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梳理了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方面根据假定前提、证明过程和修正条件梳理,实证方面根据研究方法梳理,并得出研究趋势。
关键词:马歇尔-勒纳条件
一、理论部分
研究理论的文章,主要涉及到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假定前提、证明过程和修正条件。
傅建设(1997)认为增加非贸易商品的名义价格不变、非贸易商品的边际支出倾向为1这两个条件,将假定条件由局部均衡拓展到一般均衡框架。
证明过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Goldstein 1985年提出的不完全替代理论,一种是根据潘国陵2000年在《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中的简化模型。运用不完全替代理论的C-D形式模型,主要学者有:厉以宁、陈彪如、戴祖祥、江爱平等人。
运用简化模型研究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主要学者有余斌。余斌(2000)在简化模型的基础上,求出1995-1998年中国对美、英、德、港、日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需求弹性,证明马歇尔-勒纳理论正确。王敏(2007)在余斌的基础上,引入PPI指标,得出:中美两国基本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
国内较少学者研究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修正条件。王如清(1996)用举例子的方法对马歇尔-勒纳条件提出修正意见,但王洪光(1997)对文章中的错误进行严厉的指正。的确,后者的研究更科学,更正确,他还介绍了罗宾逊-梅茨勒、高山晟和哈伯格这三个修正条件。陆前进等(2013)认为:美元的有效汇率弹性和人民币在美元有效汇率中的权重都通过美元有效汇率影响了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效果,是对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完善。
二、实证部分
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文献综述,国内学者一般围绕各学者在不同时期计算得出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数值展开,而本文另选角度,主要从分析方法这个方面介绍马歇尔-勒纳条件的运用及实证分析部分。
就分析方法而言,国内众多学者运用马歇尔-勒纳条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定义法、回归法和社会核算矩阵法。其中,定义法和社会核算矩阵法使用较少,而多数学者使用回归法进行实证分析。依据简化模型理论来研究马歇尔-勒纳条件,学者使用定义法;而依据不完全替代理论来研究马歇尔-勒纳条件,学者们多数使用回归法。
使用定义法最典型的研究学者是余斌(2000)。余斌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定义,转化得到计算进出口弹性需求的公式,证明马歇尔-勒纳理论是正确的,经过了实证检验。范金等(2006)以社会核算矩阵为基础,通过对2000年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冲击分析,得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中国不适用的结论。
在回归法中,较少学者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多数学者将向量自回归理论和协整模型结合起来。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的主要有张明(2001)和朱真丽等(2002)。张明在文章中,运用定义法和回归法,根据进出口需求弹性得出的结果不一致,并作出解释,两个理论是否考虑收入变化以及中国进出口贸易独特情况的深层次原因都对结论造成影响。朱真丽等运用双边、多边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进行分析,得出国民收入状况显著影响贸易收支的结论。
运用向量回归分析和协整模型的学者主要有:戴祖祥(1997)、喻春娇等(2008)、安辉等(2009)、江爱平(2010)、李富有(2013)、和陆前进(2013)等。戴祖祥运用协整理论,认为我国1981-1995年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得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成果,一是:我国为达到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实施的人民币贬值是成功和有效的,二是:外汇市场稳定的条件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王相宁等(2005)在戴祖祥的研究基础上,得出无论进口还是出口,价格弹性都大于收入弹性的结论。李科(2008)参照戴祖祥的方法,验证得到:近20年来,中日和中美的进出口弹性之和均大于1,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喻春娇等加入两个额外假定,运用协整模型,证明中美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可以通过货币升值缓解贸易巨额顺差,引入J曲线效应解释2005年来中美贸易顺差扩大趋势。安辉等引入汇率波动效应,加上广泛讨论的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形成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三大效应”,拓宽以后学者研究的视野。江爱平得出1980-2009年中美贸易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引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将中美贸易顺差的商品进行分类,结合当时北京,予以解释。程文杰等(2015)在江爱平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在中日贸易差额分析上,得出中日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作出解释。李富有综合考虑总供给和需求、汇率波动性和汇制改革构建因素,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且创新地运用GARCH模型度量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的波动性,得出:在长期,中对日进出口存在正向收入效应和负向汇率波动效应,且中国实际收入是推动中日进出口的重要动力等。
国内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相关研究,直到今日,呈现出一些趋势:(1)不断突破假定前提,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如,将收入变化、汇率波动和汇制改革等因素纳入考虑;(2)研究范圍不断扩大,从国家范围到指标范围;(3)结合最先进的统计或数学方法,如向量自回归、GARCH和SAM等方法;(4)指标选择趋向准确,由名义汇率变成实际有效汇率,GDP数据剔除通货膨胀影响,数据使用月度数据。
参考文献:
[1].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85》,载于经济研究,1997年.
[2].李富有,孙敏,《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2000-2011)》,载于现代日本经济,2013年.
