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理性思辨的强大力量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河南日报》连续推出署名为“何平”的九篇大型政论文章,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关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精神,为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吹响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号角,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在全国引起了关注,特别是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成为全国新闻界和新闻理论界争相研讨和学习的新闻宣传案例和范本,中央宣传部、省委宣传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九论”是怎样出炉的?本刊刊发这组由何平主创人员撰写的心路历程,以飨读者——
  
  这是“九论”的第一篇。从2010年12月17日接到省委布置的任务,到22日文章见报,前后只有4天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这是我们写作“何平文章”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写作小组以小时为单位倒计时工作。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报社领导朱夏炎、常法武、王亚明和王自合编委的指导、帮助下,经过了精诚合作、周密构思、高效写作,终于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九论”赢得了一个“开门红”。
  精心构思哲理性的思辨内核,塑造本篇的新颖立意
  立意高远,方能让一篇文章“立得住”。“何平文章”更是如此。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强调,“九论”一定要“有理有据,站位全局,紧密联系河南实际,有针对性,要活”,要成为“中原经济区拉开架势大干的前奏”。朱夏炎社长和王亚明副总编辑提出要“紧贴中原经济区”、“紧贴卢展工书记重要思想”、“紧贴领导方式转变”、“紧贴河南实际”、“紧贴发展为民”。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九论”首篇的主题是“机遇”。按照常规,写作组同仁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务虚”,对“写什么、怎么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大家认为,本文的重点不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哪些客观机遇”,而是紧紧围绕领导方式转变,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如何抢抓机遇”写透;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种老“三段论”来写,不容易出新意。
  张学文副主任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一种新的处理方式:先点出建设中原经济区面临的客观机遇,然后笔锋一转,提出机遇更来自我们对客观机遇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既简要阐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客观机遇,又转到树立机遇意识、抢抓机遇上,转到自身作为上,转到转变领导方式上——这才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最大机遇,没有这种机遇,客观条件再充分,也将毫无意义。这一奇妙构思,没有否认机遇的客观实在性,同时又凸显了“识机遇”、“抓机遇”、“用机遇”的实践特性即主客观世界的统一与互动,重视了主观能动性。
  由于事先的精巧构思,行文时顺风顺水。我们从国际、国内、省内的发展形势及自身优势的客观机遇谈起,然后转到主观世界:“但说到底,机遇更离不开人的自身作为,它同样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当外部的客观条件与人的主观努力相结合,‘机遇’才能真正成为机遇。建设中原经济区,如果没有抓住、用好的能力,一切‘机遇’无从谈起。”
  层层递进,奇峰突起,富有哲理和思辨意味,让文章立意顿时新颖起来,行文结构也有了坚实的逻辑结构。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在哪里”,这一标题就来自上述立意。乍一看,好像写偏了;但随着文章层层递进,读者被带到了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天地,获得一种阅读的惊喜感。
  树“靶子”务求现实针对性,“析招法”力造“言外之意”
  啃下了“何平文章”逻辑思辨内核这个最大的“硬骨头”后,接下来就是让立论更丰满。
  经过认真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应该“一破一立”,摆出“反面靶子”,树立正确做法,直截了当,简洁有力。后边除第九论之外的七论也都采用了这个结构。
  在树“靶子”时,紧扣现在领导干部抓机遇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不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弊端,力求贴近实际,全面深刻。把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认识机遇,二是把握利用机遇。围绕这两个层面,又归纳出抢抓机遇“意识不敏感”、“判断不准确”、“思维不辩证”等七大方面,有的放矢,全面周延。例如“思维不辩证”,过分看重自然条件、历史基础、资金实力等因素,总是把机遇与现成的优越条件、上级的优惠政策挂上钩、画等号,看不到“后发优势”,想不透“危中有机”,殊不知破解难题是机遇,应对挑战是机遇,勇于创新也是机遇,把“机遇”和“抓机遇”讲得十分辩证,这就破除了当前很多人心目中习见的“机遇观”。实际上这也是卢展工书记的精辟观点。
