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e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音乐教学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它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它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教材的内容等有密切关系。要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教师主观方面应多努力、多尝试,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以实现有效教学。
  一、贴近生活,灵活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体现音乐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笔者认为,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要从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要将集中教学转为适时渗透,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音乐知识,适当安排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边玩边学,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掌握知识、多角度理解知识,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所以,笔者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乐曲的流动,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手动、脚动、脑动、全身动,让学生在动中感受到音乐、在动中找到情趣、在动中发展想象、在动中愉悦身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3.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开启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人们的身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能让学生放松、主动、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该理念要求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声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通过听、唱来让学生感受歌曲激昂振奋、具有感召力的进行曲特点,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再通过国歌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到号召人民站起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情感的教育。教学应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用最优美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从歌曲的艺术本体出发,挖掘歌曲的内涵,有步骤地解决重点难点,最后达到对歌曲形象有较为完整的展现。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就像厨师要烹制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会用到蒸、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还会加上不同的调料一样,要想让一堂课既有知识性又兼具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很关键。
  要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和范唱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讨论和创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总之,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和探讨,只有教师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模式是在一定的体育理论的思想指导下,对体育过程、组织形式的简要表述。在以培养“明天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就必须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农村体育模式。以终身体育思想为理论依据,从农村学校体育实际出发,以发展性、整格性、多样性、主体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为基本原则,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体系。  关键词:思想方法 实质 价值取向 改革特点 走向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中小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突出义务教育阶段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在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而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主动学习 因材施教 任务驱动 教学方式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近二十年来的教学,使我深深地感觉到计算机和信息
期刊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它作为新世纪人们的“三大技能”之一,正在彰显出方显未艾的生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也必须把信息技术教育当作一门奠基课程来抓。然而信息技术课程既有广泛的基础性,也有深奥的理论性,中小学生既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又有讳莫如深的畏难情绪。如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信息技术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已成为高中会考当中的主要科目。因此,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已经成为现今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解决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问题 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
期刊
目前,对素质概念和素质教育的理解及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要求的探讨具有实际意义。为此,我查阅了近五年内十多种杂志上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如何落实素质教育,从内容、形式、要求和实施方面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一、素质的发展形式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根据调查、研究,归纳出了在教育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四种方式,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1.教养方式  通过制定各种
期刊
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应努力地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更多、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下面就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成效。  一、改变体育课教学的思想偏见  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高度重视,体育教师被视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学校闲人,得不到领导和家长的重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
期刊
摘 要:兰炼二小以“爱乐”为核心,秉行“爱润心灵,乐纳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位教师亲历教育的快乐,让每位孩子感受成长的快乐”的教育理想,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新课改 师资建设 快乐成长 足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对于学校,有如太阳对于宇宙,是推动整个学校机器运转的力量和源泉。兰炼二小以“爱乐”为核心,秉行“爱润心灵,乐纳人生”的办学
期刊
摘 要:任何时候的班级管理,都需要发挥民主的力量。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海量,传播迅速便捷,学生的思想受到多种冲击,作为班主任,应该怎样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呢?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体现班主任管理民主化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 民主化 网络环境  魏书生说:“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之间的桥,民主程度越高,这座连接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为了实现班级发展的目
期刊
摘 要: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容主体思维意蕴的艺术形象。秋作为写作人惯用的一种典型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对抒发写作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出内蕴深厚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秋意象 古典诗词 审美  所谓意象,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骚客以秋
期刊
所谓美术鉴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定义的:“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术批评,是以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或价值判断。美术批评是美术欣赏的深化,它在感受的基础上,以理论分析揭示美术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