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界曾有“南秦北杨”的说法,两位散文大家,“北”是杨朔,“南”则是秦牧。
秦牧于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到揭阳,与云路镇棋盘老区村人民结下一段不解的情缘。据《揭阳市地名志》记载:“著名作家秦牧于1958年春到棋盘村‘下乡当农民’,住了8个月,写了《棋盘的变迁》等10余篇文章”。
1958年,全国“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全国作家响应号召下乡下厂、深入生活,一大批“右派”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秦牧因写《地下水喷出了地面》,差点被打成右派,也被下放到原揭阳县(今揭东)云路镇棋盘大队参加劳动。
秦牧来到棋盘大队,被安排在生产队长老王家“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干部、作家下乡“三同”,“万事开头难”的就是先要过“三关”,即饮食关、住宿关和劳动关。就拿“饮食关”来说,其时物质奇缺,农民口粮不多,一日三餐都是稀粥、地瓜加咸菜,十天半月吃不上一次猪肉。老王夫妇很难为情,但秦牧却乐呵呵地说:“我也是贫苦出身,现在有糜有番薯食,就很好了!”说完,拿起熟地瓜大口吃起来。老王夫妇看在眼里,释怀地笑了。其次是“住宿关”,当时农民普遍居住在逼仄的泥砖房,像老王这样条件较好的“三同户”,也只能安排秦牧到臭味难闻、蚊虫成群的“牛寮间”居住,但秦牧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再说“劳动关”,刚开始,他连扛锄头这么简单的动作都闹笑话,把锄头和装肥料的粪筐放在身后,两手紧紧抓住锄头柄,躬着腰前行,样子让人笑话。经农民朋友指点,秦牧很快学到了“功夫”,扛锄、挑粪样样在行。队里种地瓜又是一个考验,打垄栽苗,全靠手持锄头完成。半天下来,秦牧累得筋疲力尽,双手也给锄头柄磨得起了泡。对这些,秦牧都挺过来了,他的表现,很快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队长和社员们都劝秦牧要量力而行,不要用劲过度,夜班也不要他参加,但秦牧总是争取多出工,回到住处又不顾疲劳,把当天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记下来。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秦牧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文,如《勤劳》《下乡当农民》《棋盘寨变迁》等。他在《勤劳》一文中写道:“我真正体会到‘苦战’两字的严肃意义。”
秦牧有浓厚的贫民情结,他不抽烟、不喝酒,喜欢喝白开水,平常会吃瓜子等零食。他没有架子,与村民和学生们都合得来。来到村里,他好奇,什么都要问,尤其是民情风俗及村中特殊人物等,问得更详细具体。
秦牧身体强健,深秋季节还经常到山坑里洗澡。村民见了关心地对他说:“‘白露水,恶过鬼’,您就别再洗凉水澡了!”“三同户”也烧好热水给他洗澡,他总是微笑地表示感谢,并幽默地说:“我是在炼真功哦!”但还是继续他的“凉水操”。他的学生陈某回忆说:“秦老师老实厚道,赤色的皮肤,健壮的身驱,简朴的装束,与我们农民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戴着一副很深的近视眼镜。”
棋盘村创建于清嘉庆靖三十一年,迄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该村民风纯朴,文化积淀深厚,属山区,又是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筑库储水,引水上山,变旱地为水田,涌现了王木秀这位遐迩闻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中南局书记陶铸曾“三上棋盘村”,棋盘名扬全国。所有这些,都为秦牧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秦牧除自己搞好文学创作外,还不遗余力地培养本土作者。有的村民写了诗歌、有的写了小剧本,请秦牧“过目”,他都热情接待,然后一字一句认真修改。当年,棋盘籍的文学青年王云昌带回榕城等地的文友前来拜访,秦牧热情接待他们,关切地询问:“大家都写什么东西?”“创作中遇到何问题?”他鼓励大家多写散文、小说。王云昌等人担心文化程度低写不好,秦牧说:“不要怕,你们都是工农作者,有生活基础,只要多学习、多观察、多练笔,是会写出好作品来的!”王云昌在秦牧鼓励和帮助下成长起来,成为乡土作家,被安排进县的文化部门工作,出版过多种文学著作。
在棋盘期间,秦牧与全国劳动模范、党支书王木秀、复员军人王云德、农业技术员余守信等人创办“棋盘农业中学”(今为棋盘初级中学),他任教导主任兼语文老师。他上午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下午到农中上课,夜里还要批改学生作业,但他乐此不疲。
秦牧关心村民的文化生活。1958年中秋节,村里要开展文娱活动,他一下子写了30多则谜语,供棋盘村举行“中秋灯谜竞猜会”用。他创作的谜语,结合乡村人名、地名和风俗习惯等来做,如“种树包活—打一本乡人名(谜底:木成)”;“冬菜罐—打一民间俗语(谜底:窄嘴)”等,虽然是信手拈来,却很受群众喜欢。对那年的中秋晚会,棋盘村老一辈村民还记忆犹新,秦牧的一些灯谜作品被他们传为佳话呢!
