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世界里的鸡零狗碎与习焉不察(创作谈)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大距离剧院 12公里。家与师大临街而望。办公室与剧院隔墙而居。早上,经师大坐车到剧院下车,进办公室;傍晚,出办公室,从剧院坐车到师大下车。每天,来回在师大和剧院两点一线间穿梭,这即是经久不变的日常,也是庸常。
  我的工作是某演艺单位的一名文字编辑,负责审核、发布各个剧院的日常新闻。“各个剧院”具体到数字,一共是 8家,包括歌舞剧院、话剧院、秦腔艺术剧院、京剧院、杂技团、曲艺团、歌剧院、陇剧院。剧院名称看似繁多,但每周发送到我手里的新闻一共也就七八条。每天喝茶、读书、看报的消闲生活,使我过早地进入了“歲月静好”的状态。而到周末,回笼觉过后,我干脆懒得连午饭也不做,洗漱毕,穿的人模狗样,出门混在师大餐厅吃完后,通常不是把景色宜人的师大当作偌大的园林去探寻那些我尚未知的植物,就是与几个老友相约到某个黄河码头,觥筹交错,吼民谣,侃大山,醉醺醺爬上一棵树,横亘路中央。在前一种生活中,我似乎提早进入了慢腾腾的老年状态;而后者,才看上去像个正常青年应当必备的时代品质。
  在等同于工作之余的工作日,除了喝茶、读书和看报,我的大部分时间其实花在了写作之外。办公室工作无几,但琐事颇多,今天有退休的演员来吵闹待遇不到位;明天有当红的演员来申报优秀艺术家;后天有受气的演员来状告领导不作为……耳濡目染久了,演员的酸甜苦乐便也成了我日常生活中无法屏蔽的一部分。同他们一样,我也是个在场者。而在真正的工作之余的周末,酒后的我们,十之八九都会聚集在居住于师大公寓楼的某朋友处,聊天醒酒。朋友以卧室做书斋,四壁藏书,好茶,好花,好客,登门者皆志同道合之人,有中学老师、大学教授、青年诗人、文学编辑,大部分乃师大校友。就是在这里,我掌握了有关师大的各种遗闻轶事和新闻快讯。作为一名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戏剧毕业生,我也毕业于师大,但却非此师大。因此,当大家谈论师大时,我常常又是师大的缺席者。我相信,这世界上大多数人与我一样,都会是甲的在场者和乙的缺席者,甚至,还有丙丁戊己庚辛。


  写作初始,我从未将戏剧和师范学院安置进小说中,多数时候,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充满惊悚、诡异、志怪与未知的故事。获取这些题材的渠道是相对稳定的,民俗资料、小众电影、地方传奇等。十年前,读某著名小说家的小说,我对文中那些充满原始性与猎奇性的故事兴趣盎然,譬如游方道士砍了门口柳树上的肿瘤家里的病人神奇康复,丈夫远行随身携带沾有妻子经血的纸片可保旅途平安,老妇用炭火烤热的鞋底能从被土匪轮奸的少女阴部焐出半碗精液,放逐荒原的老右派为了解决性饥渴竟然与百里之内唯一雌性(一头母驴)交媾……后来再读,我浑身难受,向之投去的,则是数不尽的嫌弃目光,光是在格调上,我内心就有千百种贬义词用来抗拒。甚至,那种看似精神上的不接受,实则完全是生理上的膈应。于此,我就很认同小说家弋舟的观点,小说应当是一门有门槛、有尊严的艺术,该
  秉持着教养。那些频繁以生殖器与性来创作且试图达到一种感官快意和满足的小说家,在我看来,不仅恶俗,而且无耻。
  当然,多年前,我也踏上过那条曾“兴趣盎然”的路,创作且发表了融偷情、巫术、饥馑、残杀、性虐为一炉的题为《小寡妇上坟》《乌鸦是怎么飞上天的》《我只是喜欢香蕉而已》等小说,当时沾沾自喜,如今想来,黑历史简直不堪回首。这是一个全盘否定的结局。那以后,我还在诸如小镇系列、诗人系列等题材的小说创作上下过巨大的功夫,模式都大同小异,小镇青年不满现状离家出走迷失于大千世界再回归小镇,失意诗人才华枯竭靠酒精与性找寻灵感终究落入更大的颓废。写这类题材,我总幻想主人公是一位武林中人,有种快意恩仇的爽快,下笔千言,手起刀落,短篇不过夜。某一个时期,这让我感到一种无以言表的满足,但这种自信过头的得意,有一天终还是被某小说家所批评——小说的力量感,当来自于水深流缓的克制,而非信马由缰的挥霍。伟大小说所传递出的审美信号,无一不是肃穆、庄严。沮丧下,我开始了自我解剖式的反思与自省。