  再比如,“态度不端正”,对“机遇”问题绝不浅尝辄止,而是深挖其根源,实际上已经指涉更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心问题,甚至是腐败问题。“氛围不浓厚”一条,典型体现出“何平文章”的思大虑周。既考虑到了抢抓机遇的评价机制问题,也看到抢抓机遇并非是领导干部单方面的事情,市场主体是对机遇最渴望、最敏感、最有办法的群体之一,所以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它们的无穷活力。
  “机遇”概念外延广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本身就是机遇之一种;“抓机遇”的主观能动性范围也很广,不仅仅是“机遇意识”,它和“责任”、“规律”、“重干”、“大局”等其他范畴都是紧密联系的。树“靶子”时,已不是“就机遇论机遇”,“析招法”将抢抓机遇、转变领导方式化为“狠劲”、“闯劲”等七个方面,既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又不拘泥于“机遇”范畴来论述,发散思维,围绕中心,融会贯通,纵横捭阖。
  比如“闯劲”,讲到“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把‘边缘’当‘前沿’,变‘后卫’为‘前锋’,从‘跟跑’到‘领跑’,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勇闯新路”,这是讲抓机遇,又关系到“创新”。比如“钻劲”,也联系着“求实”。再比如“干劲”,把抢抓机遇与“转变领导方式”、“发展为民”等更为宏观的范畴有机联系了起来,使之上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和高度。
  此篇结尾一句,“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就在这里”,“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的主体,都统一于抢抓机遇的实践之中,统一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业之中,斩钉截铁,寓意深广。
  领导指导高屋建瓴,“一论”更加严谨周密
  每一篇见报的“何平文章”,都经过了无数次认真修改。
  朱夏炎社长根据省委领导最新讲话,提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即“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并强调四个必须时刻牢记的概念:“发展”、“为民”、“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求真务实、统筹运作、持续提升”。
  12月20日下午,曹维新面对面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注意历史纵深感,河南的长足发展就是一届届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的结果;二是机遇来自于主动性,他还讲了两个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机遇来自于“主动”、“真诚”、“高素质”、“勇敢”。
  认真领会贯彻这些意见、建议、指导、要求,我们把文章“磨”得更亮、更美、更精致。文章开头就敲明亮响,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时代的“新征程”、“新画卷”,是抢抓机遇、转变方式、乘势而上的动力和目的,行文中,时时处处扣紧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实际、发展为民的時代脉搏、转变领导方式的大主题。曹维新的意见也融化进了文章的血脉,使“七劲”更加血肉丰满。并增添了第四部分,即对“这30多年河南的发展总是与机遇的把握息息相关”作一历史回放,这样既体现了省委“持续”的思想,又营造了沉甸甸的历史感。
  对措辞更是字斟句酌,极尽严谨。第七部分,将“机遇更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改为“机遇更离不开人的自身作为,它同样来自于我们的头脑里”,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第十部分,“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就是为了让领导干部炼出一双洞悉大势的‘火眼金睛’,练就一身能将各种外部条件为我所用、‘点石成金’的高超本领”,句句紧贴主客观结合,围绕机遇而又“旁敲侧击”。“对新生事物缺乏大力扶持、精心培育,机遇的种子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甚至于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类似语言不胜枚举,力图深入浅出地将论辩寓于生动鲜活的具象中。树“靶子”、提要求都是层层递进,由低到高。用“时代在前进,机遇在叩门”,“时代在发展,机遇在拷问”,“时代在变革,机遇在召唤”三个“软性段落”,将全文扭结融会成一个一气呵成的整体……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我们之所以“苦吟”,完全出自一份不敢稍事懈怠的敬畏。
  (执笔:刘哲)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用短短的10多天时间,写出一篇“何平文章”,时间紧任务重,就好像“淬火”,让我们一下子达到了新境界。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上,我们都实现了飞跃。  思想认识不断提高  “创新”不是新话题,但关于领导方式创新却少有可借鉴的表述。讨论时,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是不得不解决的:  一是创新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最初的题目是《创新就是生产力》,如何说明创新和生产力的关系十分不易。  二是创新和领导方
期刊
