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民歌中钢琴伴奏的艺术探索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34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尽管民歌钢琴伴奏专题已经有了一些研究群体,但我国目前还缺乏专门的机构对于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一般的工作人员通常都是选择一首或者一个内容进行研究,无法达到系统的理论效果,本文将就改革开放之后的民歌改编声乐作品钢琴伴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改编民歌   钢琴伴奏   艺术探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常常将自己的希望和愤怒通过民歌的形式传递下来,对于后人来说如何利用今天的音乐和审美思维对于这些艺术歌曲进行完善,是当前广大音乐文艺工作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下文我们将就改编民歌钢琴伴奏进行详细探索。
  一、民歌改编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1.中国民歌的形成特点
  我国的民歌具有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特点,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排解忧愁苦闷,寄托个人感情希望而创作出来的,因为条件限制广大的农村劳动人员在一代又一代中不断有口头传授的方式对民歌进行改编和汇总。至今为止民歌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山歌,号子和小调。后来的学者正是根据民歌的基本分类才能够更加方便地研究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艺术特色。总体来讲,所有的民歌尤其是建国初期的民歌都是在反应下层劳动人民对于封建社会不幸社会的哭诉以及哀求或者是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等。因为缺乏必要的记录材料,因此民歌久而久之便以短小的篇幅传颂下来,限于条件的限制民歌演唱比较单调,没有任何的伴奏乐器,演奏者通常都是在田间或者村头进行直接说唱{1}。
  自从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大门被外国打开之后,钢琴等西洋乐器流入中国,并且出现在很多的新式学堂中,部分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青年尝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洋乐器进行结合和改编,因此民歌的乐谱内逐渐也就出现了钢琴的伴奏。
  2.上个世纪改编音乐作品特点
  民歌改编工作最初还是没有钢琴伴奏的,在20世纪初学堂音乐的兴起极大推动了我国民歌改编运动的活跃,这个阶段很多的音乐工作人员致力发展中国传统民歌并且先后创作了一大批比较有特色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歌曲就是来自哈萨克族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些改编者大多数自身就是演唱者,因此为了能够让音乐能够更加动听,部分的歌词或者曲调会根据个人的爱好进行调整,甚至被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其他语言。
  民歌和钢琴进行结合早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就已经初露端倪,我国最早一批的留学日本的音乐学家,例如李叔同,沈欣工等开始尝试唱作学堂音乐,并且为这些音乐搭配合适的钢琴伴奏曲。进入30年代之后,因为钢琴音乐的普及,民歌无论是在演奏风格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个阶段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模型基本上以及形成。自从老一辈的音乐家之间隐退之后,后起之秀例如赵元任,萧友梅等一些青年才俊在这个时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例如后来清华教授赵元任创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此时钢琴伴奏已经逐渐成为了表现民歌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留学归国的音乐学家并没有忽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他们尝试将更多的民歌和西洋音乐元素相融合,使其更加具有艺术性。但是这个时期二者融合的缺点也就逐渐表现出来,因为西方国家的传统音乐是具有声乐规则以及调动性能的,很多的钢琴曲调无法和民歌的声调进行完美适应,因为声乐学家后来为了能够将钢琴伴奏的方式适应中国五声性的音乐模式,刻意地打破了传统的钢琴演奏方式让中国的民歌演奏更加具有自身的音乐特点{2}。
