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在福州举行的语文教育艺术研讨会上曾提到沟通的重要性,他举例说曹操和杨修之间如果加强沟通,平时多一些交流,而不是一味怀疑、猜忌,也许不会有杨修之死的悲剧发生了。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仅有爱,并不及格,还要学会怎么去爱!”这话多么富有哲理!这其间就包含了沟通的艺术。学生要尊敬长辈,及时、经常和老师、家长讲讲心里话,老师、家长也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多和孩子谈谈心。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大家在朋友式的交流中各抒己见,把心里话讲出来。其实,沟通并不难,重要的是从心开始。
主持人: 周小英
[背景资料]
妈妈,我是你生的,但你并不了解我
北京16岁的少年赵平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生身母亲,然后跑到“网吧”里享受着短暂的“自由”。5天后,朝阳区警方在“网吧”里将他抓获,他紧紧抓着侦查员的手臂,一个劲儿地往侦查员怀里缩,那份无助与孤独让人看着心里直发酸。
按照赵平自己的说法,他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而母亲的管理手段相当严厉,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棍棒相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赵平从小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也没有什么朋友和他来往。小学还没毕业时父母就离了婚,赵平跟着母亲过。据说他母亲不允许他和别的孩子来往,放学后不许出家门,以至于在赵平的心目中,家和监狱几乎没有区别,这样的日子一直伴随着他走到高中一年级。
去年的11月2日是赵平的生日,可母亲并没有为他准备生日蛋糕,反而因为学习问题把他痛打了一顿。赵平为此痛苦了一周。11月8日中午,赵平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照例不让他出门。到了第二天中午,执意要出去买份报纸的赵平又和母亲发生了冲突,又被母亲打了一顿。一股失控的怒火在赵平的心里熊熊燃烧,他说就是这时想让母亲消失的念头萌生了。
下午,他趁母亲不注意时,从厨房里拿了把菜刀藏在床下。傍晚时分,母亲开始监督赵平背外语单词,并喝令赵平把每个单词抄写20遍。赵平开始机械地抄写单词,一直抄到钢笔没有墨水为止,母亲让他到自己房间去灌墨水。可赵平回到房间后,却拿起床下的菜刀,冲出房间砍向了母亲,直到母亲倒在了血泊中……
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3年6月底,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市中小学提前两周复课。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吗要提前?”妈妈对此表示疑惑。小汪解释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关键还在于,在家呆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学生为何害怕与老师打交道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害怕和老师打交道。记者抽样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70%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的被访中小学生很少找老师说话;10%的学生从来没有主动找老师说话;5%的学生不敢找老师说话。这个调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问题聚焦]
隔膜,都是沟通太少惹的祸
学生为什么害怕与老师交流?老师和学生之间为什么会有隔阂呢?有的家长为何那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暴力家庭教育往往会酿成悲剧。试想想,如果家长不是采用暴力教育的形式,取而代之以温情教育、对孩子关爱有加,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真的就那么难么?
[百家争鸣]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心理学家:沟通=倾诉+倾听
走进孩子的心灵靠什么?——沟通。静静地听,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忧愁。如果做父母的能认真听孩子倾诉,那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
走进父母的心灵靠什么?——沟通。赶快把对抗变为对话!作为父母,谁不牵挂自己的孩子!你知道自己要晚回家,及早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父母为你担心!
