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8日,張艺谋完成了一生中最大的导演——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开幕式。这是他个人艺术史中最灿烂的一笔,幕布落下,迎接他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鲜花、掌声、道贺、拥抱、尊敬以及仰慕,然而,他不是一个人战斗,樊跃和王潮歌位列团队核心,人称铁三角,三人不分左右。
广西桂林阳朔,两平方公里漓江为台,书童山十二峰为幕,《印象?刘三姐》在山影渔火中面世。有人计算,一年票房收入达到1个多亿。不仅如此,阳朔过去只有一条街道,游客不会过夜,现在三、四星级宾馆随处可见,据统计,有了“刘三姐”,该市GDP拉高了2个点。这是“印象铁三角”创造的财富效应。自此开始,一个以城市风光为中心的文化链条慢慢形成,全国复制……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一起,举手投足间推动了数座城市的命运。
有人为王潮歌做注:导演、女性,但不喜女导演之称,唇有黑痣,胸有丘壑,与张艺谋、樊跃结义,共商大事,平起平坐,不落下风。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说,中国女人都能干。王潮歌用能干已经无法概括,她的关键词是——强悍。
即使跟张艺谋樊跃搭档,王潮歌也从来没怵过,“不躲闪”的性格让她在交往中过足了思想交锋的瘾头,也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友谊。
合作:享受拼杀的感觉
上大学时,王潮歌之强已经慢慢伸出触角。
人们都知道巩俐凭借《红高粱》一炮而红,鲜有人知的是,其实巩俐首次触电是大学三年级,在上下集电视短片《暑假里的故事》中饰演一名家教,这部片子的导演,就是和巩俐同龄,时年就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导演专业三年级的王潮歌。
1986年底,中日决定合拍一部反映中国教育现状的电视短片,从编剧本到找资金,刚20岁出头的王潮歌全都揽了下来,凭一张嘴,竟然拉来5、6万资金,女主角则选了巩俐。多年后,巩俐才跟张艺谋合作,而王潮歌也跟张艺谋成了搭档,这不能不说是缘分了。
“我上大学那会儿,张嘴都不说我怎么怎么样,说本姑娘,当时觉得同学们不配跟我谈话,他们不高级,我应该找质量更高的人交往。”王潮歌喜欢把对方当成对手,“我觉得只有在对手之间才能产生真正的友谊。”跟张艺谋、樊跃搭档,让她过足了瘾,“他们何止是对手,简直是强大的敌人,几乎让我覆灭啊,他们是天才,都是几万年诞生出一个的妖精,我得抖足了精神才能跟他们斗,稍有懈怠就输得很惨。”在王潮歌看来,这种拼杀实在是一种享受,“我们仨人到现在依然互相爱慕着,互相掐着,互相吸取着,惊讶着,惊讶带来的冲击远比新鲜感强烈得多。”
强悍:从男人手里夺天地
工作起来,王潮歌的“强”有了彪悍的味道。“她的热情和用心可以打120分,战神附体、刀枪不入、金刚不坏。”曾有媒体这样评价王潮歌。吃不上饭让无数演艺人头疼不已,王潮歌的强悍显露无疑。“一天吃3顿是不太可能的,有饭有菜的正经饭有一顿而且是夜里才吃上就不错了。”大多数时候,王潮歌几乎不吃东西,目前最高纪录是10天左右。那些山里的演员们私下问:“她吃什么?”他们不信有一个女人,能从早8点到晚12点就从没在他们眼前消失过,一直都在。几天下来,他们仍不理解,但是他们服了,这些粗犷的山里汉子,对面前这个眼睛里闪着寒光的娇小女人言听计从。
排练期间,王潮歌每天都跟战士一样,眼睛盯住所有部门,看到问题马上喊,由身后的助理飞快地记录下来,一晚上能揪出20到30条。“我从来没工夫稳稳当当地去欣赏自己的节目,没辙。”执导《印象海南岛》几个月中,在冬日海边的露天剧场里,王潮歌天天穿件黑棉服裹个头巾,顶着扑面的海风不停地喊叫、上蹿下跳。战场上的她急躁、易怒、严厉……这是工作状态下王潮歌最真实的样子,随拍摄影师的镜头里总是能捕捉到许多狰狞的表情,甚至连她的女儿都对此印象深刻,曾有人问小家伙:“你妈妈是做什么的?”她想都没想就说:“拿着话筒训人的!”
