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a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示范、导向、凝聚、熏陶等多方面的功能。坚持正确的原则,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团中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个主动营造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内容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由来已久。自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开始把校园文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并在理论上给以深层次的探讨,通过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极为广泛的理论视角对校园文化的大的概念进行了多种界定。校园文化的概念有很多种,有广义的理解,有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环境中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現实存在物的全部总和,以及师生员工爱校园物质和精神氛围中广泛意义上的追求与实践。从狭义上说,校园文化则是生长发展在学校环境中的,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与课程文化、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促进师生员工健康发展的亚型文化模式。”[1]广义的角度分析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广,从狭义的角度我们也可把校园文化理解为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结合各种物质和精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社会组织的群体性的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1.第一个层次是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它是在学校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校园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该校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心理氛围和思想观念等与教育主体有关的内在精神因素的综合。它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既是校园主体思维和思想的产物,也是他们生活体验的高度概括。[2]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内容中居于主导地位,主导着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文化具有教育、示范、导向、凝聚、熏陶等多方面的功能,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将渗透到大学的各个层面,对大学的形成、发展、变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受社会、国家政府支配和学校内部运转的需要而在长期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校园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生活习惯等。校园制度文化的实质是反映学校的调控的程度、监控的程度、监控的原则、管理的张力。[3]它是对高校内的各种行为是否符合高校发展目的的评判标准,因此也是高校某种价值观的形式化和固定化。制度文化不是制度本身,更主要的是校园文化主体长期以来对于学校某项制度以及整个制度体系的价值判断和对制度的践行。
  3.第三层次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内物质范围的文化层,它涵盖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方面的物质构件,同时赋予它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4]“应当说,物质本身并不代表文化,而这些物质的文化蕴涵在于,这些物质都是由人创造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对象化的物化,任何人造物上都蕴含着人们的某些思想、情感等精神内容。”[5]当我们进入某一所高校时会感到那所高校的物质文化氛围。校园校貌、校园建筑及其风格、纪念日或纪念性标志、校名、校徽、校旗等均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以,物质文化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物质载体的层面上,还应当包括文化主体对于物质文化载体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性
  
  校园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和它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总体特性。这就是说,一方面,社会总体文化包括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生活方式,它们以各种途径和方式融合、渗透、制约校园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又将社会文化中的对人才的要求、社会观念、政治原则与价值规范体现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通过课堂传授,制度机构的约束,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有别于城市文化的纷繁、乡村文化的单纯和企业文化的功利。具体地说,校园文化的特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1.相对独立性。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发展,因其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思想活跃、文化品位高等特点而有别于一般文化,具有一定独立性。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脱离不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其独立性是相对的。
  2.吸收扩散性。高校校园文化映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传递、渗透着它的精神、思想、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吸收与扩散并行的吐纳过程中,形成双向回流。
  3.积淀延续性。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它逐渐形成并逐步为学校师生员工所接受、认可,成为一所学校历久弥坚的文化传统,在一代代学习、工作、生活于校园中的师生员工身上打下深深的印记。
  4.创新引领性。高校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开辟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它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以创造新文化的方式,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最具表征性的特点,也是高校先进校园文化的生长点。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微妙的领域,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教育功能。[6]具体说,它具有示范、导向、凝聚、熏陶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这种功能不同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功能。它不是通过非强制手段,而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它的教育功能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从而带上特定的校园烙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样一种耳濡目染的过程。学生一踏入校门就会进入一种氛围,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良好的、催人上进的校园文化,会使师生逐渐形成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2.示范功能。示范功能是指校园文化中的优秀人物对其他人的示范作用。校园文化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而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影响。此外,散见于校园中的书画墨迹、雕塑、纪念碑亭、历史名人塑像等人文景观,也都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
  3.导向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国家和广大师生利益的一致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建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环境力量,起着制约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所以,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尤其对青年学生来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还处在不成熟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育人过程中建立起具有导向作用的一种旗帜鲜明的机制。
  4.凝聚功能。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上。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精神风貌。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人身居校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关怀。师生之间,学生尊敬师长,老师爱护学生。这种氛围使人人感到心情舒畅,产生一股催人向上的力量。将来走出校园,师生会以身为这所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会为维护母校的声誉而努力奋斗。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员工团结起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而奋斗。
  5.熏陶功能。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影响人。就拿学校校纪、校规来说,它对学校成员的约束,也不是全靠处罚的,而应该主要依靠学校环境中的主体——集体的自觉意识连同集体组织的力量和舆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诱导和影响,依靠学校环境的客观情景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这两种影响结合起来,就是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四、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原则是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文化大环境的特点,为正确处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而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起到指导、规范、约束和评估的作用。[7]为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轨道顺利发展,为社会注意教育目的服务,并使它科学化、规范化,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人是文化发展中能动的主体,师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校园文化建设在师生的共创共享中取得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师生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
