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研究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_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南、价值目标、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当前公民教育存在教育理念上重技能轻人文、教育目标上重宏观轻具体、教育对象上重“输出”轻“接受”、教育方法上重形式轻效果、教育渠道上重“主渠道”轻“多渠道”等问题。引领公民教育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在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社会中、大众传媒以及完善文化人才建设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教育;引领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63-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引领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公民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教育之间的纽带作用,是当前公民教育的重要原则和着力点。
  一、公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关于公民教育的涵义,比较有代表性的阐述是:“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理念为核心和目标而开展的为民主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积极、负责、有效能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1]公民教育具有如下的特点:
  1. 公共性。公民一词,昭示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公”字意味着共有性、公共性,个人处于国家之中,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同时也担负着一系列的公共义务。公民教育承担着启迪、引导、教育本国公民,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通过长期不懈的教育,使个体完成社会化和政治化转型,承担起支撑社会共同体、国家公共精神及公共事务的公民天职。由此,公民教育具有公共性特征[2]。
  2. 主体性。现代社会是民主政治社会。公民迥异于“臣民”、“子民”,意味着个体从依附到独立、从被动到主动,具有主体意识的角色认知。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中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与之对应的“公民”享有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承担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现代语境下的“公民”更具有自主能动性,因此,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更需要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行教育活动。
  3. 广泛性。公民教育从对象上说,涵盖了整个国家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具有普遍性、宽泛性特征,这就要求公民教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教化力,同时,为了达到普遍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也要涉及到政治、法律、文化、心理等方方面面,通过各个渠道、方式,直接、间接地对公民施加影响,达到教育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起统领和主导作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层次的内容对于公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意义重大且关系重大。
  1. 在方向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南,决定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同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发展,不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地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对今天的中国实际发挥着根本性地指导作用。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3]。学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2. 在前途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公民教育提供了价值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至关重要。共同理想凝聚着党、国家、民族和个人共同愿望,是社会共同体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全社会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公民对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进一步清晰:我们奋斗的现阶段指向,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激励人们向着目标奋进、为了目标奋斗。目标可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理想信念使得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紧紧相连,并产生具有期望值和目的性的行为。
  3. 在动力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公民教育提供了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国家、民族薪火相传并生生不息的可贵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积淀与升华,是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前社会展现的最新精神风貌、积累的最新精神气质,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展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紧密联系,弥不可分,共同引领着人们向着共同理想迈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为公民教育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涵盖了古今的众多精神闪光点,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利公民教育自身的历史传承性与创新性的把握。
  4. 在约束力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进一步提炼和明晰,是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是公民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标准,从最细微的公民个人层面对公民提出了道德要求,要求个人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提升道德认知、养成道德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真、善、美的一致敬仰和追求,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1. 教育理念上重技能轻人文。长期以来,公民教育,特别是作为公民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教育,过于偏重知识、技术、而轻视了思想的引导,道德的教化。很多学校里甚至将德育课、政治课名义上列在日程表上,实则以数理化等课程取而代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长期淡化、人文教育的缺失、人文风气的淡薄导致了部分人群特别是青年的心理人格的脆弱、心智的不健全,甚至涌现出一批才大而德疏的人,最终道德防线崩溃,走向了罪恶的深渊。