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的前世今生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com_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书店的故事包括西尔维亚·碧奇的前传和乔治·惠特曼的后传。
  前传
  1919年11月17日,美国侨民西尔维亚·碧奇在狭窄的迪皮特朗街8号开了“莎士比亚及同伴”,它既是图书馆也是书店。
  第一个走进书店的美国顾客是斯坦因。她加入了碧奇的借阅图书馆。
  1920年7月,詹姆斯·乔伊斯抵达巴黎,初到的第三天,他就在庞德的介绍下来到了书店。那时,《尤利西斯》在美国刊物《小评论》上连载。1921年2月,纽约法庭判定该刊物犯有猥亵罪,小说被禁。一时间,英美出版社都不敢染指这本书。之前,碧奇从没出版过书,她也知道这样做可能是灾难性的,但她还是以书店名义与乔伊斯签了出版合同。首印1000册,庞德、叶芝、纪德、普鲁斯特都帮忙订了书。
  1921年7月,书店搬到一个更大的地方——奥德翁街12号。乔伊斯把这里作为他的办公室和信箱,称之为“奥德翁的斯坦福”。
  那年冬天,海明威来到巴黎。他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我没有钱买书。我从莎士比亚书店借书看……在一条刮着寒风的街上,这是个温暖、愉快的地方,冬天有个大火炉,满桌满墙的书籍,橱窗里是新书,墙上挂满各个时代伟大作家的照片。”
  碧奇为他找公寓,介绍斯坦因和庞德借书给他,不在意押金。
  海明威说:“我认识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比她待我更好。”她就是碧奇。
  此后,菲茨杰拉德、罗伯特·麦克拉蒙、朱娜·巴恩斯、福特·马多斯·福特一众顾客让这间书店真正成为英美文学和现代主义在巴黎的中心。《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英美被禁的时候,读者可以在这儿买到或借到。
  碧奇说:“当时,巴黎到处是才子,而我的书店似乎把他们都吸引过来了。”
  1922年2月2日,乔伊斯40岁生日。那天,碧奇将《尤利西斯》样书送去,乔伊斯把校对稿送给她作纪念。《纽约客》杂志的记者珍娜·弗兰纳回忆,乔伊斯的书“像一次书界爆炸震撼整个左岸,字句散落降下如感官的礼物,仿佛圣灵降临节的经验”。
  《尤利西斯》让莎士比亚书店具有了某种特别身份。
  1932年,乔伊斯把《尤利西斯》的美国版权卖给了兰登书屋,并没有分给碧奇版权收入。虽然她对乔伊斯诚挚未改,但此事终成心结。之后十年,莎士比亚书店靠忠实的顾客和纪德、艾略特、瓦莱里这样的朋友维持着。
  巴黎沦陷。1941年12月,一名德国军官走进书店,索要店里仅剩的一本乔伊斯小说《芬尼根守灵夜》,碧奇拒绝了他的要求。德国人扬言次日没收所有的书。一夜之间,碧奇和朋友们将5000册书、照片、通信资料、家具搬离书店,让油漆匠将招牌上的店名涂掉,让木匠拆毁了书架。德国人没有抄到书,就把主人带走。碧奇被囚禁六个月。
  “1944年8月26日,一辆吉普车停在书店门口。我听到一个低沉的声音叫喊‘西尔维亚’,那声音传遍整条街道,我冲下楼去,撞上了迎面而来的海明威。他把我抱起来转圈圈,一边亲吻我,而街道窗边的人们都发出欢呼声。海明威问我还有什么可以做,我请他解决仍在剧院街屋顶放冷枪的德国狙击手。海明威二话不说带上几个同行的大兵上楼,接着传来剧院街最后一次枪响。海明威和他的人马下来后又开着吉普车走掉了——他说,接下来要去解放丽兹饭店的酒窖。”这是碧奇回忆海明威“解放”莎士比亚书店的情景。
  战争结束,书店没有重开。
  后传
  1913年,乔治·惠特曼生于美国新泽西。父亲是物理学教授,科普作家。惠特曼从童年起就对文学充满热情和尊敬。12岁时,父亲带着全家来到中国南京大学休年假。惠特曼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浸润下,很快学会了中文。这是他的第一次远行。
  高中毕业后,惠特曼进入波士顿大学新闻专业。
  1935年,他带着40美元搭车前往墨西哥城,开始一场长达5000千米的旅行,穿越墨西哥、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哥斯达黎加、海地。此间,他练就了流利的西班牙语。途中惠特曼多次陷入极端情况。一次,在尤卡坦半岛一处隔绝的地点,他得了痢疾,没有水和食物,一个人徒步三天穿过湿地丛林,最终被玛雅部落所救。他经历了绝望,目睹了极度贫困,也遇到了善良而慷慨的人们。远行塑造着他的价值观。“给予你所能给予的,只索取你需要的”成为他的基本信条。1941年,惠特曼入伍,成为一名医疗准尉,在欧洲战场多家医院救治伤员。有几个月的军旅生活是在格陵兰岛,他与原住民一起生活,学习航行,并有了一个漂亮的爱斯基摩女友。
