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笔下的大自然优美绮丽,让人们产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情,这是我的终极环保理念。
随着观众席的旋转,舞台呈现不同的景致,坐在席上的观众恍惚间无法判断,是山在走还是自己在转。
在“印象·大红袍”的演出现场,记者眼前漆黑迷离的夜晚突然出现一大片浓烈的红,茶楼上的唐朝仕女,如同魔术一般出现在眼前。好一阵子后,观众才明白自己坐在一个360度旋转观众席,这是导演非常得意的设计,它使得整场演出如同手中一页一页往下翻的连环画。
导演试图在一台晚会式的实景演出中做更多的创新。他们把15块长10米宽7.5米的巨大银幕镶嵌在水岸边的树木之间,通过投影印在银幕上的影像,与周边的景色融为一体。这个显然是从北京奥运开幕式“卷轴”创意发展而来的构思,整个演出如同一场露天的3D电影。
“印象·大红袍”的演出让人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有趣的是,观众普遍的观感和网上的评论呈赞恶两个极端;一面是反对声如潮,一方面却是五六十家地方政府的邀约在排队。舆论的质疑多集中在“‘印象’作品雷同”“张艺谋不务正业,靠声名敛财”“团体操,毫无艺术价值”“破坏环境”“巨资打造”等等,更多的是对作品产生动机和宣传噱头的不满。
“你都看了吗?没看没有发言权!不能听着名都一样,就说它是一样的。”导演王潮歌一听到“雷同”的评价就“特气愤”。简单地说,5个“印象”,都是以山水为背景,在光影的映衬下(除“印象·丽江”为白天演出),由数百人共同表演,来体现该旅游区的某种特质(如山水之美、少数民族原生态、休闲等)。但各个“印象”内容及呈现手法确有大不同,它好比同为“情景喜剧”之名的系列剧,风格相似,但内容各异。
一出政府出巨资挂以“张艺谋”虚名打造的急功近利的旅游促销产品,它的出身似乎注定了让人很难期待其作品创作的真诚与高质。可是,好的艺术创作,真的无法与政府主导、追逐利益及“主旋律”共存吗?武夷山下,主创者之一导演王潮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她表示自己是带着敬畏之心在创作。
“印象”系列不是靠“张艺谋”品牌活下来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让那些没看过“印象”却认为都雷同的大多数人去看你们的节目呢?
王潮歌:我压根就没想通过媒体号召大家:“快去看吧,我们那可不得了了!”——听我说,不如听你的朋友说。
有人说“印象”系列是靠张艺谋品牌活下来的。我告诉你:太不是了!张艺谋品牌厉害吧?不得了,可你看了《三枪》吧?
品牌,可以让观众最初对你感兴趣,但延续它的生命,一定是观众的口碑。所以,我们最应该尊重的并不是什么名称,或者什么“产业化”的名头,而是花两百块坐这儿的人。这就是真正的市场,这是我们应该尊重的。
中国新闻周刊:可多数游客是冲“张艺谋”的名声或者作为跟团旅游的指定项目采的,
王潮歌:现在如果去阳朔,组团之前,很多人会说这是他旅行中必到的一站。
我们会从观众中吸取反馈。像“大红袍”3月份正式演出以后,我就要开始数掌声了,如果今天演出中哪个预计的掌声没有了,那些演员就吃老苦了,我得“整死”他们——掌声哪去了?
你问问“刘三姐”的舞台监督,有次我数掌声,少了7次——以前是有的。哪去了?谁给我弄没的?我和我的几百个工作人员就为了找回这个掌声,从半夜开始,一个一个找原因。
我希望观众给我鼓掌,由衷的。
中国新闻周刊:看到这么多跟风的人,你有一种成就感吗?还是有泛滥的担心?
王潮歌: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孤掌难鸣,大家都觉得好,才会跟,尤其看到这么多大导演来了。但是,同时,小心点,这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环保”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每次演出出来,都有很多质疑声?
