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我国眼底病临床研究的新思路––基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中心临床研究历程的思考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o3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受试者,避免单一研究机构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所得到的结论可信度大并且有更广泛的意义,对于临床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是评价临床研究最科学、最可靠、最具可信度的方法。但我国眼底病临床研究中,由医务工作者发起,以临床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线索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不多,大量是未设立对照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和一些科研设计、样本代表性以及偏倚控制方面存在缺陷的"前瞻性研究"。这些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较低,临床参考价值不大,学术意义非常有限。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已经在开放的眼底病临床研究平台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机制推广方面开始了卓有成效地积极探索,加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促进眼底病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接下来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增强意识,提升水平,踊跃参与。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HSP)47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生膜中的表达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HSP47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PVR患者增生膜病理标本,苏木精-伊红、Masson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特征及HSP47的表达。加入浓度分别为0、1、5、10 ng/ml的TGF-β2刺激培养人RPE(ARPE-19)细胞,并根据
目的观察急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的蓝光自身荧光(BLAF)和近红外波长自身荧光(IRAF)的影像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CSC的77例患者8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急性CSC 47只眼,慢性CSC 34只眼。采用海德堡视网膜血管造影仪HRA2行眼底自身荧光检查,BLAF、IRAF发射光波长分别为488、787 nm,采集BLAF及IRAF像。观察急性、慢性CSC的BLAF及I
目的对比分析硅油与重硅油眼内填充对兔眼视功能、视网膜超微结构及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健康标准家兔28只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为12、12、4只。所有兔常规行玻璃体切割手术,A组填充硅油,B组填充重硅油,C组填充平衡盐溶液。手术后4、8、12、24周,采用视网膜电图(ERG)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测量其b波振幅和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取各组兔眼视网膜全层组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
目的观察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和Kearns-Sayre综合征(KSS)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经肌肉病理活检确诊的CPEO患者2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9.09±13.40)岁;平均起病年龄(16.4±10.7岁)。平均病程(11.30±7.30)年。22例患者中,CPEO患者18例(CPEO组);KSS患者4例(KSS组
目的观察硅油眼内填充后的物理性质改变。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99例患者99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采用23G玻璃体切割系统行硅油取出手术,收集取出的硅油垂直静置于常温环境3 d,分层后取上层硅油。根据硅油在眼内填充的时间,将取出硅油分为1、2、3、6个月组(A、B、C、D组),1~2年组(E组),2年以上组(F组),分别为12、15、25、22、13、12只眼。以未曾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