许多家庭都有这么一种现象,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虽不是很强,但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因此,当孩子有问题时,做家长的应该冷静下来,尊重孩子的独立的人格,给孩子诉说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然后因势利导把准脉搏,帮助孩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有些家长却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问题,他们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辩解的机会或自己的话不受父母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在自己的心底。家长不仅失去了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机会,孩子从此产生了与父母对抗的心理。
倾听孩子的诉说,充分尊重孩子倾诉的权利,这不是纵容孩子的行为,也不能视作是听任孩子的狡辩,这是一种家教艺术。首先,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也才会信任父母,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家长教育孩子也就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孩子端正思想;其次,有利于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身心的良好发展。孩子有了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个极好的机会。孩子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家长应表明赞成的态度,孩子认识上存在误区,家长可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
教育家:要教书育人,教师就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就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沟通。这种沟通是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的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存在哪些行为特点?经常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学生在智力、情感、反应能力、心理、生理素质方面是什么样的?他们渴望什么?需要什么?做老师、父母的要有一个了解、一个准备,还要有一份学习。我们的孩子渴望我们对他们多一份了解,我们的教育需要对他们多一份了解,这种了解是全方位的、全员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心声:理解万岁
福州一中初一的邓思夏同学说:“最可爱的老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好老师要理解学生,能平和、客观地对待我们犯的错误;会耐心地批评教育我们,引导我们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而不是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对我们犯的错误武断地下结论。”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初二年级的陈熹同学在班上担任班长职务,是老师眼中成绩拔尖、非常懂事的好学生。她说:“对待我们的错误,老师最好不要用伤害我们自尊心的批评方式。其实老师自己也有这种切身的感受,他在课堂上的板书一旦出了错,如果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大笑大叫,老师肯定会很尴尬。同样的道理,老师在批评成绩不好或犯了错的同学时,避免使用刺激人的言辞,适当多用鼓励性的话语,这样就比较容易被我们接受。”
南昌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刘磊,在班里属于成绩一般、不被老师喜欢的那类学生。刘磊心中的好老师是: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令他耿耿于怀:电视台邀请班上同学去做节目,大家谁不想参加?结果老师没有让包括他在内的成绩排名偏后的几名同学去。他对老师的这种“惩罚”一直非常难过。他说:“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重,如果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妥当,学生就会讨厌这位老师,甚至产生‘对着干’的情绪。”
除了对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不少同学也对父母提出了自己内心的期望——“请对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给我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不少中学生反映,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偷拆自己的信件,偷听自己的电话,整天像特务一样在后面盯梢。武汉市一位初三女生对记者说,只要一有男生给她打电话,她母亲立刻就会问:“他是谁?哪个班的?学习好吗?家在哪里住?父母是干什么的……”恨不得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都审查清楚,看看是否有重大问题,是否适合交往,末了还重重抛出一句话:“你可别给我丢人!”女孩哭着说,妈妈这么不信任她,真想“早恋”一把让她看看。
父母们,给孩子们一个“个人空间”吧!孩子们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房间是他们自己的领地,他们在那里交谈、吃、玩,虽有许多吵闹声,但那就是孩子们的快乐。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甚至窥探他们的隐私,他们会闹情绪和不满,比如简短无礼的回答,拒绝和你去某地,几天不与你说话等。许多父母并未意识到,孩子们不想你拖着他们走,否则他们会经常躲避你,隔阂会进一步加剧。