[3].陆前进,李治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分解和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修正》,载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
作者简介:郝丽雯(199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2016(金融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马歇尔-勒纳条件
一、理论部分
研究理论的文章,主要涉及到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假定前提、证明过程和修正条件。
傅建设(1997)认为增加非贸易商品的名义价格不变、非贸易商品的边际支出倾向为1这两个条件,将假定条件由局部均衡拓展到一般均衡框架。
证明过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Goldstein 1985年提出的不完全替代理论,一种是根据潘国陵2000年在《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中的简化模型。运用不完全替代理论的C-D形式模型,主要学者有:厉以宁、陈彪如、戴祖祥、江爱平等人。
运用简化模型研究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主要学者有余斌。余斌(2000)在简化模型的基础上,求出1995-1998年中国对美、英、德、港、日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需求弹性,证明马歇尔-勒纳理论正确。王敏(2007)在余斌的基础上,引入PPI指标,得出:中美两国基本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
国内较少学者研究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修正条件。王如清(1996)用举例子的方法对马歇尔-勒纳条件提出修正意见,但王洪光(1997)对文章中的错误进行严厉的指正。的确,后者的研究更科学,更正确,他还介绍了罗宾逊-梅茨勒、高山晟和哈伯格这三个修正条件。陆前进等(2013)认为:美元的有效汇率弹性和人民币在美元有效汇率中的权重都通过美元有效汇率影响了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效果,是对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完善。
二、实证部分
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文献综述,国内学者一般围绕各学者在不同时期计算得出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数值展开,而本文另选角度,主要从分析方法这个方面介绍马歇尔-勒纳条件的运用及实证分析部分。
就分析方法而言,国内众多学者运用马歇尔-勒纳条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定义法、回归法和社会核算矩阵法。其中,定义法和社会核算矩阵法使用较少,而多数学者使用回归法进行实证分析。依据简化模型理论来研究马歇尔-勒纳条件,学者使用定义法;而依据不完全替代理论来研究马歇尔-勒纳条件,学者们多数使用回归法。
使用定义法最典型的研究学者是余斌(2000)。余斌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定义,转化得到计算进出口弹性需求的公式,证明马歇尔-勒纳理论是正确的,经过了实证检验。范金等(2006)以社会核算矩阵为基础,通过对2000年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冲击分析,得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中国不适用的结论。
在回归法中,较少学者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多数学者将向量自回归理论和协整模型结合起来。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的主要有张明(2001)和朱真丽等(2002)。张明在文章中,运用定义法和回归法,根据进出口需求弹性得出的结果不一致,并作出解释,两个理论是否考虑收入变化以及中国进出口贸易独特情况的深层次原因都对结论造成影响。朱真丽等运用双边、多边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进行分析,得出国民收入状况显著影响贸易收支的结论。
运用向量回归分析和协整模型的学者主要有:戴祖祥(1997)、喻春娇等(2008)、安辉等(2009)、江爱平(2010)、李富有(2013)、和陆前进(2013)等。戴祖祥运用协整理论,认为我国1981-1995年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得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成果,一是:我国为达到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实施的人民币贬值是成功和有效的,二是:外汇市场稳定的条件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王相宁等(2005)在戴祖祥的研究基础上,得出无论进口还是出口,价格弹性都大于收入弹性的结论。李科(2008)参照戴祖祥的方法,验证得到:近20年来,中日和中美的进出口弹性之和均大于1,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喻春娇等加入两个额外假定,运用协整模型,证明中美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可以通过货币升值缓解贸易巨额顺差,引入J曲线效应解释2005年来中美贸易顺差扩大趋势。安辉等引入汇率波动效应,加上广泛讨论的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形成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三大效应”,拓宽以后学者研究的视野。江爱平得出1980-2009年中美贸易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引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法,将中美贸易顺差的商品进行分类,结合当时北京,予以解释。程文杰等(2015)在江爱平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在中日贸易差额分析上,得出中日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作出解释。李富有综合考虑总供给和需求、汇率波动性和汇制改革构建因素,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且创新地运用GARCH模型度量人民币对日元实际汇率的波动性,得出:在长期,中对日进出口存在正向收入效应和负向汇率波动效应,且中国实际收入是推动中日进出口的重要动力等。
国内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马歇尔-勒纳条件的相关研究,直到今日,呈现出一些趋势:(1)不断突破假定前提,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考虑更多的现实因素,如,将收入变化、汇率波动和汇制改革等因素纳入考虑;(2)研究范圍不断扩大,从国家范围到指标范围;(3)结合最先进的统计或数学方法,如向量自回归、GARCH和SAM等方法;(4)指标选择趋向准确,由名义汇率变成实际有效汇率,GDP数据剔除通货膨胀影响,数据使用月度数据。
参考文献:
[1].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85》,载于经济研究,1997年.
[2].李富有,孙敏,《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2000-2011)》,载于现代日本经济,2013年.
[3].陆前进,李治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分解和马歇尔-勒纳条件的修正》,载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
作者简介:郝丽雯(199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2016(金融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