“他(张艺谋)会挑选伙伴,挑你的背景,你的专业,你过往的经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对这个项目是不是够上心,够热情。”作为张艺谋的投资人之一,叶迅如是说。够上心、够热情,仅仅是入门证,能在铁三角中站稳、发出自己的声音,王潮歌已经有一整套思想武装。“其实整个世界一定是不公平的,这是一个男性社会,作为一个女性,想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享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真的是要从男人们手里夺的。第一,相信我一定要比他更勤奋;第二,一定要比他更聪明;第三个,一定要学会投降。学会撒娇的能力。因为所有的男性都有怜香惜玉的心境。在一定场合向男人投投降,示示弱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让我们逮到机会,我们用我们更多的勤奋,用我们更聪明的智慧赢得一份天下。”
再强的人也有一个压力出口,王潮歌的减压方法就是买衣服,“除了工作,我几乎没别的娱乐消遣,也就和家人在一起吃吃饭,买衣服可以说是我最大的一个爱好,它能排毒”。印象演出的艺术创作是严酷的,身为导演,一方面要保持高度的艺术创作能量,另一方面还要去组织协调演出中各层面的繁杂关系,买衣服就成了她为数不多的消遣手段,不少衣服咬牙买下来,然后觉得不喜欢,只好扔在一边,花大钱谁都心疼,“但这个钱花的值,因为买完衣服我就不烦了。” 于是非工作档,王潮歌对打扮相当讲究,用她的话讲:“我爱臭美”,她的“臭美”曾创下令人咋舌的记录——2006年,排练《秦始皇》期间,她连续2个多月每天穿衣服不重样,整得老外眼花缭乱,这个“动人事迹”在团队中广为流传。有了这样的成绩,王潮歌理直气壮地成为张艺谋和樊跃的形象顾问。
在得体的衣服包装下的,王潮歌会瞪大眼睛,生动利落地站在大家面前,然后跟两个“强大的男人”开吵。“当然要吵,天天的,最后谁的创意好就听谁的,我得有自己的声音,要是老听人家那还怎么铁三角!”
即使是偶尔示弱,给男人们一个怜香惜玉的机会,王潮歌保持不了多久。“他们没把我当成女人,我自己也忽左忽右,一会想让人照顾我,一会又想凭什么啊,我是导演,不是‘女’导演。”这份摇摆弄得一干爷们相当头疼,哪天想照顾一下吧,正好赶上王潮歌想当强人了,有时候正吵着,她又突然来一句,你咋就不能疼我一下?但她不喜欢别人说:“潮歌你辛苦了。”“难道我不是很能干吗?我喜欢别人说我能干而不是累。”这个女人喜欢直来直去,恭维和讨好可要想好了,一不小心会拍到马腿上的。
感性:愿这个城市不太冷
柔不可守,但刚也不可久,一个没有女人味的女人难以活得精彩。聊到最后,我们终于发现了王潮歌的“情怀”,“真到了山里,静下来,这时候你不觉得你的都市生活是高贵的,就算你有八个手机电脑一大堆,你都没他们牛,他们是天人合一的,满足不在物质多少。到了不惑之年你还没有搞明白这个味道,你就白活了。”这是她真正融进苍山莽林之中的体悟,然后她看见外面世界的冷漠,“都市太现实,人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你跟他们说情感,他们会觉得你有病……”
这份情怀,是王潮歌与演员们硬生生磨合出来的。200多个农民和渔民,《印象?刘三姐》令他们成了专職演员,在这场漫长的转变中,王潮歌与演员们互相折服。当王潮歌看到渔民在江中拉动红绸,节奏和韵律感越来越差,最后连基本整齐也做不到了,她当场发脾气训斥他们一顿。等到中午吃饭时,才发现这些演员都端不起饭碗,一问才知道连日来大强度排练,使他们胳膊酸痛手指破皮,如同那首山西民歌里唱的,到了“拿起筷子端不起碗”的地步。“他们手上贴上橡皮膏,下午又接着去排练,直到符合节目要求。在这群农民向演员的转换过程中,王潮歌充分感受到了他们的敬业和质朴的生活状态。
有评论家回忆:《印象?刘三姐》最感人的地方,是节目最后的“谢幕”环节。估计在全世界的各种演出中,很少有人会这么做:一群农民迈着毫无韵律感可言的步伐,挑着一杆杆旗帜从观众面前大步走过,那种神情,就像平时他们走在自家稻田里一样。旗帜上写着“狗仔村”等十几个村名,那代表着所有参演农民的“工作单位”。多年后,人们才造出一个词——“原生态”,勉强表达出这种艺术感觉。
王潮歌爱这样纯朴的人,后来制作《印象?丽江》,王潮歌对演员们许下诺言:“好好练,演得好的,到时候我让你们坐飞机去北京。”这些连火车都没见过的汉子们乐疯了。
2007年5月,《印象?丽江》音乐碟在保利剧院举行首发仪式,王潮歌从演员中挑出20多人进北京。“宣布完名单之后,你能知道什么叫安静吗,鸦雀无声,我觉得我整个身上是凉的,当时我就后悔了,对去不了的人来说,他的悲哀你知道吗?
