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奔驰的新一代超跑旗舰SLS AMG在台上扬起双翼,接受万众瞩目的时候,我们都为了那副久别的“鸥翼”激动不已。可时光荏苒,在如今SLS AMG诞生的超跑世界里,进行的却是一场没有冠军的争夺战。虽然参赛的每一个选手都实力不俗,但信息和技术的扁平化,只能让所有的选手都势均力敌……
回想起55年前,当奔驰第一款采用“鸥翼”车门设计的300 SL车型面世时,虽然那也是一个超级跑车风起云涌的年代。可300 SL却依靠同时代车型无与匹敌的性能和实力,夺走了那几年本应当属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荣誉。如果说古往今来的超跑世界就是一穹布满繁星的夜空,那300 SL就是有史以来最亮的一颗彗星,虽然转瞬即逝,但它取得的辉煌和具有的创新精神,却让后来者追之不及,令竞争者望洋兴叹。
1952年之前,戴姆勒的设计师计划为参加汽车赛事而设计一辆赛车,由于当时没仔细考虑这款车日后是否会量产,所以这辆赛车自图纸上的第一笔线条开始,就为了争夺日后的冠军采用了一切可能的设计。为此,一副完全管状骨架车身结构的300 SL便诞生了:当这个管状骨架辅以车身表面的轻型合金蒙皮,300 SL便具有非常圆滑的外形以降低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同时,管状骨架还可以让车身在具有很大承载力和弹性的同时减轻自身质量;另外由于环绕驾驶舱周边的侧梁设计,300 SL的驾驶员被越来越“挤”向车身纵向轴线,这个设计特点可以让驾驶员更敏锐地觉察到车身的动态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300 SL可以说是拥有了相当高的赛道竞技禀赋,这意味着它和奖杯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但是,问题来了……
由于300 SL低矮的车身外加车身结构导致的侧梁过于宽大,设计师在最后阶段很难给300 SL安装上一个正常侧开的车门。考虑到赛车手在进入车内时并不需要普通人那样绅士、轻便的姿势。所以设计师们灵感迸发,创造出了全新的上掀式开启车门。由于这种车门在两扇同时开启、关闭时非常像海鸥在扇动翅膀,所以当时的人们形象地给这种车门设计型式命名为“鸥翼”。设计师们没想到,当日后300 SL在赛道上披荆斩棘包揽一个个冠亚军时,这个独创的“鸥翼”式车门,便立即成为了300 SL的身份象征并一直流行至今。
轻轻拉动车身侧面的把手,解开门锁并轻轻往上一提,这扇宛如一副翅膀的车门,便在两支伸缩弹簧的帮助下像一片羽毛般浮至眼前;弯下腰小心绕开升起的车门,左手扶着A柱,右腿试探性地跨过宽阔的侧梁并尽可能地插进方向盘下的狭窄空间;同时,你的右手还要顺势找个坚实的地方扶着,以帮助你把整个身体缩进驾驶舱;当你在座椅上找到一个舒舒服服的姿势并抽回左腿之后,你就可以拉下车门,宣告自己已经完成了与300 SL的“合体”。不过,你千万不要庆幸这套宛如“寄居蟹钻新贝壳”一样繁琐的上车流程是当年那代人的专利,由于管状骨架结构车身在当今赛车界依然大行其道,所以鸥翼式车门设计的赛车在欧洲房车赛、勒芒赛事中都很常见。
在设计动力系统时,设计师最初给比赛用的300 SL配置了一台3.0 L直列6缸发动机。依靠3个Solex下沉气流化油器和高角度凸轮轴,这台发动机原本86 kW的动力输出被“敲诈”到了131 kW,并可通过一台4挡变速器将1 093 kg的车身于10 s内从静止加速到100 km/h,而最高时速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240 km/h。就是这样一部战斗机器,在1952年至1953年的两年职业参赛生涯里,300 SL一共跻身了诸如伯尔尼汽车大奖赛、勒芒24小时耐力赛、纽博格林大奖赛和墨西哥卡雷拉泛美大奖赛等比赛的领奖台。
可截止到1953年中旬,300 SL依然局限于赛道上飞驰而没有在公路上行驶的资格。受一位美国经销商霍夫曼的提议及众多车迷的要求,当时的戴姆勒公司董事会在慎重考虑后终于为300 SL从定制赛车转化为量产民用车开了绿灯,此时距离接下来要举行的纽约国际赛车展还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
1954年2月份纽约国际赛车展上,奔驰公司如期推出了量产版的300 SL及其小兄弟190 SL(敞篷版)。正如事先估计,这两款车自亮相起便受到了汽车爱好者的狂热推崇。但由于他们的售价已经大大超越了同期豪华轿车价格的数倍,所以它们只能成为那个时代极少数富豪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量产版300 SL从当时的300A系列4门轿车上借鉴了不少成功的设计,并通过强化悬架和制动系统,赋予了300 SL更加出色的公路稳定性和弯道极限;同时,一套史无前例的燃油喷射系统取代了原先的化油器被搭载到发动机上,这让本来输出功率为131 kW的发动机又将动力暴增到了160 kW,而最高时速也被刷新到了260 km/h(搭配最小传动比的主减速器,但这样会降低300 SL的加速能力)。截止到300 SL和190 SL停产时,这两款车分别以 1 400辆和1 858辆的生产成绩告别了奔驰在辛德尔芬根工厂的生产线。
虽然在此之后,奔驰SL家族的成员就一直断断续续地推出,但无论是2004年面世的SLR,还是刚刚进入我们视线不久的SLS AMG,都无法像55年前的300 SL那样取得在同时代竞争对手中傲视群雄的声望。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真的应当相信——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存在于回忆中。