王潮歌:你说的环保问题?“印象·大红袍”我们是在度假区里做的,这里本身就可以盖别墅,远远可以眺望到大王峰。我们在很远的地方把它打亮,为什么我总说它“火力不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不能触到环保的底线,植被被照射的时间也很短。
原来环保的概念是你别吐痰、别把擤鼻涕纸扔在路上,后来是你对周边你的环境不进行破坏,再后来,应上升到人和大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个恰恰是我们“印象”做的最伟大的环保贡献——就是让山和水,体现出更加美的一面。
中国新闻周刊:但是必须承认它的强光就是一個污染源
王潮歌:我觉得现在中国人到了另一个环保的误区里去了。我们关灯一小时不算什么,最好关灯24小时——这叫过度环保。我觉得像“关灯一小时”这事并不是在实际上省了多少度的电,重要意义在于,让所有人知道,减少使用电力是环保的。所以环保更多的不完全是在于多少行为,而是他的心,心有了行为自然就有了。
中国新闻周刊:可是增添的灯光包括音响,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污染、
王潮歌:你这贴一个牌,写着:“节能减排就是好。”这样就环保了吗?可你凭什么用这块木头,凭什么用这张纸和墨?——也可以说你太不环保了。纸和木头的作用是在于提醒别人,可是并不是绝对地禁止使用。咱们现在的环保的概念就是别吃别喝别用电别拉撒,回到远古的时代,那是不对的!
让我笔下的大自然优美绮丽,让人们产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情。我认为这就是我的终极的环保理念。
中国新闻周刊:但“印象·西湖”正是在核心景区做了改造。
王潮歌:西湖不是大自然的,它是人工湖。所以西湖不是天然景致,只是时间久了成了人们心中的—个标志性的印象。
我们做那个演出时也是在国家对“不准在核心景区做演出”的政策之前,当时没有这个政策,有了以后我们严格执行。在玉龙雪山,我们是在游客集散中心搭建的舞台,在海口,则是在一个废弃的剧场。
(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于2004年5月28日批准公布,2004年8月1日起施行。而“印象·西湖”围堰施工从2005年10月开工、因对核心景区的改造等引发争议,2007年3月,“印象·西湖”对外试演,经数次整改,一年多后才正式对外演出。)
中国新闻周刊:有哪些地方请你们去,你们觉得不合适放弃的吗?
王潮歌:有,非常之多。比如泰山,请我们,我们去了,但是整个地方只有—个高高的泰山,它太大了,我根本找不到一个角度能够(从观众席)瞄到泰山,所以我们放弃了。
随着观众席的旋转,舞台呈现不同的景致,坐在席上的观众恍惚间无法判断,是山在走还是自己在转。
在“印象·大红袍”的演出现场,记者眼前漆黑迷离的夜晚突然出现一大片浓烈的红,茶楼上的唐朝仕女,如同魔术一般出现在眼前。好一阵子后,观众才明白自己坐在一个360度旋转观众席,这是导演非常得意的设计,它使得整场演出如同手中一页一页往下翻的连环画。
导演试图在一台晚会式的实景演出中做更多的创新。他们把15块长10米宽7.5米的巨大银幕镶嵌在水岸边的树木之间,通过投影印在银幕上的影像,与周边的景色融为一体。这个显然是从北京奥运开幕式“卷轴”创意发展而来的构思,整个演出如同一场露天的3D电影。
“印象·大红袍”的演出让人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有趣的是,观众普遍的观感和网上的评论呈赞恶两个极端;一面是反对声如潮,一方面却是五六十家地方政府的邀约在排队。舆论的质疑多集中在“‘印象’作品雷同”“张艺谋不务正业,靠声名敛财”“团体操,毫无艺术价值”“破坏环境”“巨资打造”等等,更多的是对作品产生动机和宣传噱头的不满。
“你都看了吗?没看没有发言权!不能听着名都一样,就说它是一样的。”导演王潮歌一听到“雷同”的评价就“特气愤”。简单地说,5个“印象”,都是以山水为背景,在光影的映衬下(除“印象·丽江”为白天演出),由数百人共同表演,来体现该旅游区的某种特质(如山水之美、少数民族原生态、休闲等)。但各个“印象”内容及呈现手法确有大不同,它好比同为“情景喜剧”之名的系列剧,风格相似,但内容各异。
一出政府出巨资挂以“张艺谋”虚名打造的急功近利的旅游促销产品,它的出身似乎注定了让人很难期待其作品创作的真诚与高质。可是,好的艺术创作,真的无法与政府主导、追逐利益及“主旋律”共存吗?武夷山下,主创者之一导演王潮歌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她表示自己是带着敬畏之心在创作。
“印象”系列不是靠“张艺谋”品牌活下来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让那些没看过“印象”却认为都雷同的大多数人去看你们的节目呢?