[主持人语]
毋庸置疑,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夸大和缩小都是不现实的。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和老师,其实在各自内心深处都是渴望交流,渴望别人的理解的。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长不大的孩子,自己怎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哪怕无意之中伤害了孩子也不为过,“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被誉为“新新人类”的孩子们,在长大之前却很难真正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孩子们的眼中,每一代父母都觉得已经很难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哪怕他们为人子女时也曾有过很多叛逆的行径,都曾有儿时的梦想,都希望得到理解与宽容,可在不同的年轮中谁也不能理解谁,这究竟是谁的错呢?一言概之——都是沟通太少惹的祸。俗话说得好:“墙,推倒了就是桥!”但愿那堵竖在孩子和老师、家长之间的无形的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化为沟通无阻的桥梁——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仅有爱,并不及格,还要学会怎么去爱!”这话多么富有哲理!这其间就包含了沟通的艺术。学生要尊敬长辈,及时、经常和老师、家长讲讲心里话,老师、家长也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多和孩子谈谈心。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大家在朋友式的交流中各抒己见,把心里话讲出来。其实,沟通并不难,重要的是从心开始。
主持人: 周小英
[背景资料]
妈妈,我是你生的,但你并不了解我
北京16岁的少年赵平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生身母亲,然后跑到“网吧”里享受着短暂的“自由”。5天后,朝阳区警方在“网吧”里将他抓获,他紧紧抓着侦查员的手臂,一个劲儿地往侦查员怀里缩,那份无助与孤独让人看着心里直发酸。
按照赵平自己的说法,他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而母亲的管理手段相当严厉,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棍棒相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赵平从小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学习成绩不算太好,也没有什么朋友和他来往。小学还没毕业时父母就离了婚,赵平跟着母亲过。据说他母亲不允许他和别的孩子来往,放学后不许出家门,以至于在赵平的心目中,家和监狱几乎没有区别,这样的日子一直伴随着他走到高中一年级。
去年的11月2日是赵平的生日,可母亲并没有为他准备生日蛋糕,反而因为学习问题把他痛打了一顿。赵平为此痛苦了一周。11月8日中午,赵平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照例不让他出门。到了第二天中午,执意要出去买份报纸的赵平又和母亲发生了冲突,又被母亲打了一顿。一股失控的怒火在赵平的心里熊熊燃烧,他说就是这时想让母亲消失的念头萌生了。
下午,他趁母亲不注意时,从厨房里拿了把菜刀藏在床下。傍晚时分,母亲开始监督赵平背外语单词,并喝令赵平把每个单词抄写20遍。赵平开始机械地抄写单词,一直抄到钢笔没有墨水为止,母亲让他到自己房间去灌墨水。可赵平回到房间后,却拿起床下的菜刀,冲出房间砍向了母亲,直到母亲倒在了血泊中……
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3年6月底,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北京市中小学提前两周复课。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小汪同学“遗憾”地对妈妈说:“7月14日开学不是挺好的吗,干吗要提前?”妈妈对此表示疑惑。小汪解释说,他觉得“空中课堂”的老师讲课比本校老师讲得好,关键还在于,在家呆着自由,不用和老师打交道。
学生为何害怕与老师打交道呢?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了解到很多中小学生都有小汪这种心理——害怕和老师打交道。记者抽样调查的结果就说明了这一点:70%的被访中小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75%的被访中小学生很少找老师说话;10%的学生从来没有主动找老师说话;5%的学生不敢找老师说话。这个调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不畅,甚至存在误区,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学习、对学校的兴趣。
[问题聚焦]
隔膜,都是沟通太少惹的祸
学生为什么害怕与老师交流?老师和学生之间为什么会有隔阂呢?有的家长为何那么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暴力家庭教育往往会酿成悲剧。试想想,如果家长不是采用暴力教育的形式,取而代之以温情教育、对孩子关爱有加,惨剧就不会发生了。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真的就那么难么?
[百家争鸣]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心理学家:沟通=倾诉+倾听
走进孩子的心灵靠什么?——沟通。静静地听,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地说教。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忧愁。如果做父母的能认真听孩子倾诉,那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了。
走进父母的心灵靠什么?——沟通。赶快把对抗变为对话!作为父母,谁不牵挂自己的孩子!你知道自己要晚回家,及早给家里打个电话,免得父母为你担心!