秦牧当年参加了迁移坟墓、平整耕地的劳动以后,创作了散文《迁坟记》,发表在《羊城晚报》上,恰巧被来广东视察的毛泽东同志看到,称赞“这是一篇宣传实事求是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好文章。”《人民日报》副刊版转载了此文。秦牧也结束了8个多月的下乡生涯,回到广州担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
秦牧回穗后,情牵棋盘,曾多次抽空返回棋盘村,探望“三同户”、乡亲和文友。他与复员军人王云德是交往至深的“密友”,鸿雁往来频繁。催人泪下的是,“文革”爆发,秦牧受到迫害,远在揭阳的“造反派”要王云德提供“揭发秦牧的反叛”材料,被他严辞拒绝,从而被“隔离审查”27天之久。抄家时,秦牧赠送他的《艺海拾贝》《黄金海岸》等书,和留给他的热水瓶、丝巾等结婚纪念品,以及几十封书信全被当作“罪证”,洗劫一空。十年浩劫过后,他们又恢复了联系,“劫后余生情更坚”,秦牧寄来的信件及赠书,王云德都视若珍宝,妥善保存着。在此摘录秦牧在1988年给王云德的一封信如下:
棋盘群众生活如何?你自己生活又怎样?是否大家都普遍好起来?颇一为念。你要到茂名省亲,很好。你十二三号来广州,我大概在家。见到时,我将支助你一部分旅费。
孩子们参加劳动,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我在棋盘生活的那一段,是很可纪念的,屈指一算,已三十年了。当时你和老余都未婚,现在有孙子了……
从信中可看到,秦牧问得最多的就是棋盘村群众和王云德一家的生活状况,他早把自己当成棋盘村人了。“我在棋盘生活的那一段,是很可纪念的”,这是他的心声,感人至深!
秦牧于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到揭阳,与云路镇棋盘老区村人民结下一段不解的情缘。据《揭阳市地名志》记载:“著名作家秦牧于1958年春到棋盘村‘下乡当农民’,住了8个月,写了《棋盘的变迁》等10余篇文章”。
1958年,全国“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全国作家响应号召下乡下厂、深入生活,一大批“右派”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秦牧因写《地下水喷出了地面》,差点被打成右派,也被下放到原揭阳县(今揭东)云路镇棋盘大队参加劳动。
秦牧来到棋盘大队,被安排在生产队长老王家“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干部、作家下乡“三同”,“万事开头难”的就是先要过“三关”,即饮食关、住宿关和劳动关。就拿“饮食关”来说,其时物质奇缺,农民口粮不多,一日三餐都是稀粥、地瓜加咸菜,十天半月吃不上一次猪肉。老王夫妇很难为情,但秦牧却乐呵呵地说:“我也是贫苦出身,现在有糜有番薯食,就很好了!”说完,拿起熟地瓜大口吃起来。老王夫妇看在眼里,释怀地笑了。其次是“住宿关”,当时农民普遍居住在逼仄的泥砖房,像老王这样条件较好的“三同户”,也只能安排秦牧到臭味难闻、蚊虫成群的“牛寮间”居住,但秦牧很快就适应了环境。再说“劳动关”,刚开始,他连扛锄头这么简单的动作都闹笑话,把锄头和装肥料的粪筐放在身后,两手紧紧抓住锄头柄,躬着腰前行,样子让人笑话。经农民朋友指点,秦牧很快学到了“功夫”,扛锄、挑粪样样在行。队里种地瓜又是一个考验,打垄栽苗,全靠手持锄头完成。半天下来,秦牧累得筋疲力尽,双手也给锄头柄磨得起了泡。对这些,秦牧都挺过来了,他的表现,很快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队长和社员们都劝秦牧要量力而行,不要用劲过度,夜班也不要他参加,但秦牧总是争取多出工,回到住处又不顾疲劳,把当天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记下来。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秦牧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文,如《勤劳》《下乡当农民》《棋盘寨变迁》等。他在《勤劳》一文中写道:“我真正体会到‘苦战’两字的严肃意义。”
