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0%~90%,其它多为头痛、头晕和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等颅神经被压迫受损症状。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占人口的1%~2%,其中一半左右会破裂出血,而破裂出血的早期病死率约为30%~40%。rn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要有载瘤动脉的闭塞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两类。对于梭形动脉瘤和巨大型、部分大型宽颈动脉瘤,如果侧支代偿良好或通过颅内外动脉搭桥建立良好的旁路代偿血流,可以闭塞载瘤动脉。一般半年后动脉瘤可逐渐皱缩吸收,其压迫症状减轻或消失。1971年Serbinenk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1975年Debrun又进行了改进,由此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逐步兴起。由于用球囊进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操作比较困难、相对危险和容易复发,目前球囊主要用于载瘤动脉的闭塞。1991年Guglielmi报道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GDC的临床应用,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产生了新的飞跃。综合国外多家大宗病例的报告,80%~90%的动脉瘤可一次栓塞治愈,10%~15%的动脉瘤需要再次栓塞,栓塞后的动脉瘤再次出血率在0.5%以下,栓塞的死亡率和永久残废率均在2%左右。栓塞结果不仅完全可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媲美,而且还具有创伤微小和术后恢复很快的优势。rn 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 technique):指在动脉瘤内放置第1,2个弹簧圈时,使其沿动脉瘤边缘盘旋形成一包含整个动脉瘤腔的篮筐,后续弹簧圈紧密地填塞于筐内,达到完全栓塞。(2)重塑技术(remodelling technique):对宽颈动脉瘤,可将一球囊导管放置于载瘤动脉内,球囊面对动脉瘤瘤颈,放置弹簧圈的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内,先用对比剂将瘤颈处的球囊充盈以挡住瘤颈,然后经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放置弹簧圈,如此反复栓塞动脉瘤。(3)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double micro-catheter technique or hand in hand technique):也常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用2根微导管,经1根向动脉瘤内推送1个弹簧圈,先不解脱;经另1根推送另1个弹簧圈,2个弹簧圈相互缠绕使支撑更加稳定,此时解脱第1个弹簧圈;再放入第3个弹簧圈,然后解脱第2个弹簧圈,如此反复进行栓塞。(4)蚕食技术(piecemeal technique):对于不规则形的宽颈和长形动脉瘤,第1个弹簧圈应选其直径相当于动脉瘤的横径,当瘤顶填塞紧密后,利用弹簧圈的最后几个袢突向瘤颈再形成筐网,随后再紧密填塞,如此直到瘤颈。临床实践表明,篮筐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的栓塞,尤其在形态较规则的(如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瘤常能奏效。重塑技术和双微导管(连环)技术虽然巧妙,但两者均须载瘤动脉较粗和无严重血管痉挛。前者对于克服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放置时容易脱出或不稳定,以及由于瘤颈处缺乏对弹簧圈的反作用力,使弹簧圈不易填塞紧密很有帮助;后者则无须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血流,并从容应付后续弹簧圈将前面弹簧圈顶出的可能,栓塞时弹簧圈比较稳定。蚕食技术是将动脉瘤“分块”栓塞,一个难点是选择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弹簧圈,以达到既把动脉瘤先栓的部分填紧,又能留出足够的长度在后栓的部分形成新的篮筐。以上几种技术可以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