领导视察调研活动是地市党报的重要内容,既包括本市领导活动,又有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工作。做好此类报道,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贴近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地市级党报,更是不惜拿出足够版面来做领导活动的报道。然而,这类新闻总是得不到读者甚至是领导的满意。对于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的探索,他人之述多矣,本文着重以《南阳日报》为例,从领导视察调研活动入手,探索地市党报如何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领导活动新闻。 
期刊
广播电视是高投入、重装备、新科技的朝阳行业,其自身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的高投入;而投入的来源,则又主要依赖于其自身的广告创收。自上世纪90年代始,借助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各级的高度重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城市广播电视台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但近年来,由于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省级卫视、省级人民广播电台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影响力日渐扩大,城市台本地的广告份额被中央、省级媒体一步步蚕食,城市台的
期刊
笔者1994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将近17年。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到一个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在业内小有影响的高级记者,其间经历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这其中既有挖出独家新闻的喜悦,也有采访失败的苦恼。  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或者说,有什么样性格特点的人,更适合从事新闻工作?回顾自己业务成长的经历,笔者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除了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
期刊
“‘九论’是总论,这是卢展工书记亲自点的题,作为前八论的集大成者,九论更应该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要有国际眼光、世界视野”。在布置任务时,朱夏炎社长、常法武总编辑和王亚明副总编辑就开门见山,对九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讨论:理清思路 打牢基础  对于写作小组来说,第九论就是要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理性思考,更丰富的逻辑表达,集中完整地阐释“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命题当中的几个关键
期刊
摘要:信息数字化时代,多媒体出版日新月异,竞争加剧。随着三大改革的推进,对教辅出版媒体操作者或教辅类报刊编辑人员尤其是青年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新媒体下教辅类报刊的青年编辑必须从细节做起,具备一定的基本功。青年编辑一定要强化宗旨意识,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和贯彻报刊宗旨,寻找到编辑工作的明确方向和具体路径;要精心编辑、加工稿件,做到精编辑、深加工;要重视校对质量,掌握一定的校对方法、技巧和重点。  
期刊
一则案例  在电视上曾看到这样一个事件:过节时分大家都忙着坐车回家,候车室内有两个男人(我们姑且称之为甲某、乙某)也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等候。这时甲某要求乙某帮他看会儿包。可是甲某还没回来,就要到乙某坐车的时间了,没有办法,乙某只好一边拿着自己和甲某的包一起过安检一边焦急地张望甲某是否归来。就在过安检的时候,发现乙某帮甲某照看的包内携带了10公斤的毒品(携带了10公斤的毒品按照我国刑法可以最高处以
期刊
2010年,健康传播领域有两个新闻人物值得记住,一个是张悟本,一个是李一,他们被媒体塑造为“养生大师”,又在媒体的一片讨伐声中倒下。反观包装“大师”的过程,媒体的宣传也有缺乏理性与科学精神之处。我们把缺乏理性与科学精神并且误导公众的健康传播称为“伪健康传播”。  近30年来,人们对健康信息的渴求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健康传播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逐渐成熟起来,但“伪健康传播”也夹杂其中、时隐时现,在
期刊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治学三境界之说,回顾《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的写作心路,从悬思、苦索到顿悟一层层认识的提升,从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攀登,印证的正是历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生发的酸甜苦辣。  先摸石头再过河  接手“第二篇”,我们第一感觉就是压力大,任务重。压力大首先来自时间非常紧,“机遇篇”挑头,接着“忧患篇”
期刊
摘要:本文略论名记者的内涵,从四届中国新闻奖得主、河北日报记者郝斌生的成长历程解析名记者的成功密码,并盘点、评析郝斌生获奖作品,探究其与穆青、范敬宜的四点共同之处。  关键词:名记者 郝斌生 成功密码 中国新闻奖    记者的使命和名记者的要件  记者系各新闻媒体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人员,其职责以采写公开报道为主,对采访中了解到的有参考价值的情况,同时写成参考材料供有关领导部门参阅。①记者是记录新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