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从原来大纲中作为“选学内容”发展到现在课程标准中重要的必学内容,其意义已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还把“估算”当作一种知识、技能来教学的误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何使估算教学更有效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结合”。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数学课程注重的首要方面。”也就是说,在学生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为了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计算时,能否根据问题的情境合理地选择使用估算、心算、笔算、计算器,这是需要我们加以关注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例如,教学“乘法的估算”一课时,教师出示题目:“老师骑车上班,从家到学校要11分钟,每分钟大约行397米,老师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师: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生1:题目中已知速度和时间,要求路程。
生2:我从“每分钟大约行397米”和“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这两句话中知道,题目可以用估算来解决。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估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吗?下面请每人独立解决,并写下你的思考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师:你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不简单!现在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来估算,为什么?
……
这里,教师正是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结合口算、笔算,形成估算技能
口算与笔算是估算的基础,估算反过来又能促进口算、笔算的学习。因此,估算训练要与口算、笔算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检验计算是否合理、正确,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
1.运用生活经验估算。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3小时完成,甲乙合作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合作的时间一定比独的时间少,让学生明白,如果算出2 3=5(小时),那一定是错误的。
2.运用计算知识的规律对结果进行估算。如:在下列试题计算后,你能迅速估计结果是否正确吗?56-28=84,错误,将减法看做加法进行计算了;356 249=505,错误,356 200就已等于556。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掌握一些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审视计算结果。
3.运用估算确定商的位数。如直接说出下列计算的商是几位数:288÷24,234÷26,118÷16。
4.根据运算性质估算。如715 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结果798是错误的。
5.根据位数估算。如4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三、结合“问题解决”,养成估算习惯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养成估算习惯。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先估后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例如,在教学“加减法验算”一课中,学生从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有:买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教学时,先问买这2件商品大约要多少钱,妈妈给售货员的钱够不够,然后要求学生笔算,并且进行验算。学生把135元估大为140元,把48元估大为50元,2件商品都估大才是190元,可见2件商品的价格肯定不到190元。学生进行估计,有助于对笔算作出相应的合理判断,并在验算中逐步形成问题与结果的直觉感知。
(二)先估后测
估测在计量教学中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如长度、重量单位的教学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的练习等,离奇的答案屡见不鲜,这说明学生的估测不符合具体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与生活中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化为具体,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结果的检验意识,形成估算习惯。
总之,估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估算方法,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正确、科学地估算,不断增强估算意识、估算能力,形成估算习惯。
(责编杜华)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数学课程注重的首要方面。”也就是说,在学生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为了寻求一个问题的答案需要计算时,能否根据问题的情境合理地选择使用估算、心算、笔算、计算器,这是需要我们加以关注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例如,教学“乘法的估算”一课时,教师出示题目:“老师骑车上班,从家到学校要11分钟,每分钟大约行397米,老师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师: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生1:题目中已知速度和时间,要求路程。
生2:我从“每分钟大约行397米”和“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这两句话中知道,题目可以用估算来解决。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估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吗?下面请每人独立解决,并写下你的思考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师:你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不简单!现在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来估算,为什么?
……
这里,教师正是结合了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了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结合口算、笔算,形成估算技能
口算与笔算是估算的基础,估算反过来又能促进口算、笔算的学习。因此,估算训练要与口算、笔算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检验计算是否合理、正确,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
1.运用生活经验估算。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2小时完成,乙单独做3小时完成,甲乙合作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合作的时间一定比独的时间少,让学生明白,如果算出2 3=5(小时),那一定是错误的。
2.运用计算知识的规律对结果进行估算。如:在下列试题计算后,你能迅速估计结果是否正确吗?56-28=84,错误,将减法看做加法进行计算了;356 249=505,错误,356 200就已等于556。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掌握一些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审视计算结果。
3.运用估算确定商的位数。如直接说出下列计算的商是几位数:288÷24,234÷26,118÷16。
4.根据运算性质估算。如715 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结果798是错误的。
5.根据位数估算。如4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三、结合“问题解决”,养成估算习惯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主要是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养成估算习惯。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先估后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例如,在教学“加减法验算”一课中,学生从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有:买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教学时,先问买这2件商品大约要多少钱,妈妈给售货员的钱够不够,然后要求学生笔算,并且进行验算。学生把135元估大为140元,把48元估大为50元,2件商品都估大才是190元,可见2件商品的价格肯定不到190元。学生进行估计,有助于对笔算作出相应的合理判断,并在验算中逐步形成问题与结果的直觉感知。
(二)先估后测
估测在计量教学中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如长度、重量单位的教学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的练习等,离奇的答案屡见不鲜,这说明学生的估测不符合具体情况。因此,教学中要与生活中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化为具体,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结果的检验意识,形成估算习惯。
总之,估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估算方法,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正确、科学地估算,不断增强估算意识、估算能力,形成估算习惯。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