  3.建国70年代作品风格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的文艺创作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特点,广大的音乐学家为了能够歌颂美丽的祖国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建国以来的音乐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在文革前期,声乐作品的创作主要分为两种新的创作潮流。很多的音乐学家喜欢学习西周乐曲的创作模式,大量的工作人员到祖国的各个地方去采集优秀的民歌元素,经过他们专业的采集以及处理不仅能够保存原本民歌具有的质朴感情,同时使得这些歌曲具有更加深远的艺术影响。因为艺术多元化的需要,钢琴伴奏逐渐成为了许多优秀作品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音乐学院甚至专门成立研究钢琴伴奏的音乐特点,因为自从新中国创立以来,各行各业都希望能够走出西方国家的影响和告饶,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中国的民歌创作和研究同样不希望一直模仿西方的作曲技术,为了能够脱离这样的发展轨道,音乐创作人员尝试将现代化的作曲技法和民歌改编声乐结合起来,并且同时考虑到艺术的文化性,更多的民族文化传统被融入其中{3}。
  二、改革开放后的民歌改编特点
  1.创造技巧特点
  在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间隔的两年间,我国的很多社会工作都处于一个迷茫和探索的阶段,对于我国的文艺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专门在文化上提出了二为的政策,政府鼓励广大的文艺创作人员去积极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为广大的民众提供精神的指引。在经济复苏的带领下,中国和世界进行了很多事物的接轨,在音乐发展上面中外音乐得到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加,更多的音乐学家能够走出国门将更好的音乐创作风格引进国内,文革时期的音乐创作形式过于单一化,这个阶段我们国家的音乐始终都是处于一个停滞的发展阶段,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创作的模式逐渐改变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就民歌改编而言,原有的民歌增加了前奏,尾奏和伴奏,并且对于旋律进行了结构和内容的拓展。钢琴伴奏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代表作品有:于学友的《小白菜》,王志心的《木兰花》《孟姜女》。
  2.钢琴伴奏特点
  (1)伴奏结构的拓展
  曲式结构的伴奏特点比较繁多,常见的结构有单一,单二,单三,复一,复二,变奏曲,回旋曲等。过去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民歌的创作需要用单一的短小结构来保存下来,并且对于篇幅比较大的内容,用分解歌的方式來进行保存。另外在同一种旋律之下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同内容的歌词,这些歌词风格迥异,简单淳朴式广大劳动人民能够持续传颂的重要原因。建国以后音乐家虽然对民歌进行了改动,但只是限于旋律上的改编,增加了前奏,间奏的内容,整体的结构还是没有发生过大的改编。但是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能够迎合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我国的民歌在思想表现方式以及艺术结构上面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4}。   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该曲在内容上面仍然遵循原本的河北民间内容,但是在旋律风格上打破了原本的叙事模式,将原本四句开头的歌谣叙述模式改编为一个多段体的声乐作品,同时还增加了多种声乐表达方式来增加歌曲的戏剧性特点,改编之后的作品能够给人以更加深刻的打动,直到今天小白菜这首歌依然是河北人民耳熟能详的代表歌曲。88年之后,相隔一省只差的作曲家王志信在陕西信天游民歌《兰花花》的基础上,沿用了原先的上下叙事结构,融合西方音乐元素,改编之后的歌曲能够保持原本的音乐特色以及艺术元素,但是对于音乐的旋律以及内容进行了发展和创新,改编之后的乐曲不仅结构更加自由,同时行文流畅高亢有力。
  上面的两首音乐皆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著名改编歌曲,直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对于后代的音乐改编而言更是出现在广大的音乐书籍教材以及教程之中,成为后代学习改编音乐的风向标以及标杆{5}。
  (2)和声特点
  和声这个概念是近代被提出和丰富发展的,该概念起于调式,应用和声能够更加有力地表现音乐的感染力。在很多的乐器以及乐谱中通过不同等级的和弦搭配能够对于音乐的主体内容具有更加形象的概括和描述能力,和声正是因为多样的表现型因此通常用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音乐家应该妥善选择和声的创作框架,因为框架的类型以及搭建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音乐表现力以及作品风格。世界上民族众多,对于音乐的理解是具有很大差异的,并且和声这种音乐元素是从外国引入而言,因此对于本民族的创作人员来说如果在进行民歌改编的过程中不注重民族的性格特点而直接应用将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但是从前面两首民歌改编的效果来看,中国的很多作曲家为了能够将和声适应到传统民歌的五声旋律,对于和声的改编同样进行了探索和发展。