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复发风险分层分析

来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5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模式,并分析术后病理分期与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5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74例局部晚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全组患者均采用术前同期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化疗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放疗剂量为40.0~50.4 Gy,常规分割。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53.9个月,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为44.8%,其中59例(33.9%)患者复发。术后病理分期为0/Ⅰ、Ⅱ、Ⅲ期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2.2%、38.7%、68.2%(P=0.000),疗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7%、61.4%、20.9%(P=0.000)。20.5%的0/Ⅰ期或Ⅱ期患者的复发时间在术后3年以上,而Ⅲ期患者的复发时间均在2年以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临床分期、化疗方案、放化疗相关病理反应是影响无复发生存的因素(P=0.027、0.047、0.010、0.005)。

结论

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病理分期与复发风险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可根据不同的病理分期制定个体化的随访监测策略。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针对响应随射野面积变化的探测器,应用基于菊花链(Daisy-Chaining)的射野输出因子测量方法,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分别使用IBA CC13电离室、IBA CC01电离室、IBA Razor半导体探测器、IBA EFD半导体探测器和Gafchromic EBT3胶片测量Varian Edge加速器6 MV X线的射野输出因子。结果同Razor和CC13衔接的菊花链测量结果相比,常规
微波辐射现在在恶性肿瘤的诊疗中逐渐受到重视,微波辐射可否通过改变血脑屏障(BBB)通透性,进而改善化疗药物对颅内肿瘤的疗效是当前研究热点。目前认为微波辐射可以通过热效应及非热效应改善BBB的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跨膜蛋白Occludin、水通道蛋白4、连接黏附分子-1等分子蛋白的调节相关,但在温度、微波频率、比吸收率以及暴露时间等物理参数尚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应用体部大分割放疗技术治疗肝转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6年间本院收治的行体部大分割放疗的45例肝转移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0例,女25例,中位年龄58岁(25~83岁),中位KPS=80。原发肿瘤部位以结直肠癌(14例)、乳腺癌(9例)和肺癌(6例)为主。观察并分析体部大分割放疗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中位生存期26.0个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