  年轻时候,谁都会踏上几条风格迥异、前途未知的路。在那条路上,有人先你而去,在重重荆棘、沼泽、大雾之中步履坚定,后来的他们,或开疆拓土成了诸侯,或风雨洗礼成了巨人,或扬名立万成了典范,但更多的,则是碾作尘泥,供后来者踩踏。有一段时间,布考斯基、茨威格、理查德·耶茨、博尔赫斯等人的经典篇目,均被我冠以“致敬”的名义戏仿,小说出来后,也收获了一些赞誉,我似乎就要踏上他们走过的路了,但活佛济公的那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则适时锁住了我的双脚。“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经验的复制及风格的模仿只能是作茧自缚。
  丝毫不掩饰自己文学野心的小说家李浩曾与评论家金赫楠谈及对《红楼梦》的感受,他表示,“《红楼梦》不过三流作品,因为它太小、太世故、过于鸡零狗碎。”曾经一度,我也不喜欢《红楼梦》,理由与李浩一致,它文字虽阳春白雪,但故事太过于鸡零狗碎。而金赫楠偏是深爱《红楼梦》的,所以当时,她就恶狠狠地回击了李浩:“小说是什么?小说正是要从鸡零狗碎之中去窥探历史与时代,正是要从鸡零狗碎之中去探寻人性的艰深与微妙!”之后,她暗自运气,等着李浩的强火力反攻——因为在平时他们争论的时候,也都是这般言辞犀利地你来我往。然而那次,李浩竟在发呆几秒钟之后偃旗息鼓了:“你这句话对我是个说服,我有种被突袭的感觉。向你致敬!我开始想,我的小说,也可能会加入些鸡零狗碎,当然这种鸡零狗碎必须以我想要的、合适的方式呈现。”这个故事出现在金赫楠的人物传记《李浩这个人》里面,当读到李浩说有种“被突袭的感觉时”,我已战栗不止。
  世俗生活约等同于鸡零狗碎,但小说家应当具有揭开鸡零狗碎去探寻习焉不察的本事。我一度追求小说的典雅与学养,但那明显充满了刻意与造作,甚至有时候,那种叙述腔调的极端文艺让我会产生窒息之感。因此,我越来越觉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的正确与丰富。小说,应当是食人间烟火的艺术。
  在《龋齿》与《深隧》中,我均提到了舞台艺术家与师范学院,之所以不是“师大”,而是我觉得“师范学院”四个字散发着一种历史的温度,会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的年代感,这有点像“做旧”。《龋齿》中,她的丈夫年轻时跟一个走穴文工团学习喷火、吞剑、胸口碎大石等江湖技艺而血溅当场;《深隧》中,他的妻子十多年前与财务科长在京剧院的仓库做皮肉交易而双双被浓烟呛死,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既是我日常听闻到的演员们的时代悲剧,也充满了人性的微妙与艰深。它们在作为“生活”而存在时,不过是鸡零狗碎的闲谈资本,然而,当被打捞进“小说”中,就焕发出了习焉不察的意义和价值。
  这两个故事当然源自于虚构,我也乐意享受这种虚构的过程。就像《龋齿》中她的一颗坏牙竟然引发了牙医关于人生的感慨,《深隧》中主动离家出走的老头居然要求让子女接他回家,其实一开始,这并不是我所设计的结局,小说情节的走势偏离了既定轨道。但那条弥漫着未可知的道路,不是更有意义吗?习焉不察的“察”,一旦探寻下去,谁会知道在人性的世界里,还将遇到什么。正是这种“可能性”的走向,让我对虚构着迷。它是散发着那样迷人气质的艺术,正如我与被虚构之人一同行走在暗黑之中,有时我们携手探幽,有时我们互相杀戮,直到有一道光亮照进来,像鸡鸣鬼退那样,结束我、或者我们的痛苦。
  尽管如此,我依旧会期待下一次虚构,哦,那世界里的鸡零狗碎与习焉不察。


  责任编辑 包倬
其他文献
1  晚上的酒入口绵软,有浓俨的汤感和沉着的香。这香气有灵性,不用人去就它,而是找着人来,丝丝缕缕钻到人骨头缝里去。酒香中有一丝酒糟的霉香,若即若离,浑浑沌沌,像古时未经蒸馏提纯的浊酒。  原来又是一款圈内名酒,五十八度窖香,不对市面提供。  在别的地方我极少喝生酒。面对一种不知深浅的酒,就像面对一个不知底细的人,敷衍也要敷衍,但不敢一来就热辣辣地深交,胡焉的酒倒是例外。胡焉年少时也是个气盛的,现
期刊
一  英国作家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使世界各地“香格里拉”之争四起。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中国云南傈僳族所聚居的许多地带,正处“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但“香格里拉”(明天再回来)一词,是地道的傈僳语,已是不争的事实。藏语和纳西语中没有与词相同相近的语言,或可用藏语或纳西语直译此词。在中国云南省和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许多地方,确有坠毁的飞机残骸和被当地傈僳人称为“华甫帕”(白人)的美国飞
