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不批捕复议复核程序实证研究

来源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审查逮捕案件的质量不断提升,普通刑事案件逮捕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不捕复议复核案件数量也逐年增加。然而,司法实践中复议复核程序的运行仍然存在诸如程序启动随意、程序走过场、不批捕决定说理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对不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严格程序启动条件,明确程序参与权,完善考核机制,强化释法说理。
  关键词:复议复核 不批捕 实证研究 完善规制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案件质量进一步提升,普通刑事案件逮捕率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随之而来的是不捕复议复核案件数量也逐年增加,而且随着“以审判为中心”诉讼体制改革的推进,审查逮捕条件的把握将更加具体和严苛,不批准逮捕案件数量必然会呈现进一步上升的态势,复议复核案件数也必将随之上升。然而,当前不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的运行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着侦查监督工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市检察机关2013年至2015年间的不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的运行状况为考察对象[1],尝试探寻不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运行中的问题症结所在,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与规制不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的运行,力图构建起高效、务实的不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及其工作机制。
  一、不批准逮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运行的实践考察
  2013年至2015年,全市各基层院共受理不捕复议案件23件35人,分别占不捕案件总数的2.75%、2.84%,其中2013年1件1人,2014年8件11人,2015年14件23人,复议结果均维持原不捕决定;市院共受理不捕复核案件18件26人,分别占市院受理公安机关提请逮捕案件数与人数的27.7%、30.2%,其中2013年1件1人,2014年4件6人,2015年13件19人,在所有复核案件中,仅2014年有一件改变基层院不捕决定。
  二、不批捕案件复议复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从司法论的角度来看
  1.公检两家执法理念上的偏差日益突出。近年来,检察机关严格贯彻执行新法、新规对逮捕条件与标准的规定,逐步摒弃“构罪即捕”“以捕代侦”“以捕促和”的错误思想与做法,审查逮捕案件质量不断提升。而与之相对的是公安机关部分侦查人员尚未彻底转变执法理念,案件的侦办,一味的强调“抓捕破案”,不注重打击实效,不关注捕后诉讼程序的走向;一味的强调“构罪即捕”,不注重逮捕法定条件,忽略社会危险性证据的收集与固定;一味的强调“以捕代侦”,不注重捕后继续侦查,对案件的后续处理听之任之。公检两家执法理念的偏差,势必导致不批准逮捕案件数量的不断增长,进而导致不捕复议复核案件数量的不断攀升。
  2.侦捕阶段对逮捕条件的把握多有分歧。近年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强化案件事实认定与证据审查,特别是严格逮捕社会危险性证据的审查与判断,坚决做到符合法定逮捕条件的,均依法逮捕,绝不人为“拔高”逮捕标准,切实防止“应捕不捕”现象的发生;不符合法定逮捕条件的,均依法不予逮捕,坚决摒弃“构罪即捕”的思想。而实践中,公安机关部分侦查人员“经验主义”、“口供至上”思想仍然存在,对新法新规的学习贯彻执行还不够到位,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薄弱,特别是忽视对逮捕社会危险性证据的考量,虽然高检院、公安部《关于逮捕社会危险条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再一次明确公安机关逮捕社会危险性的举证责任,但是部分侦查人员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复议复核程序的启动受案外因素影响的现象凸显。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特别是一些有被害人的轻微刑事案件或者涉众性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在提请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时,其就认为到不符合逮捕的条件,但因案件在当地影响较大,受害人、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对案件的处理施加各种压力或影响,特别是顾虑被害人一方的上访压力,个别侦查人员或者领导缺乏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为了转移矛盾、缓解压力,人为的将本不应提请批捕的案件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而在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之后,同样迫于上述压力,公安机关便启动复议复核程序,以此再次转移矛盾、缓解压力。当然,这里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当前公安机关内部业务考评机制也是促使公安机关无正当理由而启动复议复核程序的重要动因。
  (二)从立法论的角度来看
  1.公安机关启动不批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过于随意性。根据《刑事诉讼法》第90条的规定,不批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的启动条件仅仅是公安机关“认为”人民检察院的不批准逮捕决定有错误,这样的规定主观性太强,自由裁量的空间过大,“认为有错误”的标准依赖于公安机关的主观判断,缺乏具体的客观标准,而且对于“错误”没有规定证据法上的要求。同时公安机关提请复议复核之前,需要怎样的内部审查程序,法律也没有作出详细规定。此外,立法上也没有规定检察机关案管部门对于复议复核案件不予受理的情形,公安机关一旦提请复议复核,检察机关案管部门往往无条件的予以接收。
  2.基层院复议程序的纠错机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办理复议案件的具体程序,《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二十三条作了相关规定,从立法原意上看,该条规定了原承办人回避制度,旨在防止复议程序走过场。然而,事实上复议程序虚置化的现象并未能避免,在当前检察机关内部案件办理的审批机制下,不捕复议案件的办理,仅仅更换了案件承办人,最后仍由该部门负责人和分管检察长或者检察长、检委会研究决定,甚至在当前“案多人少”的困境下,是否更换承办人都是一个疑问。这种制度设计下的自我监督程序,一般很难改变原不捕决定,再加之公安机关考核机制及案外因素的影响,一旦不批准逮捕案件进入复议程序,也意味着复核程序的不可避免。
