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氟喹诺酮\“回归\”: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新标识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yx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喹诺酮类药物从最初的无氟喹诺酮(NFQs)到C-6位引入氟原子的氟喹诺酮(FQs),其药理学特性显著改善,疗效得到很大提升,被认为是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今FQs耐药性快速增加和近年陆续报告的严重毒副反应,导致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药物化学研究发现,6-氟基并非抗革兰阳性菌活性所必需,通过结构修饰,新的NFQs如奈诺沙星和加雷沙星等开发和成功应用于临床,展现的优点包括抗菌谱拓展(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某些喹诺酮靶位突变耐药菌株依然具有较高活性,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尚未发现FQs常见的心血管、肝脏和糖代谢方面的毒副反应,成为喹诺酮类药物发展史上的新标识。本文就构效关系、NFQs的临床研究和发展、NFQs的医学与生态学意义进行讨论。

其他文献
肠道神经系统对维持胃肠道功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针对肠神经元的自身抗体可导致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异常,可能是一些肠道动力相关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本文主要针对抗Hu抗体、抗钾离子通道抗体、钙离子通道抗体和抗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等与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骶髂关节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认识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科收治的110例感染性骶髂关节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主要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治疗反应)、实验室检查[包括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LA)-B27、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布鲁菌凝集试验]、血培养(包括细菌、真菌
患者女,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和蛋白尿。因间歇性头晕、疲倦7年,症状加重并伴骨痛4个月余入院。患者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贫血,并疑诊多发性骨髓瘤(MM)。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为获得性范科尼综合征(FS)伴有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M),经肾活检、电子显微镜检查和反复入院检查证实为轻型近端肾小管病(LCPT)。LCPT常引起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其特征是近端小管中结晶,多为kappa单克隆轻链的
患者女性,47岁。因恶心、呕吐半年,发现肾功能异常(血肌酐255 μmol/L)3 d就诊,入院检查发现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合并贫血,排除自身免疫病、药物、毒物、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等继发因素,肾脏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予泼尼松50 mg/d;碳酸氢钠4 g,3次/d;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2次/周;氯化钾缓释片500 mg,3次/d;碳酸钙500 mg,3次/d;骨化三醇0.5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的机制研究发现,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病,主要的靶抗原是磷脂酶A2受体(PLA2R),表达在肾小球足细胞膜上,与自身抗体结合,形成上皮下免疫复合物,刺激基底膜增厚和足细胞足突融合,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出现蛋白尿。近年来,我国膜性肾病的患病率显著升高。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环境中会增加患膜性肾病的风险。在遗传易感性方面
目的评估米曲菌胰酶片治疗老年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与促胃肠动力药物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老年PDS患者用随机数表法抽样分为3组,莫沙必利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5 mg/次,3次/d,餐前服用,疗程2周),米曲菌胰酶片组采用米曲菌胰酶片治疗(244 mg/次,3次/d,餐中或餐后服用,疗程2周),联合治疗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和米曲菌胰酶片治疗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C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受检者临床特征对CE阳性诊断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4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腹泻行CE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9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消化道出血68例,慢性腹痛104例,腹泻22例。结果CE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53.6%(104/194),其中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小肠病变检出率为66.2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不足/缺乏在我国普通人群和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广泛存在,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亦广泛应用于CKD患者治疗。尽管多个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对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合理应用做出了规范,但多为针对某一疾病或并发症,缺乏针对CKD患者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整体指导建议。并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对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药理作用阐述不足,对如何依据CKD患者不同病理生理状态
期刊
自1999年人类第1次吞下胶囊内镜开始,胶囊内镜已走过了临床应用的20个年头。20年来,从问世到成为小肠疾病一线检查方式,从技术进步到适应证拓展,从小肠到全消化道,从诊断到治疗初探,从技术应用到并发症预防,胶囊内镜为小肠疾病乃至全消化道疾病的诊疗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谨以此文回顾过去20年胶囊内镜的发展,并展望其将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带来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