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政府公信力,是人民对政府履行职责的评价,是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与信任度,涉及信用方(政府)与信任方(社會公众)两个主体。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它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期望和信念等,也体现在人民群众能否对政府做出的决策认可,自愿配合政府,与政府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关系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政府是诚信建设的执行者与裁判员。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政府决策是否科学连续,是否体现权威性与时效性,是否以人为本,都将关系到政府公信力建设。因此,哪些因素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公共事件;政府信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91
  [中图分类号] D035;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09- 03
  1 前 言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仁、义、礼、智、信”。信者,人言也。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同样,国无信必颓,政无信则衰。随着时代的发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主要内容。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公信力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各领域诚信建设的最终保障,直接关系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近年来,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近期公共事件频发,一方面,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例如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08年的汶川地震;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从2003年的“非典”,到H1N1甲型流感;2011年的甬温线动车事件,郭美美慈善危机,“小悦悦”事件、甘肃校车事故,再到最近的雾霾天气,“罗一笑事件”等等。这众多的事件无不时刻考验着政府应对公共事件的执政能力,也同时考验着政府的公信力。《小康》在 2012 年发布了以“我们应该相信谁”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调查者发现目前民众对信用环境的心理反射更多的表现是忧虑。在所有备选信用问题种类中,表示对政府信用担心的受访者高达 76.9%,不信任比例远远高于人际信用,企业信用等。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1.1.2 选题意义
  本文关于中国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2006年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温家宝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公信力第一次被写入中央正式文件,他曾说影响我们社会进步的,最大的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诚信,一是政府的公信力。这两个方面解决好了,我们社会就会大大向前迈进一步。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公信力又再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将公信力提高到政府执政的层面。同时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政府公信力的探讨,随着中央政策的演进而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实意义。政府公信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公信力能够更好地树立政府形象,有利于人民对政府决策的认可,促进政府政策的执行,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而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理论分析法、数理分析法、访谈法。
  综上,本文以政府公信力为出发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对比之下得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以及不相关因素,从而加深对政府公信力的理解。
  1.2.2 研究框架
  本文总体分为五个部分,依次是前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相关理论概念、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政府公信力问题分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政府
  “政府”其名,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政事堂”和宋朝的“二府”两名之合称。当代政府,即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公共服务四个职能,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对人民负责为原则。
  2.1.2 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可控性、机遇性。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2.1.3 政府公信力
  公信力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含义解释为: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其来源于英文 Accountability 一词,意思是就某一事件进行报告、解释与辩护的责任,或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接受质询。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全面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一系列执政理念、制度机制、执行效能等取得人民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它反映了民众对政府持信任态度的程度,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相互信任关系的体现。首先,政府公信力包括两个主体,一是作为信任方的公众,二是作为信用方的政府;其次,政府公信力是官民双方互动的结果,民众因政府的行为而信任政府,政府因得到公众的信任而树立信用,只有二者之间的信与被信,公信力才会产生;最后,政府公信力表现为大众的主观评价、心理反映和价值判断,人们是从自身的主观感受来对政府行为进行评判。所以,公信力对政府的意义不言而喻。   2.2 相关理论
  (1)社会契约论。
  (2)责任政府论。
  (3)善治理論。
  3 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及影响因素
  3.1 中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打开网页,充斥在眼前的各种社会问题,不禁让人错愕。PM2.5 值各个省份的排行,疫苗害死婴儿,某省委党校副校长丑闻等等。继 2008 年“三鹿”之后,奶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国产奶粉依旧经常被爆出“丑闻”。据财经网一篇题目为“起个洋名国产奶粉就敢叫原装进口”的微博称:现在超市里越来越多上架的洋奶粉,大家都存在着疑问,真是“进口”的吗?事实上知情人士透露,很多企业在国内生产奶粉,然后再去国外注册品牌。据统计,国外知名奶粉品牌根本不足 100 家,其中只有 20 多家进入中国市场,但目前中国国内出现了所谓“原装”的 100 多家国外品牌的奶粉。此微博立即引来大批网友围观、评论、转发,有些年轻父母对其所在地方的政府食品监管表示十分担忧。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现代公众生命健康,地方政府以牺牲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发展的时代应该立即结束。湖南、广东、四川发生 4 例婴儿注射乙肝疫苗死亡,足以说明地方政府对于药品安全监督不力。
  3.2 中国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事前因素:危机理念和预警防范机制是公信力的首要影响因素
  建立危机预警防范机制首先要确立政府的危机理念。危机理念是这样一种理念,它要求一个组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抱着遭遇危机事件的心态,预先设想和预测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形态或困难局面,从而在物质上和思想上做好应对危机的各方面准备。而危机预警防范机制,就是政府在和平时期预先拟定出的对危机进行识别、收集、分析的系统,以便在危机发生前或爆发之初就采取措施。危机预警防范机制是政府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的先行措施,是其应对公共事件的首要内容,也是影响其公信力的首要因素。
  3.2.2 事中因素: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