许多家庭都有这么一种现象,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往往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更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虽不是很强,但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因此,当孩子有问题时,做家长的应该冷静下来,尊重孩子的独立的人格,给孩子诉说的机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然后因势利导把准脉搏,帮助孩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有些家长却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问题,他们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辩解的机会或自己的话不受父母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在自己的心底。家长不仅失去了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机会,孩子从此产生了与父母对抗的心理。
倾听孩子的诉说,充分尊重孩子倾诉的权利,这不是纵容孩子的行为,也不能视作是听任孩子的狡辩,这是一种家教艺术。首先,有利于双方的交流。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孩子也才会信任父母,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家长教育孩子也就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孩子端正思想;其次,有利于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身心的良好发展。孩子有了向父母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这对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个极好的机会。孩子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家长应表明赞成的态度,孩子认识上存在误区,家长可循循善诱启发开导。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金钥匙。
教育家:要教书育人,教师就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就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沟通。这种沟通是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讲,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的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存在哪些行为特点?经常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学生在智力、情感、反应能力、心理、生理素质方面是什么样的?他们渴望什么?需要什么?做老师、父母的要有一个了解、一个准备,还要有一份学习。我们的孩子渴望我们对他们多一份了解,我们的教育需要对他们多一份了解,这种了解是全方位的、全员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获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等人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老师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是交往动机赖以形成的重要感情基础,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常常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的老师。“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心声:理解万岁
福州一中初一的邓思夏同学说:“最可爱的老师应该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好老师要理解学生,能平和、客观地对待我们犯的错误;会耐心地批评教育我们,引导我们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而不是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更不是简单粗暴地对我们犯的错误武断地下结论。”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初二年级的陈熹同学在班上担任班长职务,是老师眼中成绩拔尖、非常懂事的好学生。她说:“对待我们的错误,老师最好不要用伤害我们自尊心的批评方式。其实老师自己也有这种切身的感受,他在课堂上的板书一旦出了错,如果同学们坐在位子上大笑大叫,老师肯定会很尴尬。同样的道理,老师在批评成绩不好或犯了错的同学时,避免使用刺激人的言辞,适当多用鼓励性的话语,这样就比较容易被我们接受。”
南昌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刘磊,在班里属于成绩一般、不被老师喜欢的那类学生。刘磊心中的好老师是: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令他耿耿于怀:电视台邀请班上同学去做节目,大家谁不想参加?结果老师没有让包括他在内的成绩排名偏后的几名同学去。他对老师的这种“惩罚”一直非常难过。他说:“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重,如果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妥当,学生就会讨厌这位老师,甚至产生‘对着干’的情绪。”
除了对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不少同学也对父母提出了自己内心的期望——“请对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给我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不少中学生反映,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偷拆自己的信件,偷听自己的电话,整天像特务一样在后面盯梢。武汉市一位初三女生对记者说,只要一有男生给她打电话,她母亲立刻就会问:“他是谁?哪个班的?学习好吗?家在哪里住?父母是干什么的……”恨不得把人家祖宗十八代都审查清楚,看看是否有重大问题,是否适合交往,末了还重重抛出一句话:“你可别给我丢人!”女孩哭着说,妈妈这么不信任她,真想“早恋”一把让她看看。
父母们,给孩子们一个“个人空间”吧!孩子们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房间是他们自己的领地,他们在那里交谈、吃、玩,虽有许多吵闹声,但那就是孩子们的快乐。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甚至窥探他们的隐私,他们会闹情绪和不满,比如简短无礼的回答,拒绝和你去某地,几天不与你说话等。许多父母并未意识到,孩子们不想你拖着他们走,否则他们会经常躲避你,隔阂会进一步加剧。
[主持人语]
毋庸置疑,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夸大和缩小都是不现实的。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和老师,其实在各自内心深处都是渴望交流,渴望别人的理解的。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长不大的孩子,自己怎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哪怕无意之中伤害了孩子也不为过,“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被誉为“新新人类”的孩子们,在长大之前却很难真正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孩子们的眼中,每一代父母都觉得已经很难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哪怕他们为人子女时也曾有过很多叛逆的行径,都曾有儿时的梦想,都希望得到理解与宽容,可在不同的年轮中谁也不能理解谁,这究竟是谁的错呢?一言概之——都是沟通太少惹的祸。俗话说得好:“墙,推倒了就是桥!”但愿那堵竖在孩子和老师、家长之间的无形的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化为沟通无阻的桥梁——心与心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