后悔的事情还在后头,王潮歌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成了她心头永远的一根刺,刚讲了个开头,她的声音就开始颤抖起来。
“在保利我请了北京那么多的记者,那些演员自我介绍,我去天安门了,我去长城了,我把代表家乡所有人的横幅带来了……那帮记者坐在下面,无动于衷!后来采访开始,下面那帮人全都扑向张艺谋,没有人关注这些演员,活动结束,他们默默收拾东西,没有一个人说话,也不能互相看,我不敢看他们,我知道只要眼神对上,他们肯定会大哭出来!我当时眼泪就在眼圈,谁碰我一下,就会掉下来。”
第二天王潮歌看到报纸,上面大标题:张艺谋为奥运拒绝戛纳,连那几个演员的照片都没有。“我到现在都不能真正平静下来,确实一直耿耿于怀。这是一队从来没出过山的人,有的人甚至没有身份证,我们好不容易急匆匆办下来证件,坐汽车,倒火车,坐飞机……我还天天嘱咐他们要洗头,不能随地吐痰,就是怕他们不被这个城市接纳,其实城里人牛什么啊你,我是城市人的一分子,所以当时我觉得自己也特别讨厌。张艺谋是热点,这些演员只需要稍微得到一点关注,哪怕只有一句话,但还是谁都不肯看看他们、问问他们。当时我特别恨张艺谋,你哪怕帮这些山民说一句话也好!”
7月初,拍完印象西湖,铁三角在酒店秉烛夜谈,话题是老了以后干什么。“我们基本就是在聊夕阳红了,最后达成的共识是,老了也不分开,老了也要干同样的事儿。”至于当下的心愿,家庭幸福、身体健康、艺术到底……除此之外,王潮歌愿这个城市,不太冷……
广西桂林阳朔,两平方公里漓江为台,书童山十二峰为幕,《印象?刘三姐》在山影渔火中面世。有人计算,一年票房收入达到1个多亿。不仅如此,阳朔过去只有一条街道,游客不会过夜,现在三、四星级宾馆随处可见,据统计,有了“刘三姐”,该市GDP拉高了2个点。这是“印象铁三角”创造的财富效应。自此开始,一个以城市风光为中心的文化链条慢慢形成,全国复制……王潮歌与张艺谋、樊跃一起,举手投足间推动了数座城市的命运。
有人为王潮歌做注:导演、女性,但不喜女导演之称,唇有黑痣,胸有丘壑,与张艺谋、樊跃结义,共商大事,平起平坐,不落下风。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说,中国女人都能干。王潮歌用能干已经无法概括,她的关键词是——强悍。
即使跟张艺谋樊跃搭档,王潮歌也从来没怵过,“不躲闪”的性格让她在交往中过足了思想交锋的瘾头,也收获了一份难得的友谊。
合作:享受拼杀的感觉
上大学时,王潮歌之强已经慢慢伸出触角。
人们都知道巩俐凭借《红高粱》一炮而红,鲜有人知的是,其实巩俐首次触电是大学三年级,在上下集电视短片《暑假里的故事》中饰演一名家教,这部片子的导演,就是和巩俐同龄,时年就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导演专业三年级的王潮歌。
1986年底,中日决定合拍一部反映中国教育现状的电视短片,从编剧本到找资金,刚20岁出头的王潮歌全都揽了下来,凭一张嘴,竟然拉来5、6万资金,女主角则选了巩俐。多年后,巩俐才跟张艺谋合作,而王潮歌也跟张艺谋成了搭档,这不能不说是缘分了。
“我上大学那会儿,张嘴都不说我怎么怎么样,说本姑娘,当时觉得同学们不配跟我谈话,他们不高级,我应该找质量更高的人交往。”王潮歌喜欢把对方当成对手,“我觉得只有在对手之间才能产生真正的友谊。”跟张艺谋、樊跃搭档,让她过足了瘾,“他们何止是对手,简直是强大的敌人,几乎让我覆灭啊,他们是天才,都是几万年诞生出一个的妖精,我得抖足了精神才能跟他们斗,稍有懈怠就输得很惨。”在王潮歌看来,这种拼杀实在是一种享受,“我们仨人到现在依然互相爱慕着,互相掐着,互相吸取着,惊讶着,惊讶带来的冲击远比新鲜感强烈得多。”