  在公共事件中,政府的反应速度、处置能力是其公信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核心影响因素。它是政府在面对危机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事态蔓延。公共事件爆发的不可预测性、突然性和危害波及性,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在危机爆发之初便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启动各项应急处置机制,果断采取措施,力争将危机抑制住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2.3 事后因素:善后恢复重建是公信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发展阶段。当危机得以有效解决时,并不代表着危机管理的完成,也不意味着危机到此结束,它只是危机管理工作的阶段性胜利。而事后管理,即公共危机的善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仍然是政府要面对的艰巨任务,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效率的长期考验。由于公共危机所具有的破坏力、危害性和波及性,其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员财产损失,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行。即便危机得以有效控制和解决,但其留下的破坏性创伤后果并不会随着事情的结束而消除,反而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影响着人们正常生活,不利于正常社会秩序的恢复。
  4 结论与建议
  4.1 转变政府的危机管理理念
  转变行动首先从理念开始,这是公共事件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前提和基础。政府的危机理念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政府行为的灵魂,它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件中的行政作为与效能。虽然突发性公共事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但只要各级政府及其领导干部能够在心中树立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危机管理理念,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不但会得到有效控制,政府公信力也会得以提升。
  4.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过程的危机管理体系
  既然突发公共事件不可能全部、绝对避免,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各种管理控制措施将其发生概率减小,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我国目前正处于危机多发期,一些灾害性事件难以避免,那么就必须全力以赴地应对。由于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是危机治理的首要责任主体,所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全过程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4.3 建立完善、有效的公共危机预警防范制度
  针对公共危机的预警防范,要切实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组织力量开展对各类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全面掌握本地区、本行业或领域内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制定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落实综合防范措施,实施动态监控与管理,并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政府自身的危机应急管理培训。制定危机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方式和标准,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公共危机管理的培训工作。
  4.4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危机处理指挥体系与决策机制
  当危机不可避免而大规模爆发时,政府必须果断及时采取行动,动用一切资源展开救治,以遏制事态的升级蔓延,恢复正常秩序。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功能强大的中枢指挥系统,在危机爆发时能够实施政府强制干预,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并采取各种非常态管理措施。同时,探寻危机的产生根源,力求从源头上消除危机,安抚公众情绪,保持社会稳定。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金木. 提高政府公信力之我见[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30-32.
  [2]张子建. 浅谈增强政府公信力[J].理论导刊,2007(2):16-17.
  [3]王慧,洪瑾. 公共危机管理与公信力关系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93-96.
  [4]方向新,杨盛海,刘艳文,等.政府公信力现状评价与对策探析[J].湘潮,2009(12):5-8.
  [5]袁三军. 政府公信力视角下的危机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9(2):187-188.
  [6]唐铁汉,李军鹏.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N].光明日报, 2005-02-01.
  [7]范柏乃,张鸣.政府信用与绩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8]舒小庆.政府公信力:价值、指标体系及其实现途径——兼论我国诚信政府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6):25-29.
  [9]陈潮升,雍继敏,李蓉.政府信用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1):30-33.
  [1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美]伯纳德-巴伯.信任——信任的逻辑与局限 [M].牟斌,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其他文献
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学习需要系统化、阶梯化的方式进行。针对目前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和提升实践能力出发,在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中引入
"教师心理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新概念.目前,有关"教师心理场"在外语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资料尚属匮乏.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并进行大量检索,在本文中对"教师心理场"这一概念作
在智能交通研究中,交通场景准确地仿真建模对于后期利用场景进行设计和算法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总结了交通建模的普遍特点,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道路建模方法。该方法把实际交通场景映射到数学空间,使用函数表示交通场景,结合空间坐标实现道路场景的仿真建模。实验结果显示,可以使用该仿真环境获取模拟监控指标和目标数据,且数据分布合理,能够较好的模拟实际场景。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与宫颈成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间在我院行产检的孕妇500例,根据自然临产
蓄水坑灌法是一种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的山丘区果林灌溉新方法。根据蓄水坑灌法田间工程的特点,分析了在蓄水坑灌条件下的产汇流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单棵果树控制面积内的径流过程
图书馆的藏书建设是图书馆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环节,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满足读者需要的基本保证.中小学图书馆(室)肩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重使命.那么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综合管控体系,包括集中监控、远程监控、现场总线监控等,在具体设计中能够更具实际选择具体设计方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控
对于企业而言,产品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更是一种文化的承载。
日本进攻缅甸后,缅甸成为盟国与日本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防守缅甸,成为中英美三国共同的目标和一致的利益.中国政府对入缅作战态度积极,希望通过出兵缅甸,提高中国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