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心理学家都相信“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性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我们中国的孩子不知从何时起变得异常的“乖巧”,他们总是那么谨小慎微,生怕自己说错了哪句话,从而“触犯”了大人们的尊严。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的个性在揣测中逐渐消磨、思维在谨慎中逐渐僵化、灵性在拘束中逐渐消失。一位老师在教学“高矮”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在黑板的最高处,悬挂了一个小玩具。然后邀请班上一位个头很矮的小男孩同老师比赛,谁先摘到玩具谁就获胜。比赛开始,尽管小男孩使劲往上跳,却怎么也摘不到那个玩具,而老师轻轻一伸手,就将玩具摘到手中。不言而喻,获胜的自然是老师。于是,老师问那个孩子:“你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小男孩小声说:“不公平。”为了让大家都能听清楚,这位教师要求小男孩大声地重复一遍。可是——他改口了!违心地说:“公平。”全班同学用迟疑的目光看着老师,也许在等待老师的裁决。
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展现出来,其前提是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关心学生。教师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与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其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问题情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个有关年龄的思考题是这样的:妈妈的年龄是小军的4倍,爸爸的年龄是小军的4.2倍,小军的爸爸比妈妈大2岁。问小军有多大?有一个学生大胆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他猜想只有用5、10、15……与4.2相乘才会得到一个整数年龄,就假设小军的年龄是5岁,那么爸爸是21岁,妈妈是20岁,爸爸只比妈妈大1岁,不符合题目要求,这种猜想不成立。再假设小军10岁,那么爸爸42岁,妈妈40岁,爸爸比妈妈大2岁,符合题目条件要求,最后确定小军应是10岁。这种做法虽然没有列方程4.2x-4x=2这么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不但能配合数学教学,而且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下几种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比较便于开展。
1.数学游戏。每个小学生都喜爱玩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常见的数学游戏有数学谜语、数学竞赛等。
2.解决数学开放题。数学开放题由于条件、结论和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在解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因而开放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可设置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先剪三张正方形的纸,再用其拼出不同的图形。学生经过思考、动手操作,可能会有如下几种不同的图形(如图),体现了不同的创造能力。
3.“表演”数学。教学“找规律”时,在应用规律中,可设计一个让学生看图表演规律的练习。如 可以用拍手表示正方形,用跺脚表示长方形,表演出来就是拍手跺脚、拍手跺脚……表演之前,教师应先做示范,待学生弄明白后,自由进行创造表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情或其他方式进行表演。学生的表演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表演中培养了创造能力。
4.成绩展览。利用教室的墙壁、黑板给学生表现创造才华的机会,给学生的创造作品提供展示的空间。如工整清秀的数学作业,学生自己拼组的各种图形、自己创造的各种规律性知识,优秀的统计图表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和创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
禄丰县路溪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我们中国的孩子不知从何时起变得异常的“乖巧”,他们总是那么谨小慎微,生怕自己说错了哪句话,从而“触犯”了大人们的尊严。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的个性在揣测中逐渐消磨、思维在谨慎中逐渐僵化、灵性在拘束中逐渐消失。一位老师在教学“高矮”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在黑板的最高处,悬挂了一个小玩具。然后邀请班上一位个头很矮的小男孩同老师比赛,谁先摘到玩具谁就获胜。比赛开始,尽管小男孩使劲往上跳,却怎么也摘不到那个玩具,而老师轻轻一伸手,就将玩具摘到手中。不言而喻,获胜的自然是老师。于是,老师问那个孩子:“你觉得这场比赛公平吗?”小男孩小声说:“不公平。”为了让大家都能听清楚,这位教师要求小男孩大声地重复一遍。可是——他改口了!违心地说:“公平。”全班同学用迟疑的目光看着老师,也许在等待老师的裁决。
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展现出来,其前提是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关心学生。教师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与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其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问题情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教师应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个有关年龄的思考题是这样的:妈妈的年龄是小军的4倍,爸爸的年龄是小军的4.2倍,小军的爸爸比妈妈大2岁。问小军有多大?有一个学生大胆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他猜想只有用5、10、15……与4.2相乘才会得到一个整数年龄,就假设小军的年龄是5岁,那么爸爸是21岁,妈妈是20岁,爸爸只比妈妈大1岁,不符合题目要求,这种猜想不成立。再假设小军10岁,那么爸爸42岁,妈妈40岁,爸爸比妈妈大2岁,符合题目条件要求,最后确定小军应是10岁。这种做法虽然没有列方程4.2x-4x=2这么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数学活动不但能配合数学教学,而且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以下几种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比较便于开展。
1.数学游戏。每个小学生都喜爱玩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常见的数学游戏有数学谜语、数学竞赛等。
2.解决数学开放题。数学开放题由于条件、结论和解题策略的开放性,在解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因而开放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可设置这样一道开放题:请你先剪三张正方形的纸,再用其拼出不同的图形。学生经过思考、动手操作,可能会有如下几种不同的图形(如图),体现了不同的创造能力。
3.“表演”数学。教学“找规律”时,在应用规律中,可设计一个让学生看图表演规律的练习。如 可以用拍手表示正方形,用跺脚表示长方形,表演出来就是拍手跺脚、拍手跺脚……表演之前,教师应先做示范,待学生弄明白后,自由进行创造表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情或其他方式进行表演。学生的表演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表演中培养了创造能力。
4.成绩展览。利用教室的墙壁、黑板给学生表现创造才华的机会,给学生的创造作品提供展示的空间。如工整清秀的数学作业,学生自己拼组的各种图形、自己创造的各种规律性知识,优秀的统计图表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能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和创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
禄丰县路溪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