王潮歌:我压根就没想通过媒体号召大家:“快去看吧,我们那可不得了了!”——听我说,不如听你的朋友说。
有人说“印象”系列是靠张艺谋品牌活下来的。我告诉你:太不是了!张艺谋品牌厉害吧?不得了,可你看了《三枪》吧?
品牌,可以让观众最初对你感兴趣,但延续它的生命,一定是观众的口碑。所以,我们最应该尊重的并不是什么名称,或者什么“产业化”的名头,而是花两百块坐这儿的人。这就是真正的市场,这是我们应该尊重的。
中国新闻周刊:可多数游客是冲“张艺谋”的名声或者作为跟团旅游的指定项目采的,
王潮歌:现在如果去阳朔,组团之前,很多人会说这是他旅行中必到的一站。
我们会从观众中吸取反馈。像“大红袍”3月份正式演出以后,我就要开始数掌声了,如果今天演出中哪个预计的掌声没有了,那些演员就吃老苦了,我得“整死”他们——掌声哪去了?
你问问“刘三姐”的舞台监督,有次我数掌声,少了7次——以前是有的。哪去了?谁给我弄没的?我和我的几百个工作人员就为了找回这个掌声,从半夜开始,一个一个找原因。
我希望观众给我鼓掌,由衷的。
中国新闻周刊:看到这么多跟风的人,你有一种成就感吗?还是有泛滥的担心?
王潮歌: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孤掌难鸣,大家都觉得好,才会跟,尤其看到这么多大导演来了。但是,同时,小心点,这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环保”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每次演出出来,都有很多质疑声?
王潮歌:你说的环保问题?“印象·大红袍”我们是在度假区里做的,这里本身就可以盖别墅,远远可以眺望到大王峰。我们在很远的地方把它打亮,为什么我总说它“火力不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不能触到环保的底线,植被被照射的时间也很短。
原来环保的概念是你别吐痰、别把擤鼻涕纸扔在路上,后来是你对周边你的环境不进行破坏,再后来,应上升到人和大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个恰恰是我们“印象”做的最伟大的环保贡献——就是让山和水,体现出更加美的一面。
中国新闻周刊:但是必须承认它的强光就是一個污染源
王潮歌:我觉得现在中国人到了另一个环保的误区里去了。我们关灯一小时不算什么,最好关灯24小时——这叫过度环保。我觉得像“关灯一小时”这事并不是在实际上省了多少度的电,重要意义在于,让所有人知道,减少使用电力是环保的。所以环保更多的不完全是在于多少行为,而是他的心,心有了行为自然就有了。
中国新闻周刊:可是增添的灯光包括音响,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污染、
王潮歌:你这贴一个牌,写着:“节能减排就是好。”这样就环保了吗?可你凭什么用这块木头,凭什么用这张纸和墨?——也可以说你太不环保了。纸和木头的作用是在于提醒别人,可是并不是绝对地禁止使用。咱们现在的环保的概念就是别吃别喝别用电别拉撒,回到远古的时代,那是不对的!
让我笔下的大自然优美绮丽,让人们产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情。我认为这就是我的终极的环保理念。
中国新闻周刊:但“印象·西湖”正是在核心景区做了改造。
王潮歌:西湖不是大自然的,它是人工湖。所以西湖不是天然景致,只是时间久了成了人们心中的—个标志性的印象。
我们做那个演出时也是在国家对“不准在核心景区做演出”的政策之前,当时没有这个政策,有了以后我们严格执行。在玉龙雪山,我们是在游客集散中心搭建的舞台,在海口,则是在一个废弃的剧场。
(注:《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于2004年5月28日批准公布,2004年8月1日起施行。而“印象·西湖”围堰施工从2005年10月开工、因对核心景区的改造等引发争议,2007年3月,“印象·西湖”对外试演,经数次整改,一年多后才正式对外演出。)
中国新闻周刊:有哪些地方请你们去,你们觉得不合适放弃的吗?
王潮歌:有,非常之多。比如泰山,请我们,我们去了,但是整个地方只有—个高高的泰山,它太大了,我根本找不到一个角度能够(从观众席)瞄到泰山,所以我们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