回想起55年前,当奔驰第一款采用“鸥翼”车门设计的300 SL车型面世时,虽然那也是一个超级跑车风起云涌的年代。可300 SL却依靠同时代车型无与匹敌的性能和实力,夺走了那几年本应当属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荣誉。如果说古往今来的超跑世界就是一穹布满繁星的夜空,那300 SL就是有史以来最亮的一颗彗星,虽然转瞬即逝,但它取得的辉煌和具有的创新精神,却让后来者追之不及,令竞争者望洋兴叹。
1952年之前,戴姆勒的设计师计划为参加汽车赛事而设计一辆赛车,由于当时没仔细考虑这款车日后是否会量产,所以这辆赛车自图纸上的第一笔线条开始,就为了争夺日后的冠军采用了一切可能的设计。为此,一副完全管状骨架车身结构的300 SL便诞生了:当这个管状骨架辅以车身表面的轻型合金蒙皮,300 SL便具有非常圆滑的外形以降低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同时,管状骨架还可以让车身在具有很大承载力和弹性的同时减轻自身质量;另外由于环绕驾驶舱周边的侧梁设计,300 SL的驾驶员被越来越“挤”向车身纵向轴线,这个设计特点可以让驾驶员更敏锐地觉察到车身的动态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300 SL可以说是拥有了相当高的赛道竞技禀赋,这意味着它和奖杯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但是,问题来了……
由于300 SL低矮的车身外加车身结构导致的侧梁过于宽大,设计师在最后阶段很难给300 SL安装上一个正常侧开的车门。考虑到赛车手在进入车内时并不需要普通人那样绅士、轻便的姿势。所以设计师们灵感迸发,创造出了全新的上掀式开启车门。由于这种车门在两扇同时开启、关闭时非常像海鸥在扇动翅膀,所以当时的人们形象地给这种车门设计型式命名为“鸥翼”。设计师们没想到,当日后300 SL在赛道上披荆斩棘包揽一个个冠亚军时,这个独创的“鸥翼”式车门,便立即成为了300 SL的身份象征并一直流行至今。
轻轻拉动车身侧面的把手,解开门锁并轻轻往上一提,这扇宛如一副翅膀的车门,便在两支伸缩弹簧的帮助下像一片羽毛般浮至眼前;弯下腰小心绕开升起的车门,左手扶着A柱,右腿试探性地跨过宽阔的侧梁并尽可能地插进方向盘下的狭窄空间;同时,你的右手还要顺势找个坚实的地方扶着,以帮助你把整个身体缩进驾驶舱;当你在座椅上找到一个舒舒服服的姿势并抽回左腿之后,你就可以拉下车门,宣告自己已经完成了与300 SL的“合体”。不过,你千万不要庆幸这套宛如“寄居蟹钻新贝壳”一样繁琐的上车流程是当年那代人的专利,由于管状骨架结构车身在当今赛车界依然大行其道,所以鸥翼式车门设计的赛车在欧洲房车赛、勒芒赛事中都很常见。
在设计动力系统时,设计师最初给比赛用的300 SL配置了一台3.0 L直列6缸发动机。依靠3个Solex下沉气流化油器和高角度凸轮轴,这台发动机原本86 kW的动力输出被“敲诈”到了131 kW,并可通过一台4挡变速器将1 093 kg的车身于10 s内从静止加速到100 km/h,而最高时速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240 km/h。就是这样一部战斗机器,在1952年至1953年的两年职业参赛生涯里,300 SL一共跻身了诸如伯尔尼汽车大奖赛、勒芒24小时耐力赛、纽博格林大奖赛和墨西哥卡雷拉泛美大奖赛等比赛的领奖台。
可截止到1953年中旬,300 SL依然局限于赛道上飞驰而没有在公路上行驶的资格。受一位美国经销商霍夫曼的提议及众多车迷的要求,当时的戴姆勒公司董事会在慎重考虑后终于为300 SL从定制赛车转化为量产民用车开了绿灯,此时距离接下来要举行的纽约国际赛车展还剩下半年左右的时间。
1954年2月份纽约国际赛车展上,奔驰公司如期推出了量产版的300 SL及其小兄弟190 SL(敞篷版)。正如事先估计,这两款车自亮相起便受到了汽车爱好者的狂热推崇。但由于他们的售价已经大大超越了同期豪华轿车价格的数倍,所以它们只能成为那个时代极少数富豪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量产版300 SL从当时的300A系列4门轿车上借鉴了不少成功的设计,并通过强化悬架和制动系统,赋予了300 SL更加出色的公路稳定性和弯道极限;同时,一套史无前例的燃油喷射系统取代了原先的化油器被搭载到发动机上,这让本来输出功率为131 kW的发动机又将动力暴增到了160 kW,而最高时速也被刷新到了260 km/h(搭配最小传动比的主减速器,但这样会降低300 SL的加速能力)。截止到300 SL和190 SL停产时,这两款车分别以 1 400辆和1 858辆的生产成绩告别了奔驰在辛德尔芬根工厂的生产线。
虽然在此之后,奔驰SL家族的成员就一直断断续续地推出,但无论是2004年面世的SLR,还是刚刚进入我们视线不久的SLS AMG,都无法像55年前的300 SL那样取得在同时代竞争对手中傲视群雄的声望。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真的应当相信——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存在于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