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就中学政治教师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潜心学习教育理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钻研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认真研读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等教育论著,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求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求知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全新的学生观。
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等。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桶水”,因为“一桶水”若不及时更新,就会风干、枯竭或者变成一桶死水、废水,既不能喝也不能浇灌。只有不断汲取源头活水,随时吸纳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形成“一条流动的河”,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所以,中学政治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展学科知识,具备精深的专业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具备广博丰厚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中学政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复合性的,既要横向拓宽,又要纵向深化;也应是文理渗透的,既要熟知人文科学,又要了解自然科学;还应是动态的,要不断补充、丰富、重组知识结构,了解前沿知识,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欠缺,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中学政治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三、注重教育科研,提高科研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型”、“学者型”,这种转变的实现要依靠教育科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树立科研意识,懂得一般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教师对教育发展趋势,教育规律,教改实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的认识更为准确、深刻,能将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所以,中学政治教师要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學中积极钻研教育理论,拓宽视野,确立现代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断分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适应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理论知识不足,教育科研水平较低,学科知识薄弱及知识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必须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首先,确立教育创新的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权威结论,轻反思批判;重识记应试,轻实践应用等,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其次,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体现创新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理,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学习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再次,构建教师的创造性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挚的教育情感;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获取、加工和处理最新教育信息,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教育科研新领域;要有广博、精深、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开放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
一、潜心学习教育理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而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钻研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认真研读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等教育论著,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求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求知与做人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全新的学生观。
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等。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桶水”,因为“一桶水”若不及时更新,就会风干、枯竭或者变成一桶死水、废水,既不能喝也不能浇灌。只有不断汲取源头活水,随时吸纳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形成“一条流动的河”,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所以,中学政治教师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拓展学科知识,具备精深的专业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具备广博丰厚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中学政治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复合性的,既要横向拓宽,又要纵向深化;也应是文理渗透的,既要熟知人文科学,又要了解自然科学;还应是动态的,要不断补充、丰富、重组知识结构,了解前沿知识,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欠缺,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中学政治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三、注重教育科研,提高科研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由“教书匠”转向“专家型”、“学者型”,这种转变的实现要依靠教育科研。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树立科研意识,懂得一般的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教师对教育发展趋势,教育规律,教改实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的认识更为准确、深刻,能将教育教学活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并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所以,中学政治教师要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在教育教學中积极钻研教育理论,拓宽视野,确立现代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断分析、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以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适应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依赖于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理论知识不足,教育科研水平较低,学科知识薄弱及知识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必须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首先,确立教育创新的意识。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权威结论,轻反思批判;重识记应试,轻实践应用等,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其次,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体现创新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理,保护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学习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再次,构建教师的创造性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创造型教师应具有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挚的教育情感;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获取、加工和处理最新教育信息,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教育科研新领域;要有广博、精深、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开放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点拨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