  战后,1948年,乔治决定永久定居巴黎。他在圣米歇尔大道的小旅馆苏瑞租下一个房间,进入索邦大学,主修法国文化、哲学、文学。1951年8月,他在布希瑞街37号开了一家英语书店“蜜斯塔尔”,店名是为了纪念初恋女友。从此,惠特曼以书店为旗帜,在变幻的世界里执着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1961年,惠特曼与碧奇相识。在她的帮助下,惠特曼把店里陈设和装饰还原成当初书店的样子。碧奇还提供了海明威、乔伊斯等人的照片和《尤利西斯》合同原件。1964年,碧奇去世,惠特曼把书店改名为莎士比亚书店。1981年,惠特曼唯一的女儿出生,取名西尔维亚。
  与老莎士比亚书店非常相似,这里是巴黎波希米亚文艺中心。亨利·米勒、贝克特、理查德·赖特都是书店的顾客和知己。书店也是艾伦·金斯堡、格雷高利·柯尔索、威廉·柏洛兹等“垮掉的一代”作家在巴黎的根据地。它更是无名作家和旅行者的“家外之家”。书店有13个床位,收留过4000人。这里设置免费的工作间、图书俱乐部、孩子阅读会,有文学课程、音乐和戏剧表演、电影放映等活动。
  惠特曼把书店所经历的冒险称为“一个伪装成书店的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2011年12月14日,98岁生日之后两天,惠特曼死于中风,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
  现在,书店由老惠特曼的女儿西尔维亚经营。她毕业于伦敦大学历史专业,曾在书店前广场策划演出了《仲夏夜之梦》,并在2003年和2006年举办文学节。
  她说:“书店是最民主的空间。”
  走上书店二楼,惠特曼的私人图书馆。私密,安静。没有顾客。红砖地面映着淡的灯光。书从天到地,这些书曾经属于萨特、波伏娃、西尔维亚·碧奇……房间围绕着一条木头长凳,铺着舒服的坐垫,一张老写字台在窗边面对圣母院。有一个属于孩子的角落,灯下,红色帷幕分开两边,中间是“爱的镜子”,贴满孩子的话。一间小琴房,立式钢琴,琴盖开着,黑白键匀净,乐谱铺平。琴凳空着。旁边,一个头发蓬乱的青年抱着书睡着了。那姿势疲倦、零乱,是回家才有的。
  想起写在书店门外墙上的句子:“路过的陌生人,你不知道我是如何热切地望着你。”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巴黎腔调——咖啡馆、酒吧、文艺情事》一书)
其他文献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红叶焚烧的山峦,  是黄昏中交集的悲欢;  你是树影,是晚风,  是归来路上的黑暗。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信守约言的鸿雁,  是路上不预期的遇见;  你是欢笑,是光亮,  是烟花怒放的夜晚。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晶莹皎洁的雕像,  是幸福照临的深沉睡眼;  你是芬芳,是花朵,  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  你是来去无踪的怨嗔,  是阴雨天
期刊
作者手记:  “西藏,我自知与你的缘分未尽。在未来,我们或许很快还会相见,但是,见与不见,时光也无法将你从我的生命中抹去。在你的腹地之中穿行,是一次我与大地、神灵、自我的对话。如今,布达拉宫观者如云,大昭寺前游客成群,青藏高原不再神秘。但藏地在我心中,仍是一块圣洁之地。我内心常祈求上苍,再赐十年的精力和体力,让我能再次漫步于青藏高原,拍摄记录内心的感动和感恩。世间变幻,那过往的藏地影像将永存。” 
期刊
郑振铎先生有一本书叫《劫中得书记》,简略记载了在日寇侵华期间他是怎么抢救我国珍贵图书的。“劫”是从佛教中引进的一个词,世界毁灭、亡种灭族谓之劫。在中国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可谓大劫。  上海孤岛前期,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著名学者为了避难和开展敌后文化工作,大多迁移到大后方去了。但是郑振铎却一直没有走。  江南一带,特别像苏州、常熟、湖州、宁波这些地区,明代以来,最出名的藏书家都出在这些地方
期刊