期刊
杨献平向我说起一个人:黑老三,姓张,原名俊喜,长得也还行,就脸稍黑了点,不傻不孽,可就是光棍一长条儿。我说这类人不少,尤其在乡村,看起来体面精巧,未必能寻到老婆。杨献平说,黑老三兄弟姊妹六个,三个姐姐,两个哥哥,他小时也很伶俐。有一年秋天,村人都下地忙活,一户人家回来后,说自家苹果在树上被人偷了不少,扯着嗓子咒骂了一通,没人应声,也就丢在了一边。再些天,这家人又丢了镰刀、锄头、草帽等一干用具,再骂
期刊
1、孤独的黄昏颂歌  站立起来的溪流洞穿那片月光  一粒种子启程,梦见关隘和旗帜  打破叶脉漫天飞舞的网,一场战役  在冰霜与火焰之间摆开阵地,冲锋陷阵  黄昏造访幽暗下来的山谷,风过土崖  狂歌直奔天庭,燃燒的姿态,锻打湛蓝的天幕  飞溅的星群灼烫晚归的鸟翼和鸣声  此刻,葡萄从隆冬的挽歌里醒来,以芽的眼  孤独地守望着墓碑上的叹词  三五行者正在吟诵沉寂的山冈  天幕覆盖过来,葡萄初绽的芒,洞
期刊
时间啊,请严刑拷打我愿意全盘招供  ——于坚《沙滩》  1  记忆与现世的奇异遭逢,常常蹊跷得叫人  兀自惊叹!  1996年 9月,穿过云南迪庆藏区攒动的群山,沿着澜沧江边的崎岖公路,从阿墩子即德钦县城往南奔行了近百公里后,我和几位同行者,正要一起跨过澜沧江上的一座木桥,走向江边的茨中教堂。  头上,天青云白。  身边,水涌浪高。  直到那时,我也没有想到,我竟会同时穿越时光与空间,就在那里,真
期刊
三年不见,钟先生须发比上次见白,白也不是全白,  那是南山顶上的一抹积雪。那发极短,半寸不到,一根一根直立起来,配得上他一辈子的顽强倔强。  ——胡竹峰  隧道好长啊,漫漫无期的黑暗,不仅逼仄,而且压抑,她十分确信已闻到了老头命數里的某种令人伤心的气味。  ——鬼鱼  月亮,今生我想至少与你相聚一次/ 地点由你选定:天心、海面、旷野、寺院后的山头/  当然也可以就在你的体内/ 或者我的屋顶上  —
期刊
对于多数人,活着是整个身体存在于世的坚硬基石。对于我们,活着时常如同幻觉。我的母亲,父亲,还有我,我们都是独享孤独,自我封闭的典型。而孤独之所以能够在  我们之间持续存在,身体却未被击垮,概因于种种健忘。在这篇文稿开始之前,我已经想好的题目在正式落笔之后不到十秒就被我彻底地忘却了——我是先行写下了第一句再去追想标题——当然,这可能只是极端的个例。但我确乎有着某种自我设障的本事。我甚至有超越某种思想
期刊
我们都是过来人了,不会在意这件事情。你同意吗?——哈罗德·品特  引言  没准,这又是个爱情故事  我总喜欢写写爱情。这没什么。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作为一名非职业女作家热衷情爱题材实属本能,也长于此道。但我说没准的意思是我讲什么你们别太当真,哪怕我讲的有那么一点点骇人听闻也别太当真。毕竟虚构是我的职业。是啊,我写小说。如今这行当像二道贩子一样低三下四,可我和我闺蜜廖青都写小说。写某一类你们看不大懂的
期刊
胡竹峰 1984年生于安徽岳西。出版有《空杯集》《墨团花册》《衣饭书》《豆绿与美人霁》  《旧味》《不知味集》《民国的腔调》《闲饮茶》等作品集。获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等多种文学奖项。部分作品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对外交流。  钟叔河 湖南平江人,1931 年生。著名学者、作家、出版人,曾任岳麓书社总编辑。1949 年十八岁起当编辑,1957 年后干过搬运、绘图、裱糊和种茶等
期刊
多一个人来到这儿  人世上就多出了一座寺庙  多出了一种宗教  我和我的儿子  就是今天多出來的两个人  一个喜欢寺庙顶上蓝色的天空  一个喜欢寺庙里活生生的神灵  这多出来的天空  这多出来的神灵  我们分别敬爱  各怀芬芳的心愿  离开拉不楞寺之后  我还爱上了草原  爱上了多出来的辽阔  上面刮过的风,满足了我  对自由的思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