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记忆的“毛边”——论双雪涛、班宇、郑执的东北叙事

来源 :扬子江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rn近年来,双雪涛、班宇、郑执三位东北作家的文学创作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作品在《收获》等文学期刊发表,斩获诸多文学奖项.李陀、王德威、孟繁华、张学昕、刘大先、黄平、丛治辰、刘岩等著名作家、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对这三位作家展开了研讨,甚至引发了学术论争.同时,他们的影响并非小众,《刺杀小说家》 (双雪涛)、 《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郑执) 、《逍遥游》 (班宇)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等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部分还在贺岁档上映,呈现出他们在纯文学领域和大众文化场域的双重影响.可以说,他们的文学创作在短时间内集中“炸裂”,无疑构成了一个文学事件.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师生“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从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设计课程思政案例,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并通过思政教育在疫情防控实际中的映射,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阐述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实践表明,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内容结合疫情防控背景巧妙引申,能使思政内容更接地气,进而丰富课程思政的时代内涵,为后疫情下线上和线下融合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法家思想家侧重效率,韩非的法治思想则使绩效管理理论化与技术化有机统一起来.韩非的法治思想变贵族政治为君主集权,并且通过法、术、势的综合运用使权力集中得到技术上的保障,这为国家的有效运行提供法制保障.但是韩非的法治思想则忽视了对民众价值观的培育,导致国家治理从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道德价值的基础.韩非的无为法治思想的价值在于意识到认识和尊重人的特性、尊重治国理政规律的重要价值;如何防范官员亲属卷入治国理政领域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难题,韩非深刻揭示了其危害性并从加强君主品德修养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追求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
基于深度学习视角,可以从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和平台四个维度分析疫情时期线上教学“浅层次学习”的因素.围绕学生、教师和平台构建“三同”教学模式,即通过互相同“学”、师生同“讲”、不同专业学生借助专业知识同“研”同一实践主题的教学模式,助推思政课深度学习,达到政治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的目标.
农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可有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农村学校形成鲜明的体育特色,深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湖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开发意识淡薄;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受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融合地方体育特色不充分,多种课程资源浪费.建议:推进农村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形成“分析—改造—整合”的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引进新兴体育项目及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打造“1+1”特色体育学校;充分利用校
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基于爱国主义现实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唯物史观的认识逻辑、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逻辑.探索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逻辑路径,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方面的理论性思考.
邵丽这个名字是跟秦晴老师联系在一起的.rn想到秦晴老师,就不得不回到14年前在八里庄的那个中午.时值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在校,上午听完人类学讲座的学员在食堂午餐,不时争论着人类的祖先究竟是猴子还是熊.我顺手帮几位学员盛汤,被秦晴老师看在眼里.饭后她找到我,要求我不要再做那样的事,笑意中透着一份严肃.我不以为然,笑着跟她讲随手罢了,结果她很认真说:“你是班主任,要有老师的样子.”那时是我入职的第二年,她是高研班的班主任,我是副班主任,后来她因长时间阅读学员的作品导致眼疾加重而回家休息,我接替了她
期刊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词汇已逐渐为大众所知悉并逐步应用到司法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一定意义上能提高法院工作效率、促进司法公正、防止司法腐败,但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作用定位模糊,司法数据库的建设有待完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待解决,司法权威性受到挑战.应当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未来末日的影子”rn一次反抗组织的刺杀行动,一份官方的秘密调查报告,一则流传甚广的创世神话,三个可以独自成章且在文体上有所差别的故事,以倒叙的结构方式成就了李宏伟迄今为止最具故事性、戏剧性的一部长篇小说——《引路人》.
一、郑执的写作前史rn在双雪涛(1983-)、班宇(1986-)、郑执(1987-)这一批“新东北作家群”作家中,郑执常常被认为是最晚开始写作的.这大致是基于《平原上的摩西》 (《收获》2015年第2期)、《逍遥游》 (《收获》2018年第4期)、《仙症》(2018年“鲤·匿名作家计划”首奖)这三部代表作的发表顺序,也是基于大家关注到的郑执的作品量,《仙症》获奖之前郑执从未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过作品.然而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忽略了郑执在写于2018年下半年的《仙症》之前十多年的写作前史.如果一定要考证登上文坛的
期刊
一rn难以忘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合作过一篇重磅文章——《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①.在这篇文章里,他们提出要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将其放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描述并勾勒出其基本的轮廓.其中特别对于“以改造民族的灵魂”的总主题和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做出了精神和美学层面的判断.于是,在一个极其开放性的视域之下,他们展开了对二十世纪前八十余年中国文学的梳理、阐释,试图做出审美界定或理论定位.在讨论大量书写中华民族蜕旧变新的历史进程的文本及其总体美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