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广州的对外贸易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首港,对外贸易极其繁荣,中外学者对此研究较多,成果甚丰,然而笔者觉得在不少方面仍可再作探索,有进一步总结与提高之必要。如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经营方式、经营内容、管理机构、管理体制以及对外贸易的作用与影响等。
其他文献
实学在中国,是明代中期(公元十六世纪)出现的一股进步思想潮流,历经明清之际(公元十七世纪)的高潮阶段,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1861年)才告结束。它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而提出,其后发展为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的批判,具有早期启蒙思想性质。
关于明清之际学术思潮是否具有启蒙意义,在学术界有过几次争论,现在有必要将这一时期的纷争清理一下。一、早期启蒙思想的概括是对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本质把握 在中国思想史上,明清之际是可以和春秋战国之际相比拟的时代,这是两个巨变的时代,它不同于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的权力变动,因为这时旧制度在经历着“天崩地解”式的震荡,社会上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它要求睿智的哲人指示前路。
《通典》问世迄今整整1190年,人们对它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认识很不一致。在当时,“颇详旨趣,而为之序”的李翰就为其“知之者甚稀”而“长太息”。两宋的数百年间,大都“习焉不察”,皆“以类书目之”。陈振孙虽然认为它“非类书”,却又以其“载古今制度沿革”而视之为“典故”。
明修《元史》因“芜杂缺略”和“文笔过陋”,遭到历代学者的批评。但是,造成《元史》质量低劣的真正原因,以及明初统治者修纂《元史》的主要用意,尚无人作过详细的论述。本文拟作粗浅分析,以就教于高明。
清高宗是一位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封建君主,他临御天下六十余年,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颇有作为,而且还具备很高的学术造诣,尤其重视对史学的研治,他的史学思想成为乾隆朝官方史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存《永乐大典》残本中,有不少元代政书《经世大典》的佚文,如卷19416-19423的“站赤”,卷14575“急递铺”,以及卷11958的“市籴粮草”等,早已为研究者所注意,论述颇多。但是,《永乐大典》中还保存了一些《经世大典》的人物传记,似乎还没有受到重视。
晚明重要史家王圻,一生虽然宦途多厄,却始终石乞吞乞著述不辍,其中尤以二百五十四卷的《续文献通考》最为人称道。然而,关于王圻的生平,一般常见文献:《明史》、《明史稿》、《明诗综》等却均语焉不详,生卒之年更是未予道及,至使现今很多出版物。
“治水社会”和中国的历史道路刘修明处在亚洲大陆东方的中国,对许多西方学者永远是个谜。那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那独特的社会政治体制、思想观念和瑰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形态,同近现代西方世界相比,差距是那样巨大,各方面是如此的不同。以致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有西方学...
徽州府祁门县龙凤经理鱼鳞册考栾成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的徽州契约文书中,现存一本首尾均残的鱼鳞册①,纵32.5厘米,横27.5厘米,厚约1.5厘米,皮纸,雕版填写本。每两叶之间均铃骑缝官印。每叶双面,现存计109叶(最后一叶残),217面。...
商周时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时代,数以千万件的传世和出土青铜器,以其优美的造型,高超的技艺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色之一。其铸造工艺在上古文明世界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研究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有一个不应忽略的事实,尽管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的个别遗址已有少量铜片、铜块和小型红铜器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