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和矛盾应运而生,大学师生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成才、促进教师个人魅力的辐射和渗透、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对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入手,引出在大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原因,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 ;师生关系;分析;对策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高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全体高校师生的共同心愿。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学生人数逐年猛增,一个老师往往面对上百人甚至数百人的大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变的困难,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冲击和影响。为此,我们要了解现在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找出问题,从而更好地協调师生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师生关系总体呈现出老师敬业、乐教,学生尊师、好学,师生关系呈良性发展的趋势。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1师生间情感关系淡漠
一般而言,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与交往水平成正比,而交往水平可以通过交往的主动性、交往的频率、交往中的情绪体验等来衡量。交往越主动、交往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体验越积极,交往主体彼此的关系越密切。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都普遍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淡化,彼此之间十分疏远,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一学期的课结束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评教的时候不知道给哪位老师评,老师上完课就夹着书本走,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甚至师生在路上遇见也彼此互不相识。学生们认为除了与辅导员接触的机会多一点,其他任课老师也就是上课时见一面,课后很难相见,更不用说师生间的嘘寒问暖。
这种关系的疏离,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失落感。学生们认为他们不被重视,老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想请教问题,总是找不到老师的身影,有时想问老师拿个电话,总是那么不容易,向辅导员求助,辅导员在透露电话的同时,总会不忘加一句,千万别说是我说的,从中也体现了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差别。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大多数学生比较自主,不轻易找老师来解决问题。
1.2师生间道德关系弱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互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相互交往的功利意识日趋加强,人际关系也渗透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培养人才的基地。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知识、思想和感情,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师生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人际关系趋向经济化成为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新特征。师生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偏差。比如,有的学生想要评奖评优、入党,竞选班委,不想着怎么努力提高自身的条件,而是想着怎么“走后门”、“走捷径”,有些学生想要考试过关,也想着怎么“讨好”老师,这些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深感现在学生们的直接。
2.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任课老师的依赖性减弱了,一般情况下,学生有难解的问题才去找老师,甚至有学生上完一学期的课,还没与老师说过一句话。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从而使大学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
同时,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降低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不愿主动与老师多接触。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导致了他们不想和老师多沟通,但又非常渴望老师成为自己的“感情寄托”。因为大学生远离父母,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他们渴望老师能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这种心理使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当事实上没有能够达到这种愿望时,便容易加深他们的封闭心理。还有一类学生,沉迷自己的世界,忽视老师的关心与爱护,比如在走访学生寝室的问题上,作为老师明显能感受到各个学生的态度,这类学生自动忽略进来的人员,目不斜视紧盯自己眼前的电脑,无论如何与他搭腔,都是无声的冷漠。长久如此,也会导致老师对他的失望,从而加剧师生间的冷漠关系。
2.2老师的因素
首先,老师的个性特点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学生最喜欢尊重学生、知识广博、和蔼可亲、平等待人、风趣幽默的老师,最不喜欢那种讨厌学生、偏爱、不公正、无责任感、自傲、冷漠的老师。有的教师由于性格、心理的问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与沟通,仅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或专业学术方面,导致了在教学方面仅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不愿在课外与学生过多接触而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毕业班拍毕业照时,学生们会很热情的去邀请老师,但是有的老师会已各种理由拒绝,让学生们感到难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可见,教师如果不与学生时常交往就难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难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更谈不上采取适当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责任心强与否,均会对学生的思想及学习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
2.3其他因素
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大学校园内蔓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同化逐渐加快,带给师生的是全新的思想观念,于是社会上的人情冷漠,“关系学”盛行,扭曲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3.全力构建良好的大学师生关系
3.1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师生沟通应建立在双向互信的基础上,由于老师的工作职责、职业道德的优势,以及在年龄、阅历、经验各方面都比学生占优势,所以在沟通中老师应该发挥主动、主导、主要作用,善于启发、引导,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师生沟通中,老师要对学生以诚相待,对学生尊重是师生间进行沟通的前提。多挤点时间出来和学生谈心,像个真正的父母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对于学生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迁就,或强加职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引起大家共鸣。
对学生应进行正确引导,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不能以社会上负面的风气来揣测老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的来获得老师的肯定及同学的认同。
3.2学生应树立正确、积极的观念
学生要积极主动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真诚坦白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加强彼此沟通。其次,学生应自觉发展在师生交往中的自主、互动意识。高校人数逐年增加,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团体不断增大,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所以,学生就应该主动地去与老师交流,珍惜课堂上和课外的与老师沟通的机会。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师生关系的解决也必将是暂时的。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师生关系的和谐将被重新打破。这就提醒我们良好大学师生关系的构建还需我们不断地探索,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多角度的观察,把握住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同时还有预见性,把问题解决与萌芽状态,遇到特殊情况,要学会变通,学会创新,另辟蹊径的把问题解决。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必将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东华.现代师生关系新解[J].辽宁教育研究,2004(9):70-72.
[2]施林春.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提高德育实效性[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60-62.
[3] 徐雪婕.高校师生应噶怎样沟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4):117-118.
[4] 宋或娟.新时期大学生关系初探[J].科技信息:高校讲台,2007(25):163,207.