  2.因地因人制宜原则。因地因人制宜原则是指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发掘潜力,充分发挥校园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以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8]因地因人制宜原则要求,在校园建设中要积极发掘校园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任何一个学校都有它自身的有利因素,也蕴藏着各种类型的人才,学校应具有发觉这些有利因素和潜能的慧眼,因地制宜发挥他们的作用。
  3.育人原则。育人原则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各种才能和潜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软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好载体,它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文化艺术行为或公益活动体现出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知识性、娱乐性、哲理性和启发性,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各种文化活动相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寓教于乐之中。
  4.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相结合原则。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要求学生系统干部和全体教师发挥导向作用,对那些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表达和自我教育的活动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多关心、多过问,特别是在精神上、物质上和专业等方面尽其可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必须及时有效地给予正确的引导,要帮助把好政治关,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专业与技术等方面予以全面的指导。
  5.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原则。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校园中的物质环境、制度体系和精神生活,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这三者的认知态度、内心体会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缺少了人的因素,特别是忽视了人心在文化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就起不到校园文化的“人化”和“化人”的效果,不能深入人心、鼓舞人心。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从环境起步,以人为核心,着眼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不断追求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之间的协调、和谐、平衡为目标。
  6.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有一个过程,它产生的前提是继承性,它发展的前提是创造性,没有继承的产生失去了条件,没有创造的发展丧失了根基。需要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在校园建设中,就要坚持继承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它既需要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又需要继承本校的优良历史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校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才能的人,而才能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活动。生生不息的创造性才能维持校园的存在,促进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例如,最近几年校园文化创造性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既有高雅文化,也有通俗文化的多姿多彩景象。继承性与创造性对沟通学生与社会联系,对发展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十分有益的。
  
  五、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上的偏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对校园文化本身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和对高等教育认识的不足。在有的领导看来,只要开展课外活动的积极性高一点,场面气氛活跃一点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搞好了;还有人认为,大学乃是学习知识的圣地,不是玩乐的天堂,学校教学是硬任务,开展校园活动时不务正业,课外活动是调剂生活,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妨碍学校的发展。凡此种种,造成了高校中抓教学和抓校园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这些都是教育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对社会文化乃至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所造成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需要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作指导,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教育者才会积极参与、热情支持并大力倡导这种先进文化。
  2.缺乏总体规划。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尽管进行过多次改革,但始终难以打破国家统一办学、政府直接管理、部门和行业封闭办学的体制,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等问题。这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不仅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使得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被埋没。同时,由于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缺乏组织管理机构和法规约束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化活动、组织机构、文化环境、校园精神等多方面的工作,要使各个方面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就必须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形成全员参与意识,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可能得到和諧、健康、向上和蓬勃的发展。
  3.投入不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校园文化建设资金严重缺乏,高校领导及教师时间、精力投入有限等问题。高校扩招以后,学校的餐饮、住宿等后勤设施严重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更是跟不上。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生活动基本能积极开展,但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组织引导工作做得明显不够。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要迅速发展,没有足够的投入是不行的,这种投入不仅包括物质、技术、资金,也包含师生员工及领导的时间和精力。只有想办法把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这一问题解决好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正常进行,校园文化才能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纪元.校园文化建设[M].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3][4]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7]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瓜纳华托位于墨西哥城西北方约 370 公里处,是瓜纳华托州的州府.虽是州府,但瓜纳华托却只是一座小城,人口不超过10万.整座城市依山而建,并随着山峦起伏.城外有一块状似青蛙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以有研究和文献,结合笔者自己的理解与现实感受,对农村贿选原因的产生进行了做了一些粗略的分析,旨在为有志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贿选 寻租 基层选举    一:农村基层选举对我国民主发展进程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以村民自治为目标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基层选举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无疑是
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数据和信息成为当前市场发展的新兴力量,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许多公司大力提高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仅如此,许多新兴的信
最近乐视网(SZ300104)的动作频频,有人看好有人唱衰,喷子依旧很多,甚至有些帖子里因为有一条回复“乐视一文不值”而获得点赞最多,并且被置顶。笔者原来对乐视是没啥感觉,但奇怪的是,现在每每听到这些声音,反而越来越看好它的未来了。   近日看到严九元的一篇文章——《大数据告诉你,谁是下一个BAT》,文中提到,随着互联网新阶段的来临,新巨头的崛起是大概率事件。新秩序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新崛起中
摘 要: 高中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学习阶段,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成绩,而高中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性和枯燥乏味的特点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特殊作用。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中数学课堂在教学提问上存在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希望
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大数据在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金融中应用大数据,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
期刊
在当今社会,人才是企业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向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电建企业,人才更是其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管理必须以人
1.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程的氛围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导向学习作用,尽量不要直接陈述结论。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另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
<正>2018年1月27日,在享誉世界的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艾丽斯·塔利音乐厅,"2018中国当代音乐——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新作品世界首演音乐会"成功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