强悍:从男人手里夺天地
工作起来,王潮歌的“强”有了彪悍的味道。“她的热情和用心可以打120分,战神附体、刀枪不入、金刚不坏。”曾有媒体这样评价王潮歌。吃不上饭让无数演艺人头疼不已,王潮歌的强悍显露无疑。“一天吃3顿是不太可能的,有饭有菜的正经饭有一顿而且是夜里才吃上就不错了。”大多数时候,王潮歌几乎不吃东西,目前最高纪录是10天左右。那些山里的演员们私下问:“她吃什么?”他们不信有一个女人,能从早8点到晚12点就从没在他们眼前消失过,一直都在。几天下来,他们仍不理解,但是他们服了,这些粗犷的山里汉子,对面前这个眼睛里闪着寒光的娇小女人言听计从。
排练期间,王潮歌每天都跟战士一样,眼睛盯住所有部门,看到问题马上喊,由身后的助理飞快地记录下来,一晚上能揪出20到30条。“我从来没工夫稳稳当当地去欣赏自己的节目,没辙。”执导《印象海南岛》几个月中,在冬日海边的露天剧场里,王潮歌天天穿件黑棉服裹个头巾,顶着扑面的海风不停地喊叫、上蹿下跳。战场上的她急躁、易怒、严厉……这是工作状态下王潮歌最真实的样子,随拍摄影师的镜头里总是能捕捉到许多狰狞的表情,甚至连她的女儿都对此印象深刻,曾有人问小家伙:“你妈妈是做什么的?”她想都没想就说:“拿着话筒训人的!”
“他(张艺谋)会挑选伙伴,挑你的背景,你的专业,你过往的经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你对这个项目是不是够上心,够热情。”作为张艺谋的投资人之一,叶迅如是说。够上心、够热情,仅仅是入门证,能在铁三角中站稳、发出自己的声音,王潮歌已经有一整套思想武装。“其实整个世界一定是不公平的,这是一个男性社会,作为一个女性,想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享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真的是要从男人们手里夺的。第一,相信我一定要比他更勤奋;第二,一定要比他更聪明;第三个,一定要学会投降。学会撒娇的能力。因为所有的男性都有怜香惜玉的心境。在一定场合向男人投投降,示示弱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让我们逮到机会,我们用我们更多的勤奋,用我们更聪明的智慧赢得一份天下。”
再强的人也有一个压力出口,王潮歌的减压方法就是买衣服,“除了工作,我几乎没别的娱乐消遣,也就和家人在一起吃吃饭,买衣服可以说是我最大的一个爱好,它能排毒”。印象演出的艺术创作是严酷的,身为导演,一方面要保持高度的艺术创作能量,另一方面还要去组织协调演出中各层面的繁杂关系,买衣服就成了她为数不多的消遣手段,不少衣服咬牙买下来,然后觉得不喜欢,只好扔在一边,花大钱谁都心疼,“但这个钱花的值,因为买完衣服我就不烦了。” 于是非工作档,王潮歌对打扮相当讲究,用她的话讲:“我爱臭美”,她的“臭美”曾创下令人咋舌的记录——2006年,排练《秦始皇》期间,她连续2个多月每天穿衣服不重样,整得老外眼花缭乱,这个“动人事迹”在团队中广为流传。有了这样的成绩,王潮歌理直气壮地成为张艺谋和樊跃的形象顾问。
在得体的衣服包装下的,王潮歌会瞪大眼睛,生动利落地站在大家面前,然后跟两个“强大的男人”开吵。“当然要吵,天天的,最后谁的创意好就听谁的,我得有自己的声音,要是老听人家那还怎么铁三角!”