但是当时的时代因为交流机会不多,他们在研究的时候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随着改革开发的进步,社会和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这些民歌研究学者能够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进行艺术上的自由探索,因此无论是和声的技法研究和结构拓展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和上个世纪刚刚建国进行对比,当前的三度叠置以及四五度和弦都已经进行了很大的改良,例如替换音和弦,该种和弦以传统的三和弦为基础,将其中的三度用相邻的二度或者四度进行代替形成,通过利用临近和弦替代的方式能够形成一种新的三和弦结构,通过和弦的重复叠加能够具有更加鲜明的艺术特色。再比如不协调和弦,前面的替换和谐能够构建一种新的和弦音乐形式,实现音乐旋律的创新发展,后面创作的不协调和弦和传统的旋律表达方式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对比,因为不协调的音乐和弦能够将音响的使用范围进行深度发展,在系统中形成高度统一的标准下还存在部分的对比,因此这种音乐的形式还会被应用在大量的钢琴伴奏曲中。在改编民歌《小白菜》中的开头就应用这种不协调的和弦元素让听众一开始就心情沉重起来,预示着主人公未来的悲惨命运{6}。
  (3)伴奏织体的拓展
  织体是音乐结构中各种音色横向或者纵向进行结合的一种形式,属于表现音乐整体手段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出现方法就是伴随着音乐的整体旋律来塑造音乐的主体形象以及内容。不同类型的音乐织体对旋律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音乐家在一段音乐中应用的织体过于单一,或者没有鲜明的对比变化,都会影响到该段音乐的表象效果,在织体的伴奏中,音乐家可以根据作品的特色以及整个结构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预期的整体效果。
  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作品结构以及内容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这个时期的织体伴奏方式也出现了很多的形式,例如著名改编歌曲《木兰歌》种的开头部分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该句能够侧面地反映出花木兰当时的社会地位,演奏者在歌唱的时候应该之中把控整体的声调不能够过于阳光。在第二段的歌唱中则应该能够适当提高音乐的速度以及织体的声调以便和第一段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例如木兰无长兄,谁人去征战,花木兰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需要做出确切的决定,因此演唱者需要能够在这个部分将木兰角色性格的转变体现出来。所以这个部分的伴奏突然也就从行板转换为快板,歌唱的语气相较于第一个部分显得更加平和{7}。
  在描述到木兰替父从军的场景时,但辞爹娘去,万里赴戎机。该句描述出花木兰替父从军过程中的思乡感情,从另外一个方面描述了花木兰旅旅途漫漫的豪迈情怀。此时钢琴的伴奏应该偏于疾走并且增加旋律的紧张气氛,虽然音阶应该表现出清楚连贯的特点,但是震音音符应该表现出模糊的特点,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气氛。
  4.代表作品的对比分析
  陕西民歌《兰花花》直到今天依然脍炙人口,因为该歌剧的内容不仅感染肺腑,同时经过了艺术家的修饰以及加工变得更加具有艺术特色。这首歌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村姑娘的故事,兰花花因为不愿意嫁给地主家的儿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勇敢在自己的婚礼上选择了反抗,最终和自己的爱人在山谷中进行了属于自己的婚礼。这个故事具体而又详实地表现出了旧社会农村地区女性对于个人自由以及婚姻地不满以及抗争精神。
  其次《兰花花》这首音乐无论是戏剧性还是结构性都是现代音乐剧成功的改编典范,在旋律上创作人王志信借鉴传统陕西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音乐表现音调,开篇以10小节的钢琴伴奏曲为引子,然后用中国传统民歌的音乐作为主题进入正题,开篇的这个部分内容情感比较欢快,主要负责对于主人公的介绍以及赞美,在第三十小节的B段之后,作品的基本钢琴曲调开始变得比较悲痛,作品的整体感情基调由欢快转变为悲伤,该段的内容主要以主人公的口吻将自己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于旧社会的不满表现出来,音乐的旋律随着主人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激烈最终达到整篇的高潮部分。在139节之后,歌曲重新回到了A段的叙事节奏因为主人公的成功逃婚,因此音乐的节奏从新变得欢快起来,并且对于兰花花对于未来新生活的憧憬进行了叙述{8}。
