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顺利地进行阅读的一种能力,是完成复杂阅读任务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提高学生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指的是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或者说是对阅读材料中的字、词、句的辨识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的起码要求,不具备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就谈不上阅读能力。因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必须识字,要能对字形认得清,对字音读得准。
2.提高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的能力,衡量阅读能力的强弱,最主要的是看理解能力如何。可以说,假如理解能力很低,就谈不上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读文章时,首先能理解文中的词语,词语是表达意思情感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要能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本义,随着年级的升高,还要理解某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喻义、引申义及感情色彩。要能抓住那些与文章中心有密切关系的重点词语,可以让学生借助字、诃典,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经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和作用。
其次,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子,每自然段着重指导学生理解对于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然后,归纳每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①要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给课文分段;②归纳每段讲的什么;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④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⑤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3.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普遍的阅读方法
3.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则不知其味……”说明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想什么,怎样想。教师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自己发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而且会有一定的创造性。
3.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的理解。例如,学习《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写雪下得很大。文中的“大片大片”从雪花的形状上写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儿就白了”从时间上写雪下得大,“簌簌”从声音上写雪下得大。对这些词句,一般能够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所理解。会读的学生还能把写时间短的句子(地上一会儿就白了)跟下一自然段写时间长的句子(大雪整整下了一夜)联系起来思考,想象出这场子雪下得不是一般的大,而是特别的大。
3.3 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通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3.4圈画批注的方法,学生读书需要学会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心到”是核心,“手到”与“心到,有密切的联系,”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传统的读书经验说明边读边想与圈画批注可以相互促进。教给学生圈画批注的方法,一般可以在高年级中进行,开始可以只要求圈画,逐渐提高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教师要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还需要教多币发挥主导作用,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①让学生默读,在课文上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②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③再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④以课文为依据,让同学们也试着画出;⑤进行评论,这样同学们对爬山虎的脚认识深刻,并且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阅读既能在主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多次训练,进行不懈的努力。
收稿日期:2008-08-23
1.提高学生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
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指的是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能力,或者说是对阅读材料中的字、词、句的辨识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的起码要求,不具备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就谈不上阅读能力。因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必须识字,要能对字形认得清,对字音读得准。
2.提高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阅读信息进行消化、加工的能力,衡量阅读能力的强弱,最主要的是看理解能力如何。可以说,假如理解能力很低,就谈不上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读文章时,首先能理解文中的词语,词语是表达意思情感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要能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本义,随着年级的升高,还要理解某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喻义、引申义及感情色彩。要能抓住那些与文章中心有密切关系的重点词语,可以让学生借助字、诃典,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经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和作用。
其次,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句子,每自然段着重指导学生理解对于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然后,归纳每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①要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给课文分段;②归纳每段讲的什么;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④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⑤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3.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普遍的阅读方法
3.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则不知其味……”说明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想什么,怎样想。教师还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自己发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而且会有一定的创造性。
3.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的理解。例如,学习《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写雪下得很大。文中的“大片大片”从雪花的形状上写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儿就白了”从时间上写雪下得大,“簌簌”从声音上写雪下得大。对这些词句,一般能够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所理解。会读的学生还能把写时间短的句子(地上一会儿就白了)跟下一自然段写时间长的句子(大雪整整下了一夜)联系起来思考,想象出这场子雪下得不是一般的大,而是特别的大。
3.3 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通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
3.4圈画批注的方法,学生读书需要学会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心到”是核心,“手到”与“心到,有密切的联系,”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传统的读书经验说明边读边想与圈画批注可以相互促进。教给学生圈画批注的方法,一般可以在高年级中进行,开始可以只要求圈画,逐渐提高要求,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教师要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还需要教多币发挥主导作用,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①让学生默读,在课文上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②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③再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④以课文为依据,让同学们也试着画出;⑤进行评论,这样同学们对爬山虎的脚认识深刻,并且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阅读既能在主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多次训练,进行不懈的努力。
收稿日期:200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