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深刻地说出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 教育目标上重宏观轻具体。长期以来,公民教育在知识、技能学习领域的目标设置都十分具体,并通过分数、证书等方式明确,而在公民思想、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设立都是从大处着笔,如“四有新人”。在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分类目标的设计上则十分模糊,目标和目标之间无法有机衔接,甚至跟着政治学习的风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理解上,德育等目标的可操作性差,无法测量,教学效果也很难评估,最终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3. 教育对象上重“输出”轻“接受”。公民教育的特点之一即是主体性,这是和现代语境下“公民”的内涵紧密联系的,但长久以来,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臣民”、“子民”等封建遗留下来的自我认知长期存在,“公民”在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更多地停留在“具有国籍”等硬性条件的具备,公民意识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其思想的自主性逐渐增强,因此,思想、理论、观点输出之后会被选择性吸收、接受,公民的主体性特征凸显。
  4. 教育方法上重形式轻效果。长期以来,我国都重视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而轻视灵活的、隐蔽的渗透式教育。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方法存在注重形式、缺乏新意和吸引力的问题,某些教育者照本宣科、教条式解读,导致了很多人对传统课堂人文教育课、官方媒体的反感,相应地,也认为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想宣传枯燥无味、摆花架子、是空中楼阁。创新改进教育方式、增加说服力和吸引力、寻求有效载体,注重实效性,已成为公民教育改进的亟需之计。
  5. 教育渠道上重“主渠道”轻“多渠道”。课堂教育作为主渠道,在公民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作为公民,一生中要经历各个阶段、环境,公民教育意味着终身教育,在课堂主渠道之外,家庭、网络、社会都应该成为其接受教育的渠道。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思想、理念的教育,必须因地制宜、见缝插针、打“持久战”,“多渠道”学习势在必行。特别是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介入,使得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教育者的权威面临着危机,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行行色色的信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夹杂着大量的负面信息,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收到了严重的冲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遵循原则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含义有二:一是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注重理论的讲授、释义,又注重实践的调研、榜样的带动。二是指理论要及时向实践转化。即将学到的理论及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2. 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是公民教育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有力领导和周到服务,拟定计划、制定政策、整合资源、理顺职能,强力推进公民教育。同时,社会力量的参与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即通过多方参与的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
  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的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4]与之相对应,隐性教育是指无意识的、间接地、内隐的教育活动。二者作为公民教育的两个方面,是互动辩证的关系,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在多元的文化环境里切实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4. 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公民教育首先是一种普及性教育,要惠及到每一位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作为社会主导的、核心的价值观念,就要先使全体公民认同。同时,公民群体年龄、职业、阅历等差异性十分明显,必须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有的放矢地传达教育内容。
  (二)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的着力点
  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主阵地——学校教育中。
  (1)授课内容上的侧重。一是要在授课内容上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观教育的课程,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的阶段合理安排内容的深浅程度,并整理编纂成系列教材。二是将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贯穿到其他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学习中去,如在行政管理的课程中引入服务为民理念、在环境工程的课程中引入和谐社会理念等,尽量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所有课程中去。
  (2)授课方法的改进。一是要以效能为目的不断设计和改进授课方法。如引进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价值认同、理性共识。在讲解上,教育者要注意多与身边小事结合,多与社会热点结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理解问题的能力。二是在教室课堂外尝试“第二课堂”,如校内社团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锻炼等多个场所,都可以作为学校教育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其责任感、协作精神、服务理念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推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吸收[5]。
  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课堂——家庭教育中。
  (1)要与孩子多沟通,营造良好的的家庭氛围。中国历来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在当今中国,家庭是社会集合体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熏陶感化的潜在教育因素,起着基础性、前提性教育的作用,并且人的一生中都不断在家庭教育中成长。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情感氛围、民主氛围、秩序氛围和文化氛围,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心理人格的培养,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要树立“德为才先”的教育理念。家长不能只抓学习、技能的培训,而更要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思想的纠偏,注意价值观的引导:首先是通过事例进行引导。在日积月累、点滴小事中见缝插针地引导孩子正向、积极的价值观,逐渐培养孩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其次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身边小事、民族大义上严格自律、积极向上,为孩子做出示范,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和遵循。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虚拟课堂——网络社会中。
