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本博司时空旅行者

来源 :名汇FAMOUS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和“历史”,是杉本博司的作品最常表达的主题。无论是把博物馆里动物标本放在野外拍摄,还是用手中的静电棒创造出闪电的效果,抑或是全场长时间曝光的电影院,都流淌着时间和空间的痕迹。
  在这个展览中,一共展出了杉本博司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50多件摄影作品,其中包括“放电场”“海景”“服饰雕刻”“观念之形”“剧场”和“透视画馆”等多个系列。杉本博司自己说:“长久以来,我使用照片这个装置,想呈现的是人类记忆的深层。那是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文明和人类全体的记忆。追溯时间,希望可以回想出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如何被带来这个世界。”
  在所有的作品中,“透视画馆”系列是杉本博司告别商业摄影生涯,于1976年发表的第一组作品。当年,他便是用这块“敲门砖”叩动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大门。“1974年,刚抵达纽约的我,是从博物馆开始熟悉这个城市的。当来到自然史博物馆时,我发现了一件奇妙之事,就是动物制成的标本一旦放上舞台,怎样都让人感觉不再是真的。但闭上一只眼睛、远近感消失的瞬间,它们又突然看来如此活生生。我发现了同相机般窥看世界的方法,无论是如何的虚像,一旦被摄影拍下,就成为实像。”
  “透视画馆”系列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在这些照片中,杉本博司展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而这种弱肉强食的场景,从旧石器时代到今天,其实一直不曾改变。也就是从这个系列开始,杉本博司透过摄影将“时间”与“历史”视觉化的创作主题定下了基调。他用幽默而讽刺的方式,用这些看似遥远无关的场景,来点醒现世的人类。
  在刚开始拍摄“透视画馆”系列的一个晚上,杉本博司在半睡半醒之间看见了一个幻影。于是他开始了自问自答的怪癖,他问自己:“可以用照片拍下一整部电影吗?”然后又自己回答:“只会得到一面闪烁着光的荧幕吧。”于是,他便开始了这样一次实验。他打扮成背包客,将大型相机偷偷带入纽约东村的一家电影院。电影开始的时候他打开快门,直到两小时后电影结束才关上快门。“当晚,我在暗房里,那个幻影赫然在我面前升起。”在照片里,两小时的电影完全消失成为一片白光,却照亮了平日被忽视的电影院里的每一个细节。
  这种实验色彩,在“观念之形”和“放电场”中被无限放大,杉本博司在这两个系列中探讨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观念之形”系列中,他受到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启发,将三次函数公式用数理模型和机构模型展现出来。而在“放电场”系列中,他还原摄影诞生之初,像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一样,在没有相机、没有镜头的情况下完成摄影。
  特别是“放电场”系列,杉本博司纯粹用技术手段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他花费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选定了最适合在银盐底片上放电的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直到2009年空气湿润的春天,他才在暗房里,手持静电棒对置于水中的底片放电,在底片上留下一个奇异的形状。最终,这些底片呈现出的好像自然世界里闪烁的雷电,完全没有技术的痕迹。那种雷电末梢的毛躁感,更是很多人不曾看见过的细节。
  当然,在这些技术实验之外,杉本博司也拍摄了空灵而静美的作品。“海景”系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跑遍世界各地的海岸,拍摄一张张鸿蒙般的海景照片。“我拍摄海景已超过三十年。我对这个工作的兴趣从未消退,且当我意识到时,它已成为我终生的工作。我之所以对海景抱有兴趣,是因海景与我的儿时记忆紧密相连。我可以回想起的最初记忆,就是海景。锐利的水平线,万里无云的天空,我的意识从此开始。我一面走访我意识原点的海,一面驰骋于我对人类意识原点的想象。海景让我想到,在我的血中,一定还残留着人类经过数十万年进化的痕迹。人类超然于其他物种,发展意识,养育文明,发展艺术、宗教、科学,编织成为历史。我感觉在现代,可以再次唤起那最初意识发生的现场、意即再次唤起心灵发生的现场的力量,就潜藏在海景中。”
  对大海的迷恋,源于他最初的记忆。在这些静默的海景中,在这一片黑白交融的灰色水域上,杉本博司在探索时间和历史,他感受到了人类诞生时蕴藏的力量。而最终,这种模糊的记忆,便化作一张张沉静的海景照片。在后来的作品《光学玻璃五轮塔》中,他把自己拍摄的海景,供奉在象征着水的圆形塔身内。人类被遗留在神佛都已远去的现代,杉本博司无从皈依、没有偶像。“如果非要找个对象的话,就只有意识起源的海景了。”
  杉本博司对于海的执迷,还有更大的创造。在小田原橘山山顶,面朝相模湾的橘子园里,他正在建造一个建筑群,集能剧舞台、一个展览空间、一座茶室和一片露天广场为一体,同时他也从这块土地上挖掘了能剧剧本创作的素材。其中最重要的这个能剧舞台,他设计置于海面之上,当能剧演员走上台,便好像是从大海中走出来一般。对于“时空旅行者”杉本博司而言,最初的记忆,也就是这片最后的海。