【关键词】高校 ;师生关系;分析;对策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高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全体高校师生的共同心愿。但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学生人数逐年猛增,一个老师往往面对上百人甚至数百人的大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变的困难,不可避免地会给高校师生关系带来冲击和影响。为此,我们要了解现在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找出问题,从而更好地協调师生关系。
1.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师生关系总体呈现出老师敬业、乐教,学生尊师、好学,师生关系呈良性发展的趋势。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1师生间情感关系淡漠
一般而言,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与交往水平成正比,而交往水平可以通过交往的主动性、交往的频率、交往中的情绪体验等来衡量。交往越主动、交往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体验越积极,交往主体彼此的关系越密切。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都普遍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淡化,彼此之间十分疏远,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一学期的课结束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评教的时候不知道给哪位老师评,老师上完课就夹着书本走,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甚至师生在路上遇见也彼此互不相识。学生们认为除了与辅导员接触的机会多一点,其他任课老师也就是上课时见一面,课后很难相见,更不用说师生间的嘘寒问暖。
这种关系的疏离,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失落感。学生们认为他们不被重视,老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想请教问题,总是找不到老师的身影,有时想问老师拿个电话,总是那么不容易,向辅导员求助,辅导员在透露电话的同时,总会不忘加一句,千万别说是我说的,从中也体现了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差别。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大多数学生比较自主,不轻易找老师来解决问题。
1.2师生间道德关系弱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互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相互交往的功利意识日趋加强,人际关系也渗透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培养人才的基地。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知识、思想和感情,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师生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人际关系趋向经济化成为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新特征。师生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偏差。比如,有的学生想要评奖评优、入党,竞选班委,不想着怎么努力提高自身的条件,而是想着怎么“走后门”、“走捷径”,有些学生想要考试过关,也想着怎么“讨好”老师,这些行为已经偏离了正常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深感现在学生们的直接。
2.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任课老师的依赖性减弱了,一般情况下,学生有难解的问题才去找老师,甚至有学生上完一学期的课,还没与老师说过一句话。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从而使大学师生关系出现某种程度的疏离。
同时,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降低了对老师的依赖心理,不愿主动与老师多接触。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导致了他们不想和老师多沟通,但又非常渴望老师成为自己的“感情寄托”。因为大学生远离父母,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他们渴望老师能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这种心理使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当事实上没有能够达到这种愿望时,便容易加深他们的封闭心理。还有一类学生,沉迷自己的世界,忽视老师的关心与爱护,比如在走访学生寝室的问题上,作为老师明显能感受到各个学生的态度,这类学生自动忽略进来的人员,目不斜视紧盯自己眼前的电脑,无论如何与他搭腔,都是无声的冷漠。长久如此,也会导致老师对他的失望,从而加剧师生间的冷漠关系。
2.2老师的因素
首先,老师的个性特点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学生最喜欢尊重学生、知识广博、和蔼可亲、平等待人、风趣幽默的老师,最不喜欢那种讨厌学生、偏爱、不公正、无责任感、自傲、冷漠的老师。有的教师由于性格、心理的问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与沟通,仅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或专业学术方面,导致了在教学方面仅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不愿在课外与学生过多接触而浪费自己的时间。比如,毕业班拍毕业照时,学生们会很热情的去邀请老师,但是有的老师会已各种理由拒绝,让学生们感到难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可见,教师如果不与学生时常交往就难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难于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更谈不上采取适当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责任心强与否,均会对学生的思想及学习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
2.3其他因素
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大学校园内蔓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同化逐渐加快,带给师生的是全新的思想观念,于是社会上的人情冷漠,“关系学”盛行,扭曲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3.全力构建良好的大学师生关系
3.1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师生沟通应建立在双向互信的基础上,由于老师的工作职责、职业道德的优势,以及在年龄、阅历、经验各方面都比学生占优势,所以在沟通中老师应该发挥主动、主导、主要作用,善于启发、引导,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师生沟通中,老师要对学生以诚相待,对学生尊重是师生间进行沟通的前提。多挤点时间出来和学生谈心,像个真正的父母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对于学生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迁就,或强加职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引起大家共鸣。
对学生应进行正确引导,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不能以社会上负面的风气来揣测老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的来获得老师的肯定及同学的认同。
3.2学生应树立正确、积极的观念
学生要积极主动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真诚坦白地与老师交换意见,加强彼此沟通。其次,学生应自觉发展在师生交往中的自主、互动意识。高校人数逐年增加,老师所面对的学生团体不断增大,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所以,学生就应该主动地去与老师交流,珍惜课堂上和课外的与老师沟通的机会。
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师生关系的解决也必将是暂时的。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师生关系的和谐将被重新打破。这就提醒我们良好大学师生关系的构建还需我们不断地探索,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多角度的观察,把握住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同时还有预见性,把问题解决与萌芽状态,遇到特殊情况,要学会变通,学会创新,另辟蹊径的把问题解决。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必将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东华.现代师生关系新解[J].辽宁教育研究,2004(9):70-72.
[2]施林春.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提高德育实效性[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60-62.
[3] 徐雪婕.高校师生应噶怎样沟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4):117-118.
[4] 宋或娟.新时期大学生关系初探[J].科技信息:高校讲台,2007(25):16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