秦牧有浓厚的贫民情结,他不抽烟、不喝酒,喜欢喝白开水,平常会吃瓜子等零食。他没有架子,与村民和学生们都合得来。来到村里,他好奇,什么都要问,尤其是民情风俗及村中特殊人物等,问得更详细具体。
秦牧身体强健,深秋季节还经常到山坑里洗澡。村民见了关心地对他说:“‘白露水,恶过鬼’,您就别再洗凉水澡了!”“三同户”也烧好热水给他洗澡,他总是微笑地表示感谢,并幽默地说:“我是在炼真功哦!”但还是继续他的“凉水操”。他的学生陈某回忆说:“秦老师老实厚道,赤色的皮肤,健壮的身驱,简朴的装束,与我们农民没有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他戴着一副很深的近视眼镜。”
棋盘村创建于清嘉庆靖三十一年,迄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该村民风纯朴,文化积淀深厚,属山区,又是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筑库储水,引水上山,变旱地为水田,涌现了王木秀这位遐迩闻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中南局书记陶铸曾“三上棋盘村”,棋盘名扬全国。所有这些,都为秦牧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
秦牧除自己搞好文学创作外,还不遗余力地培养本土作者。有的村民写了诗歌、有的写了小剧本,请秦牧“过目”,他都热情接待,然后一字一句认真修改。当年,棋盘籍的文学青年王云昌带回榕城等地的文友前来拜访,秦牧热情接待他们,关切地询问:“大家都写什么东西?”“创作中遇到何问题?”他鼓励大家多写散文、小说。王云昌等人担心文化程度低写不好,秦牧说:“不要怕,你们都是工农作者,有生活基础,只要多学习、多观察、多练笔,是会写出好作品来的!”王云昌在秦牧鼓励和帮助下成长起来,成为乡土作家,被安排进县的文化部门工作,出版过多种文学著作。
在棋盘期间,秦牧与全国劳动模范、党支书王木秀、复员军人王云德、农业技术员余守信等人创办“棋盘农业中学”(今为棋盘初级中学),他任教导主任兼语文老师。他上午在生产队参加劳动,下午到农中上课,夜里还要批改学生作业,但他乐此不疲。
秦牧关心村民的文化生活。1958年中秋节,村里要开展文娱活动,他一下子写了30多则谜语,供棋盘村举行“中秋灯谜竞猜会”用。他创作的谜语,结合乡村人名、地名和风俗习惯等来做,如“种树包活—打一本乡人名(谜底:木成)”;“冬菜罐—打一民间俗语(谜底:窄嘴)”等,虽然是信手拈来,却很受群众喜欢。对那年的中秋晚会,棋盘村老一辈村民还记忆犹新,秦牧的一些灯谜作品被他们传为佳话呢!
秦牧当年参加了迁移坟墓、平整耕地的劳动以后,创作了散文《迁坟记》,发表在《羊城晚报》上,恰巧被来广东视察的毛泽东同志看到,称赞“这是一篇宣传实事求是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好文章。”《人民日报》副刊版转载了此文。秦牧也结束了8个多月的下乡生涯,回到广州担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
秦牧回穗后,情牵棋盘,曾多次抽空返回棋盘村,探望“三同户”、乡亲和文友。他与复员军人王云德是交往至深的“密友”,鸿雁往来频繁。催人泪下的是,“文革”爆发,秦牧受到迫害,远在揭阳的“造反派”要王云德提供“揭发秦牧的反叛”材料,被他严辞拒绝,从而被“隔离审查”27天之久。抄家时,秦牧赠送他的《艺海拾贝》《黄金海岸》等书,和留给他的热水瓶、丝巾等结婚纪念品,以及几十封书信全被当作“罪证”,洗劫一空。十年浩劫过后,他们又恢复了联系,“劫后余生情更坚”,秦牧寄来的信件及赠书,王云德都视若珍宝,妥善保存着。在此摘录秦牧在1988年给王云德的一封信如下:
棋盘群众生活如何?你自己生活又怎样?是否大家都普遍好起来?颇一为念。你要到茂名省亲,很好。你十二三号来广州,我大概在家。见到时,我将支助你一部分旅费。
孩子们参加劳动,日子就会越来越好了……我在棋盘生活的那一段,是很可纪念的,屈指一算,已三十年了。当时你和老余都未婚,现在有孙子了……
从信中可看到,秦牧问得最多的就是棋盘村群众和王云德一家的生活状况,他早把自己当成棋盘村人了。“我在棋盘生活的那一段,是很可纪念的”,这是他的心声,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