影的互动式宣传能力。
拥有庞大用户和电商平台的阿里,众筹、数据挖掘、云计算,以及已经人股的优酷土豆都会成为通吃电影全产业链的砝码。
互联网时代,又是电影大发展的时代,两者的碰撞必然会产生化学反应。这是互联网公司进军影业的基本背景。去年,中国票房突破100亿用了170天,今年只用了140天就达到了。中国的电影正在经历一个人口红利的时代,版权保护逐渐昌明的时候,这样的红利越发显得增速极快。对于那些还挣扎在亏损边缘又极度依赖内容的视频网站,走向上游就成为了必然。
生态链条全PK
纵观电影产业格局,互联网公司的大举进入,催化了整个电影产业的更迭升级。未来,除了像中影这样具有垄断资源和政策保护的特殊国企外,互联网公司几乎可以抢占其他公司的所有市场。电影产业变成了互联网公司之间全料条的PK。像华谊、光线这样的只有较强的内容制作能力的影视公司最终可能会被互联网巨头入股或者并购。
乐视影业去年票房10亿,今年目标为30亿,极有可能冲击行业第一。像优酷土豆、爱奇艺、乐视这样的视频网站每天的流量都在数亿,独立用户都是几千万级别,理论上,一周之内,他们可以把一部电影的预告片覆盖到全中国的观影人群。
乐视明确提出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模式,乐视影业在此模式之上,资源纵向一条链,不仅获得数据和用户,而且获得了渠道,尤其在终端上,超级电视越来越快的增长量,未来或成为电影发行的重要渠道之一。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能进入大银幕,而处在家庭客厅中心的电视屏就显得愈发重要。
乐视的野心还不仅在于电影,就在几天前,他们和汪峰一起试验了中国第一场电视收费直播演唱会,并售出了75000张票,按照每张30元的收入,获得了超过两百万的门票收人。这仅仅是个开始,因为超级电视目前还只是一百万台的用户量。如果超级电视能够到1000万用户量的话,75000张票也许可以变成750000张,门票收人可以超过2000万,广告还没计算在内。
再发散地想象,未来以超级电视为代表的互联网电视,将会成为电影、音乐会或者其他演艺产品的超级发行平台。
对终端的控制已经列入到巨头们的战略规划中。阿里人股华数,看重的不仅是华数的牌照资源,还有其庞大的用户终端资源。未来,在华数的家庭用户和优酷的用户中就会看到阿里影业的电影全平台发行,也许这个影视剧,可能还是由淘宝的用户众筹拍摄的。这种互联网式的全产业链的覆盖,也只有巨头才有这样的体量和能力。
看影视文化全产业链,百度爱奇艺现在也可以底气十足地说,一环都不缺。只是对于硬件终端的控制能力,百度爱奇艺还没有理想的渠道。爱奇艺和TCL的合作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百度的移动分发能力已经接近行业一半市场,在这点上,其他巨头都难以撼动。
其他巨头都上马了,腾讯自然也不能落下,“腾讯电影+”于是紧急出生了。腾讯COO任宇昕表示,“腾讯电影+”是用“技术+内容+平台”的服务聚拢用户,用经典IP连接用户。听来听去,都像是乐视生态的一个复制。
寡头无处不在
未来看电影可能是这样的,你在优酷视频网站或者乐视超级电视看了一部预告片,然后用大众点评(腾讯人股)或者美团(阿里人股)买了一张电影票,用嘀嘀打车(腾讯投资)去BAT人股的某家电影院,然后在微信(腾讯)和微博(阿里)上吐槽。
还有一种可能是,你通过互联网电视直接付费看了今天同步上映的电影,然后顺便在电视上下单买了互联网影业公司的电影衍生品,还饶有兴致的玩了玩同步上线的电影改编的游戏。
很有意思的是,你可能还为这部电影众筹了100块钱,票房不错的话,获利20块,可能还沾沾自喜,但是巨头们却没花一分钱,反而大赚了一笔。这就是寡头控制全产业链的力量。
电影全产业链正在互联网化,也正在寡头化,寡头之间的PK都是生态产业链之间的PK,于东不是危言耸听,没有寡头的荫庇,未来就基本会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