其他文献
过去流行在酒桌上当大哥二弟,现在流行在MBA或者EMBA班上做师兄学弟。  一位EMBA学员说,重要的不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而是和谁做同学。他们花巨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交往结构”。  在男人看来,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就有可能成为铁哥们。后三样因为时间和空间问题,几乎不可能了,而同窗则是可以立刻实现的。  复旦陆雄文教授说,“一个知名企业的老总要认识另一个老总,这很容
期刊
一场大规模的艺术品抢购热潮席卷了香港。富裕的收藏家们涌入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一掷千金抢购自己心仪的艺术品。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现当代艺术盛会,巴塞尔为这座商业城市披上艺术衣衫。  虽然只有持邀请函的贵宾才可进入展会,但是在展出首日,参展画廊的销售情况就非常强劲。组织者发布的数据显示,台北索卡艺术中心以600,000美元的价格卖出了一幅由中国当代油画家洪凌创作的名为《红》的风景画。而纽约Ha
期刊
徐星曾经自嘲是中年“啃老族”,冯唐则是去年作家富豪榜榜上的“土豪”。两个北京爷们儿一见面就开始贫,一种半真半假、正经与玩笑之间的气氛在蔓延。可是我们却听出了其中认真的想法:生活与写作,都要对得起自己。  冯唐一见面就叫徐星为“星爷”,并说自己是来给星爷捧哏的,便自发地开始不停提问。两人真像表演一样,各种说学逗唱。没想到的是,冯唐问完以后,徐星又开始反问冯唐。这倒给记者省了事,一来一去,两位都把自己
期刊
未来的商业趋势如何发展?本周内的两场大会告诉你。  明道大会  科技驱动企业变革  这是一场独具特色的科技会议,40位演讲嘉宾,围绕云计算、大数据、医疗健康、互联网金融、新材料和先进制造、O2O和电子商务等七大最新锐的创投主题演讲,超过1300名企业家和科技界人士到场参加会议。虽然由明道这一从事企业协作软件业务的公司举办,但整场会议并不意在销售,而是将焦点集中在热门的互联网话题之上,对此,明道创始
期刊
张艺谋如果这个时代庸俗,我跟上这个庸俗,磨炼它,看我能不能适应它,而后改变它。今年5月,电影《归来》的新闻发布会上,64岁的张艺谋,一身黑色的休闲外套,留着标准的小平头,脸上刀削斧砍般的褶皱仿佛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交错,在巩俐的依偎和陈道明的配随下,举重若轻,自信满满。可没想到,这场事先声张的“归来”,却让三年没有电影上映的他,要面对一场舆论的暴风骤雨。  仅仅在半个月之前,这部电影还被万众期待成“
期刊
在商业飞行的早期,一次洲际旅行要耗时20小时,你在飞机上只能读书、睡觉、吃饭。那时飞机上可没有电影看,你只能看窗户外面的云彩。航空公司要和火车、轮船竞争,提供很好的餐食。二战之后,乘客们在飞机上能吃到有前菜、主菜和甜点的丰盛的一顿,另一大乐趣就是喝酒。航空历史学家德锡恩说:“螺旋桨飞机并不靠谱,如果飞机中途降落到某机场,乘客们多半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大喝一顿。后来,飞行的价格便宜下来,乘客增多,
期刊
莎士比亚写过多首十四行诗,批评乃至诅咒剩女。他说剩女只和自己的明眸定情,把自己当燃料喂养眼中的火焰, 将一片丰沃的土地变成荒田。他呼唤四十个冬天来围攻剩女的朱颜,让她独自死去时,只有肖像和她一起。他甚至恶毒地宣判,剩女未用过的美将与她一同进坟墓,成为死的胜利品,为蛆虫所享用。莎士比亚的口味太重,风刀霜剑,咄咄逼人。相比之下,咱们的诗人对剩女,更多却是温柔的同情,恰到好处的遗憾。  曹植诗云:“佳人
期刊
2001年,杨筱鸿的父母移民比利时,留给她一处近200平米的复式公寓;同时,她也从电台辞职,成为一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   杨筱鸿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宽敞豪华的城南公寓——所有的电器都在,空气里还残留着母亲喜爱的玫瑰花香熏的味道,甚至空气加湿器依然正常工作着。   在沈阳温暖的4月,傻乎乎的杨筱鸿决定把房子以每月3000元的价格租给两对在沈阳三好街上班的白领。每个月什么都不用做,
期刊
小心!落叶掉落”—在原台南州厅古迹改建而成的“国立台湾文学馆”旁,我赫然看见这样一块告示牌。感叹号虽略略向右倾斜30°,显出些许俏皮感,但标牌上方红色三角框内状似闪电的手绘树叶还是令人心头一惊。我几乎本能地抬头,原来是一棵棕榈树。棕榈树叶在南方气候的热情滋养下,的确有些肥大,但在脑补了一个由下落时间、瞬时速度、位移及重力加速度参与的自由落体计算公式后,我几乎可以肯定:被掉落的落叶砸伤的可能性与中三
期刊
在大型企业还未出现的时代,管理的精髓体现在历代王朝的兴衰荣辱之中。治大国如烹小鲜,真正的管理高手是某些王朝的某些统治者,他们是管理学的主要实践者,甚至是许多现代管理理论的原创者。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作为当时最高管理者,统治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王朝的存续,历史的进程。  陛下用人如堆柴  授课人:汉武帝  课程要点:绩效是员工的动力  如果说到汉武帝时代最悲情的人物,很多人都会想到李广,这位司马迁笔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