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都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源头,这个源头在马克思那里有更多的补充。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初的开端以及马克思哲学后来的发展都和德国唯心主义整个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对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哲学有着一定的扬弃。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6-0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
(一)康德。由于休谟把经验论发展到了彻底的地步,以至于一切实体及其关系都变得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康德提出人类知识是现存的这一观点。康德把认识分为三个部分,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了一些感觉的表象,把这些表象接受到了心灵中来,这种接受的能力是先天感性能力。而知性是不能离开感性经验来加以运用的,一切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感性,感性提供了经验的对象、思维的对象,我们用知性所提供的那些范畴、概念、原理对这些对象的关系加以整理,就形成了科学的内容。康德哲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知识、经验对象是被构成的,不是直接给予给我们的。从康德开始,他就提出哥白尼革命,表达了人类的知识是被构成的,经验对象同样如此。
(二)费希特。费希特是康德哲学后继者,他不满意康德从一些简单的前提得出知识的构成,自在之物我们不能够知道,自我意识也不能作为知识的对象,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我们也不能知道,这样一来哲学就缺乏一个统一的基础。费希特想做的是如何能够从一个唯一的出发点中来阐发、构造整个世界。费希特的出发点也是自我意识,“我”。这个“我”不能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应当是一个基本命题,它包含着内容。
(三)谢林。谢林认为如果要恰当地进行思辨推理,你的出发点应该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叫绝对者(上帝),即是斯宾诺莎的实体。从绝对者中合乎逻辑地推理出自我和非我。换句话说即是从主客一体中推理出主体和客体。谢林把他的哲学叫做同一哲学,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实际上都是同一的,同一于实体。
(四)黑格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提出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因此在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当主体的原则、自我意识的原则在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中得到彻底发挥之后、当谢林重新引入斯宾诺莎的实体之后,黑格尔的哲学从这里开始,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黑格尔认为哲学若不以实体、绝对作为对象,那哲学就不算是真正的哲学。他不赞同斯宾诺莎不动的实体,黑格尔的实体是充满活力的实体,所有的事物都从这个实体中产生出。黑格尔的哲学就意味着近代哲学的一种完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端以及转变
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初的开端以及马克思哲学后来的发展都和德国唯心主义整个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最初属于博士俱乐部这个团体,马克思在哲学上最初是和鲍威尔最接近的。主观主义的哲学总是会造成应有和现有、应当和“是”的分离,这个就是康德的绝对命令。而马克思应该也察觉到了这样的观点,马克思当时的政治立场包括他的宗教批判应该和康德费希特更加接近。马克思意思到应有和现有、应当和“是”的分离在哲学上会产生一种麻烦,导致一种主观主义的想法。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在1841年完成的,题目为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论文序言中写到,“不应该有任何神与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可以看出青年的马克思阐发和明确了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他的哲学思想相对稳定的一个出发点,但是马克思本身也察觉到了自我意识的这个立场是有其缺陷的。
马克思的哲学史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即是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的墓前面刻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把实践的原则放在了很高的地位,让人们的注意力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层次,而是要去关注如何改变世界,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并且和谐相处。马克思说“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活动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以往的形而上学采取了理论立场,解释世界是属于单纯的理论,马克思就是对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在黑格尔的体系中,绝对知识的整个理解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最终成果。绝对知识的态度,在马克思的实践立场上给予否定态度,至此哲学的本质性从单纯的理论立场中释放出来,问题不仅仅在于理论本身和知识本身,而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说问题不在于知识、理论思想的内部发展,而在于人们历史性的实践。整个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哲学立场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存在论变革所导致的直接后果。马克思说,不是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把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人们颠倒了,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作为思维的思维,作为意识的意识,它的本质性就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理性安排自身,是西方形而上学完成了的的成果,我们总是认为所谓思想思维的能力,就是运用概念逻辑和反思的能力,就是越来越脱离这个生活世界、感性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理性的领域中深入到生活世界当中去,不是理性自己安排了自己,所有人类活动表现为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是社会权力的冲突和斗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
在哲学家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到这样的观点,哲学创造的时代是不多的,近代以来大致有三种: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马克思的时代。1这个才叫哲学,其他的东西应该被称为思想体系,思想体系是依附于一定的哲学。萨特给予了马克思哲学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去超越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它是真正致力于社会的改造。法国哲学家卢梭也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他假定原始状态是一个最好的状态,当人类有所发展的时候,一方面人类获得了某种东西,另一方面人类也远离了丧失了他在最好的状态赖以生存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对我们知识的锤炼、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对于人类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并且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也有及其重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吴侗瞳(1992-),女,汉族,重庆,西南民族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