  在钢琴的伴奏部分,钢琴的伴奏能够作为一个很好的感情铺垫将演唱者的感情很好的引导出来并且整体的歌唱效果显得比较自然和协调。开头的十个小节钢琴伴奏曲都是全篇感情的铺垫。中间的插曲伴奏能够对于内容的转变起到一个很好的承接作用,作为演奏者转变感情的主要桥梁。就《兰花花》的开头部分而言,演奏者用强有力的八度开篇,表现出该故事的整体高昂感情基调,进入第五小节之后,整个伴奏的曲調变得比较舒缓和协调,此时音乐的基调也转变为低音八度为主。从这首歌的引子伴奏音乐改编中,我们可以基本发现自从改革开放之后钢琴伴奏的应用手段已经由原本的独奏模式慢慢转变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多种表现收法的技术型演奏。从节奏的改编效果来看,引子部分的钢琴演奏曲调比较激烈,在故事的正文叙述部分采用八分音符的音乐形式来展现出柔和甜美的音乐境界,可见自从改革以后我国的民歌改编形式已经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果{9}。   随着我们国家民歌音乐水平的整体提高,传统的音乐培养方式无法为我国提供这样的艺术人才,因为当前的民歌是经过改编之后的艺术产物,因此对于演奏人员或者钢琴家来说自然需要更加高超的艺术涵养以及技术水平,最为重要的是当前的民歌演奏方式更是一个系统性较高的工程要求团队内的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默契程度以及配合{10}。
  结语
  通过上文对于改革开放后的民歌研究,近代的民歌改编在曲式结构,织体丰富,演奏水平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进和成就。钢琴作为一种独立演奏的音乐形式对于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因为民歌改编作品的发展,钢琴伴奏的形式因此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可以说二者因为广大的艺术工作者都得到了完善。
  注释:
  {1}于学友. 论丁善德民歌改编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艺术特色及演奏分析[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36(4):63-72.
  {2}赵小梅. 从艺术歌曲《孟姜女》的演唱中体会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特征[J]. 艺术探索, 2006(s2):138-141.
  {3}魏耀珍.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创作特征探析—以陕北民歌为例[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5).
  {4}谢林. 民歌的困惑──从民歌功能的二因素談南方少数民族民歌在新时期的发展[J]. 艺术探索, 1998(s1):329-334.
  {5}程江华. 超越与断裂--关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几点思考[J]. 艺术探索, 2005, 19(5).
  {6}李仕中. 从迷途到通径——评龙彼德的诗歌艺术探索[J]. 中国文学研究, 1997(1):89-93.
  {7}向丽. 南宁国际民歌节审美意识形态的建构与解构之维[J]. 民族艺术, 2003(2):86-91.
  {8}左峰, 梁海景. 浅析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云南民歌五首》曲式结构[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8(5):209-210.
  {9}王小昆. 民歌结束音与调式关系的探索[J]. 艺术探索, 1997(s1):289-298.
  {10}王海燕. 席勒作品在艺术审美上的新追求[J]. 艺术探索, 2009, 23(1):114-115.
其他文献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必要从诗教传承、审美教育的高度领会吟诵的意义,有必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形式入手,把吟诵和古诗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
不管是大酒厂还是小酒厂,都非常愿意与区域性甚至全国性优秀经销商合作,因为这样可以让产品在区域甚至全国以较快的速度成长,但实际情况是优秀经销商 这个稀缺资源在面对酒厂时
在全球产能过剩和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柔性化的智慧物流系统可以有效应对订单碎片化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的挑战。对仓库内收货、存储、拣选、发货四个基本环节
《妇人大全良方》与《校注妇人良方》时江医学研究课题组(江西中医学院330006)关键词妇人大全良方,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撰陈自明(约1190~1270年),字良甫,南宋·江西临川(今抚州市
针对无轴承永磁薄片电机转子初始位置检测困难、进而启动与悬浮难以同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涡流传感器快速检测电机转子初始位置的方法。利用永磁体与铁磁体之间始终趋
本文以BJ-10sx喷墨打印机为例,应用高级语言编程,通过控制喷墨头的左在移动和进退纸,并以喷墨头为“绘图笔”模拟绘图机绘图;用C语言编制了类似绘图机各种集合的基本函数,应用程序调用这些
期刊
这年头,非主流也是种力量。西装流行的时候,你穿唐装才够酷。别人都在追求小巧精致的手机,你拿个“小砖头”就能出位。看看人家卖房的,别人都以身份、财富、地位做卖点,人家就敢打
“哈哈哈——”电视节目里,动物园中的大熊猫抱着饲养员的大腿,努力地往上攀,饲养员大声笑着。这一幕让我羡慕不已:大熊猫饲养员可以整天陪伴可爱乖巧的国宝,真幸福!过了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