  3.检察机关不捕理由的阐释缺乏法律的刚性要求。《刑事诉讼法》第89条、《刑事诉讼规则》第319条均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不批准逮捕的案件,应当向提请批捕的公安机关说明理由。但是,从法条的内容来看,检察机关应该如何说明理由,以及说理的具体形式没有刚性的要求与规定。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不批准逮捕案件的说理主要体现在审查逮捕意见书当中,而该文书是检察机关的内部文书,主要是呈领导审批之用,一般不对公安机关公开,而案件审查结束后制作的《不批准逮捕决定书》中的说理一般较为简单和抽象,难以起到沟通协调、释法析理、定纷止争的作用,使提请批捕的公安机关难以信服不捕决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安机关启动复议复核程序的概率。
  三、不批准逮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的运行规制与完善
  (一)严格不批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的启动条件
  为了避免无理由的不捕案件复议复核,杜绝司法成本的浪费,法律或相关司法解释应当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不服不批准逮捕决定启动复议复核程序的条件,既保证公安机关能够正确行使复议复核申请权,纠正检察机关不捕错误和在不批准逮捕过程中缺乏监督的弊病,又能严格复议复核程序,有效地防止公安机关启动复议复核程序的随意性。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对检察机关不批捕决定提请复议复核的内部审查程序;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受理不批捕复议复核案件的标准和程序。同时规定公安机关提请复议复核程序时,应当详细阐述不服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决定的理由,并提供或者补充相关证据材料。
  (二)明确复议复核案件当事人的程序参与权
  按照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决定已经作出,公安机关必须将已经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予以释放。如此一来,公安机关对不捕决定提请复议复核,无疑会使犯罪嫌疑人面临再次羁押的不利境地,如果检察机关复议复核后改变了原不捕决定,势必会造成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羁押状态和非羁押状态在极短时间内(7天或15天)的反复,这一方面加大了再次执行逮捕犯罪嫌疑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因此,为了避免复议复核程序的虚置化,检察机关不仅要充分听取、审查公安机关提请复议复核的理由,而且应当保证案件当事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充分参与权,以听取各方意见,全面核实相关证据,认真审查逮捕的事实证据条件、刑罚条件和社会危险性条件,作出公正的审查结果。
  (三)切实转变执法理念强化公检沟通与磋商机制
  基于复议复核案件的复杂性、疑难性特点,并伴随着可能出现的上访、舆论压力,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在逮捕条件的认识上往往容易产生分歧,特别是对刑事诉讼法第79条中“社会危险性”的把握更是容易产生分歧,尤其是对“可能”、“企图”、“现实危险”等带有主观性表述的理解往往是双方争议的焦点。这就要求公检双方在转变执法理念的基础上,适应“以审判为中心”诉讼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新刑诉法对逮捕条件与标准的新规定,特别要严格贯彻执行高检院、公安部《关于逮捕社会危险条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要求,通过定期召开双方联席会议的形式,对易产生认识分歧的相关问题进行面对面的磋商与研究,以便加强沟通,达成共识,避免重复提起复议复核和启动复议复核的随意性,真正杜绝“以捕代侦”、“构罪即捕”的错误思想与做法,切实把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置于执法理念之中。
  (四)强化不捕决定及复议复核决定的释法说理
  对于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案件,应当加强不捕说理工作,根据2012年高检院《关于加强侦查监督说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通知精神,结合侦监工作实际,从事实、证据、法律适用、逮捕必要性等方面,针对性地根据不捕案件的不同类型,从不同角度进行析案说理。通过加强不捕释法说理工作,争取公安机关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分歧,达成共识,以减少不必要的不捕案件复议复核。同时,要强化复议复核决定的释法说理,特别是对于市院复核案件来说,释法说理工作尤为重要,因为不批捕案件复核决定需要面对提请复核的下级公安机关、维持原不捕决定的基层检察机关、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害人等,要使得复核决定让各方信服,就必须加强说理工作,并根据说理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理形式,以提高复核决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五)健全完善公检机关复议复核工作的考评机制
  对公安机关来说,需要重新制定不批捕复议复核案件的考核标准,不应该单纯的追求不批捕案件复议复核率,而应注重复议复核案件的质量,应该侧重考核复议复核案件的更改率和维持率。以此为标准的考核导向,就使得不批捕案件在进入复议复核程序之前,能够经过公安机关内部严格的审查把关,减少无正当理由而启动复议复核程序的可能性与随意性,以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对检察机关来说,应当进一步完善现有侦查监督工作的考评体机制,切实将复议复核工作纳入侦查监督工作考核范围,使不批捕案件复议复核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充分发挥复议复核程序对不批捕案件的纠错机制功能。
  注释:
  [1]本文选取的考察样本为安徽省淮南市两级检察机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家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2016年1月原六安市下辖的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因此,本文样本数据截止到2015年12月,不包括寿县检察院数据。
  [2]样本数据及相关信息均来源于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与检察统计报表。