  (1)加强公民教育网络系统的建设。一是多开办网络讲堂。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特征,整合好教育专家学者、网络技术人才、宣传传播人才,建设好宣传类网站、论坛、课堂,将教育资源快捷地传播出去,并通过远程教学得以资源共享,从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将传统教育和网络资源结合。如鼓励学生多在网上搜索资料、寻找例子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网上和老师或同学等其他人讨论、切磋、共同进益等,将网络的优点尽可能最大化。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尤为重要。首先,要从正面多做引导。引导受教育者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冷静地对待网络的负面影响,正确看待网络的有用性等,将网络看成是工具、资源库。其次,要多做规范和约束。即培养自觉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制度规范,在刚性的框架内接受思想教育。
  4.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第四权力”——大众传媒中。
  (1)文化产品的渗透。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化产品比如电影、电视节目本身具有吸引力,能极大地调动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文化产品具有价值承载功能,具有积极意义的、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隐性的宣传方式已越来越成为备受青睐的教育方式。因此,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人才扶持的方式多鼓励优秀作品创作,多进行优秀作品的宣传,在大众传媒上形成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好声音”。
  (2)榜样的宣传。榜样是社会主导价值的实践形态,榜样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反映了社会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榜样具有示范性,引导人们通过与榜样的对比,不断审视、调整、纠正自身的行为。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传”,领导者、教育者以身作则,以行动验证理念,对公民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如果能亲身示范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服务为民,履行社会责任,必然会吸引广大公众纷纷效仿,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注意榜样的真实性。随着公民意识的凸显,公众对“假大全”的榜样形象充满了质疑,只有采集真人真事,实事求是,多接地气,在身边人、普通人中多树榜样,才会使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达到教育效果[6]。
  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主体——文化人才建设机制完善化。
  (1)完善文化人才的任用保障机制。一是改进人才任用制度。即尊重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和文化人才的发展特点,切实做到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晋升公平。设立标准科学、操作性强的岗位能力测评体系;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吸引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充实到文化人才队伍中来。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即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给予文化人才充分的生活保障,给予重点课题、项目以充足的资金,以此促进文化氛围的提升、文化大环境的优化。
  (2)完善文化人才的管理服务机制。一是完善人才的培养体系。将脱产进修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专项培训与全面培训相结合,切实提升人才资源能力[7]。二是促进文化产业、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鼓励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文化教育人才、文化研发人才、文化经营人才等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 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7.
  [2]冯建军.公民身份认同与公民教育[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1):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4]王瑞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78.
  [5]班红娟.中国公民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新视野,2012(4):106.
  [6]陈赵阳.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榜样教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7):73.
  [7]李 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江汉论坛,2010(9):136.
  责任编辑 陆 莹
其他文献
1工程概况梨园水电站为金沙江中游开发的第三级电站,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右岸)和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左岸)交界河段,其左岸混凝土生产系统场平工程地势险要,边坡垂直高度达80m,分四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作为开创之作,它奠定了该体系的理论基础;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初步解决
党的四代领导核心从我们党执政之初,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心理,胡锦涛总书记通过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四危论",同时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依靠
日前。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70万t氧化铝重要配套项目——220kV变电站正式开工兴建。
南希.弗雷泽构建起一种服从于参与平等原则的三维正义观。作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雷泽分析了社会中存在的三种对女性来说的非正义现象及其根源,同时也提出
实施“党内关爱”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的关爱伦理,推动社会的道德教化,实现党内和社会和谐。同时,实施“党内关爱”也有一定的伦理限度,主要体现在情感关爱有限、物质关爱有限、关
河道内用水控制指标是反映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协调河道内外用水、统筹上下游用水关系及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文中根据太湖流域特点,选取了太湖及平原河
读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借助读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培养他们掌握使用书籍的技能。通过读书途径获取知识对儿童在校学习及走
由于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全球金属与矿物的价格逐渐上升,促使亚洲国家新的采矿区发现与开发.近年来.中国与印度都在创纪录地进口铁矿石、煤、铜和贵金属;中国的建筑业、造船业、
本文简要介绍了一种基于非结构化网格的三维水动力模型,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的思想,考虑水流垂直方向流速,建立三维水动力控制方程。引用通量差分分裂(Flux Difference Split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