关键词: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56-0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
(一)康德。由于休谟把经验论发展到了彻底的地步,以至于一切实体及其关系都变得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康德提出人类知识是现存的这一观点。康德把认识分为三个部分,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产生了一些感觉的表象,把这些表象接受到了心灵中来,这种接受的能力是先天感性能力。而知性是不能离开感性经验来加以运用的,一切自然科学的知识,都是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感性,感性提供了经验的对象、思维的对象,我们用知性所提供的那些范畴、概念、原理对这些对象的关系加以整理,就形成了科学的内容。康德哲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知识、经验对象是被构成的,不是直接给予给我们的。从康德开始,他就提出哥白尼革命,表达了人类的知识是被构成的,经验对象同样如此。
(二)费希特。费希特是康德哲学后继者,他不满意康德从一些简单的前提得出知识的构成,自在之物我们不能够知道,自我意识也不能作为知识的对象,自在之物和自我意识的关系我们也不能知道,这样一来哲学就缺乏一个统一的基础。费希特想做的是如何能够从一个唯一的出发点中来阐发、构造整个世界。费希特的出发点也是自我意识,“我”。这个“我”不能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而应当是一个基本命题,它包含着内容。
(三)谢林。谢林认为如果要恰当地进行思辨推理,你的出发点应该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叫绝对者(上帝),即是斯宾诺莎的实体。从绝对者中合乎逻辑地推理出自我和非我。换句话说即是从主客一体中推理出主体和客体。谢林把他的哲学叫做同一哲学,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实际上都是同一的,同一于实体。
(四)黑格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提出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因此在德国唯心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当主体的原则、自我意识的原则在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中得到彻底发挥之后、当谢林重新引入斯宾诺莎的实体之后,黑格尔的哲学从这里开始,把实体同时理解为主体。黑格尔认为哲学若不以实体、绝对作为对象,那哲学就不算是真正的哲学。他不赞同斯宾诺莎不动的实体,黑格尔的实体是充满活力的实体,所有的事物都从这个实体中产生出。黑格尔的哲学就意味着近代哲学的一种完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端以及转变
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最初的开端以及马克思哲学后来的发展都和德国唯心主义整个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最初属于博士俱乐部这个团体,马克思在哲学上最初是和鲍威尔最接近的。主观主义的哲学总是会造成应有和现有、应当和“是”的分离,这个就是康德的绝对命令。而马克思应该也察觉到了这样的观点,马克思当时的政治立场包括他的宗教批判应该和康德费希特更加接近。马克思意思到应有和现有、应当和“是”的分离在哲学上会产生一种麻烦,导致一种主观主义的想法。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在1841年完成的,题目为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论文序言中写到,“不应该有任何神与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可以看出青年的马克思阐发和明确了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他的哲学思想相对稳定的一个出发点,但是马克思本身也察觉到了自我意识的这个立场是有其缺陷的。
马克思的哲学史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即是感性的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的墓前面刻了“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把实践的原则放在了很高的地位,让人们的注意力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层次,而是要去关注如何改变世界,如何与世界打交道并且和谐相处。马克思说“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感性的活动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以往的形而上学采取了理论立场,解释世界是属于单纯的理论,马克思就是对单纯理论态度的批判。在黑格尔的体系中,绝对知识的整个理解是西方形而上学的最终成果。绝对知识的态度,在马克思的实践立场上给予否定态度,至此哲学的本质性从单纯的理论立场中释放出来,问题不仅仅在于理论本身和知识本身,而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说问题不在于知识、理论思想的内部发展,而在于人们历史性的实践。整个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哲学立场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存在论变革所导致的直接后果。马克思说,不是像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把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人们颠倒了,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作为思维的思维,作为意识的意识,它的本质性就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理性安排自身,是西方形而上学完成了的的成果,我们总是认为所谓思想思维的能力,就是运用概念逻辑和反思的能力,就是越来越脱离这个生活世界、感性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理性的领域中深入到生活世界当中去,不是理性自己安排了自己,所有人类活动表现为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冲突,说到底是社会权力的冲突和斗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
在哲学家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到这样的观点,哲学创造的时代是不多的,近代以来大致有三种:笛卡尔和洛克的时代、康德和黑格尔的时代、马克思的时代。1这个才叫哲学,其他的东西应该被称为思想体系,思想体系是依附于一定的哲学。萨特给予了马克思哲学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去超越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它是真正致力于社会的改造。法国哲学家卢梭也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他假定原始状态是一个最好的状态,当人类有所发展的时候,一方面人类获得了某种东西,另一方面人类也远离了丧失了他在最好的状态赖以生存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对我们知识的锤炼、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对于人类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并且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也有及其重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吴侗瞳(1992-),女,汉族,重庆,西南民族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