  [3]虽然样本不能全面反映全国乃至安徽省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运行现状,但是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淮南市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运行状况,在安徽省检察机关内是一种较为普片的运行态势,至少代表了一种实践类型,而且2015年淮南市受理不捕复议复核案件数量更是位居该省首位,具有鲜明的样本典型性。同时,基于刑事司法的统一性,笔者相信,其他省、市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案件复议复核程序的运行状态也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本文考察样本的特征。
其他文献
摘 要:2018年《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使得推进量刑建议精准化成为现实需求。实践中,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能力、法官对量刑建议效力的认知水平、量刑建议的约束效力等都是影响量刑建议精准化的因素。推进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精准化,可以从完善量刑建议法律效力、提升量刑建议能力水平、健全量刑建议质量制度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 量刑建议 精准化  2018年《刑事诉讼法
摘 要:刑事执行检察通过对刑事执行活动中国家公权力的法律监督,维护刑事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刑事司法环节人权保障工作,对实现宪法、刑诉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我国在保障刑事被执行人人权方面面临立法不完善、权利意识淡薄、管理制度缺陷、权力配置失衡等困境,本文从驻监检察工作的角度出发,针对上述困境提出完善刑事被执行人人权保障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刑事执行监督 人权保障
站益县人民检察院以“一次大学习大讨论、办理一批精品案件、编织一个情报信息网、建立一套以关注民生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完善一系列数字化考评机制、推出一期检察文化公报、健全一套人才培养机制”(下文简称“七个一”)作为深化检察工作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深入开展“七个一”活动,对于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大局
摘 要:医用口罩已列入第二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使用。制售假冒伪劣医用口罩行为具有违法性、危害性,将医疗器械管理使用纳入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典型性。检察机关可充分履行检察职能,综合运用公共利益保护手段,发挥法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关键词:医用口罩 医疗器械 公益诉讼 “等”外探索  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医用口罩已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防护装备,多地出现
In early spring, the temperatures are warming up, and flowers and trees arejust beginning to bloom, making it one of the most pleasant seasons for travel.  早春,气温开始回暖,草木已经开始复苏、鲜花开始绽放。春天也因此成为一年中最适合旅行的季节
摘要: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小学生受其所处阶段的限制,心智方面的成熟度有较大欠缺,教师可从采取有效教育手段对学生德育水平进行干预,从基础层面推动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德育教育  小学教学阶段是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转折期,对小学生道德品质以及“三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国家人才培养需求伴随教育改革步伐的加速而不断
内容摘要:刑事执行监督主要是对刑罚执行及涉及人身自由刑事强制措施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核心内容就是对刑事执行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司法改革和检察改革不断深入,对于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原有的工作模式与党中央、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亟需转变工作模式,全面从监所检察走向刑事执行检察。  关键词:刑事执行 监督 监所检察 优化向度  2014年底,高检院监所检察
提到2006年的国内计算机市场,“龙芯”电脑的出现应该是最受关注,也对国内电子产业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11月底,龙芯产业化基地开始在网上预售“福珑迷你电脑”主机,计划首期销售1000台,但短短一周内,预定者的数量就达到了几千名。  距离“龙芯”的诞生,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了,然而,真正出现个人用户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龙芯”个人电脑的意义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的PC、服务器一直都是用国外的CPU,这
一  像一颗流星飞过  急促而光芒  你将生命永远定格在  出警的路上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就在这天上午  你到单位  写完了一份鉴定书  修改了那份尚未来得及发出的  法医论文  而转眼间  却成了你在人世间的绝决:  —留给亲人的最后的笑容  留在单位的最后的身影  留给法医工作的绝笔  二  我们总是不愿相信  你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是我们又清楚地知道  你确实已经走了:  从亲
内容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这一改革措施具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设立跨行政区划检察院的重大意义以及跨行政区划检察院的特点、设立路径、设立原则、案件管辖、人事制度等方面和角度,探讨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工作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跨行政区划检察院 设立原则 路径选择  跨行政区划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