八十六歲的印度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获得了2020年度的德国书业和平奖。  评委会上周在柏林表示,森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全球公正问题的研究,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如今更甚以往。  森生于西孟加拉的寂乡,获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后在印度、英国和美国任教,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饥荒与政治的研究尤其重要。“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
期刊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诚实、大胆、充满了生活的激情。他的代表作《嘉莉妹妹》真实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而《美国悲剧》则是德莱塞成就最高的作品,这部作品标志着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得了新的成就,使人们清晰地看到了美国社会的真实情况,“至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十二月八日午夜过后,一列缓缓行驶的火车,把一位疲惫不堪、
期刊
妈妈喊我下楼,说余杭塘河边有个小贩在卖紫砂壶,还有一些好看的花瓶。于是我不紧不慢地把一个脸谱形状的书签夹进一本书里,又蹭到镜前胡乱抓了一把头发,穿双拖鞋,踱下楼去。大概是过于慢了,妈妈又折回小区花园来迎我,远远地站在那儿挥手。  我妈妈最大的好处,在于她经历了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后能够极快地融入当下的生活节奏和消费习惯,一副被平反后的地主家小姐的派头。大概这跟她祖上是山东某地道台有点关联吧。假如遇上
期刊
江苏文联全省联动共战疫  江苏省文联号召全省各级文联、省各文艺家协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以艺术的形式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文联系统共同发力,文艺工作者人人行动,“文艺苏军”创作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发挥了文艺鼓舞斗志、凝聚力量、传递真善美的重要作用。  活动启动以来,江苏省艺术家们满怀崇敬之情投入创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书画家们就精心创作出70幅书画佳作,由省文联集体捐赠给江
期刊
一九一八年,我们全家离开上海搬到苏州。苏州胥门内有个非常逼仄的小胡同叫寿宁弄,走进胡同不远就是我们在苏州的家“寿宁弄八号”。这是个很大的院子,以前可能是一个大官宦人家的宅子,可我们哪里顾得上去考证宅子的历史,去打听这里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我们甚至没有耐心去细数那些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房子。只记得院子的大门前有照壁,是逢年过节看热闹的场地。一进大门,有轿厅,再进西厢去是我姨祖母的佛堂,有个吃长
期刊
教育的最大功能之一是使生命更具知觉。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但教育未废止。小学课本集信念与常识于一身。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  《写生》  妹习画,临摹画帖。姊曰:“不如写生。”妹问何谓写生。姊至门外,折野花一枝,归而置于几上,谓妹曰:“以真花作画帖,谓之写生。”  ★李叔同曾作歌曲《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
期刊
10年前,她把一个没洗过澡的6岁娃领回家。那一年她37岁,是一名体育老师、单亲妈妈。白天上课,下班后照顾女儿,生活平淡而有规律。那一年她6岁,和智障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没洗过澡,没吃过饱饭,没穿过新衣,她不知未来在何方。  10年前操场上的一次相遇,她成了她的“老师妈妈”,两个人的人生从此改变,她们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操场上遇到一个又脏又臭的小娃,她动了恻隐之心  她叫张引,是长春市朝阳区希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