即使是偶尔示弱,给男人们一个怜香惜玉的机会,王潮歌保持不了多久。“他们没把我当成女人,我自己也忽左忽右,一会想让人照顾我,一会又想凭什么啊,我是导演,不是‘女’导演。”这份摇摆弄得一干爷们相当头疼,哪天想照顾一下吧,正好赶上王潮歌想当强人了,有时候正吵着,她又突然来一句,你咋就不能疼我一下?但她不喜欢别人说:“潮歌你辛苦了。”“难道我不是很能干吗?我喜欢别人说我能干而不是累。”这个女人喜欢直来直去,恭维和讨好可要想好了,一不小心会拍到马腿上的。
感性:愿这个城市不太冷
柔不可守,但刚也不可久,一个没有女人味的女人难以活得精彩。聊到最后,我们终于发现了王潮歌的“情怀”,“真到了山里,静下来,这时候你不觉得你的都市生活是高贵的,就算你有八个手机电脑一大堆,你都没他们牛,他们是天人合一的,满足不在物质多少。到了不惑之年你还没有搞明白这个味道,你就白活了。”这是她真正融进苍山莽林之中的体悟,然后她看见外面世界的冷漠,“都市太现实,人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你跟他们说情感,他们会觉得你有病……”
这份情怀,是王潮歌与演员们硬生生磨合出来的。200多个农民和渔民,《印象?刘三姐》令他们成了专職演员,在这场漫长的转变中,王潮歌与演员们互相折服。当王潮歌看到渔民在江中拉动红绸,节奏和韵律感越来越差,最后连基本整齐也做不到了,她当场发脾气训斥他们一顿。等到中午吃饭时,才发现这些演员都端不起饭碗,一问才知道连日来大强度排练,使他们胳膊酸痛手指破皮,如同那首山西民歌里唱的,到了“拿起筷子端不起碗”的地步。“他们手上贴上橡皮膏,下午又接着去排练,直到符合节目要求。在这群农民向演员的转换过程中,王潮歌充分感受到了他们的敬业和质朴的生活状态。
有评论家回忆:《印象?刘三姐》最感人的地方,是节目最后的“谢幕”环节。估计在全世界的各种演出中,很少有人会这么做:一群农民迈着毫无韵律感可言的步伐,挑着一杆杆旗帜从观众面前大步走过,那种神情,就像平时他们走在自家稻田里一样。旗帜上写着“狗仔村”等十几个村名,那代表着所有参演农民的“工作单位”。多年后,人们才造出一个词——“原生态”,勉强表达出这种艺术感觉。
王潮歌爱这样纯朴的人,后来制作《印象?丽江》,王潮歌对演员们许下诺言:“好好练,演得好的,到时候我让你们坐飞机去北京。”这些连火车都没见过的汉子们乐疯了。
2007年5月,《印象?丽江》音乐碟在保利剧院举行首发仪式,王潮歌从演员中挑出20多人进北京。“宣布完名单之后,你能知道什么叫安静吗,鸦雀无声,我觉得我整个身上是凉的,当时我就后悔了,对去不了的人来说,他的悲哀你知道吗?
后悔的事情还在后头,王潮歌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成了她心头永远的一根刺,刚讲了个开头,她的声音就开始颤抖起来。
“在保利我请了北京那么多的记者,那些演员自我介绍,我去天安门了,我去长城了,我把代表家乡所有人的横幅带来了……那帮记者坐在下面,无动于衷!后来采访开始,下面那帮人全都扑向张艺谋,没有人关注这些演员,活动结束,他们默默收拾东西,没有一个人说话,也不能互相看,我不敢看他们,我知道只要眼神对上,他们肯定会大哭出来!我当时眼泪就在眼圈,谁碰我一下,就会掉下来。”
第二天王潮歌看到报纸,上面大标题:张艺谋为奥运拒绝戛纳,连那几个演员的照片都没有。“我到现在都不能真正平静下来,确实一直耿耿于怀。这是一队从来没出过山的人,有的人甚至没有身份证,我们好不容易急匆匆办下来证件,坐汽车,倒火车,坐飞机……我还天天嘱咐他们要洗头,不能随地吐痰,就是怕他们不被这个城市接纳,其实城里人牛什么啊你,我是城市人的一分子,所以当时我觉得自己也特别讨厌。张艺谋是热点,这些演员只需要稍微得到一点关注,哪怕只有一句话,但还是谁都不肯看看他们、问问他们。当时我特别恨张艺谋,你哪怕帮这些山民说一句话也好!”
7月初,拍完印象西湖,铁三角在酒店秉烛夜谈,话题是老了以后干什么。“我们基本就是在聊夕阳红了,最后达成的共识是,老了也不分开,老了也要干同样的事儿。”至于当下的心愿,家庭幸福、身体健康、艺术到底……除此之外,王潮歌愿这个城市,不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