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设问 引导学生乐学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H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如何从旧的教学法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主动乐学是当前每位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各阶段的考试,练习压得学生闯不过气来,在这种形势下,要让学生乐于学习是何等之难。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觉得在课堂设问下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从插图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会鼓舞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负担,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新教材每一节的开头大部分都有引人入胜的插图,这些插图与课文结合紧密。有的具有浓厚的趣味,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插图提出问题,起到以图引文的作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具有显著的效果,例如在:机械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看图2—1,提出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呢?带着这个设问,进入新课,相信每位学生都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在讲“滑轮”一节时,先引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13—8,此图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学生看后都会想笑,此时提出“瘦子”想什么办法能帮助“胖子”把货物运到楼上呢?此图有什么科学道理,这样使一开始上课学生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由学习被动转化为主动,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课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在知识的衔接处设问,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续和拓展,瞄准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问,学生可以在解答问题中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例如,讲沸点时,按课本第一册第55页图4—13的实验装置安装后,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酒精灯对水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继续上升,当快上升到沸点时,就可以向学生发问:如果让酒精灯继续对水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继续上升?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在沸腾过程中水温不变。这会使学生惊奇不已,这样设问,加深了对沸点的理解。再例如:在讲“凸透镜使光线会聚”时,可让学生边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图6—11,边回答下面的问题:(1)入射光线有什么特点?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2)凸透镜对平行光线有什么作用?(3)一个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它是怎样分布的?在这种经常性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将会不断地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性地借助知识的衔接处设问,进行理解物理知识的训练,就能不断地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三、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问,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的顺利突破,是衡量课堂教学优劣的标尺,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疑难点,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1、边演示边设问。这是新概念形成、物理规律的学习常常采用的一种教法,在讲授“密度”概念时,可将体积相同的铝和铁两个圆柱体出示后进行设问:这两个的质量是否相等?当用天平测量后,学生就有了质量不相同的感性认识,这时设问:为了区分不同的物质材料,应该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鉴别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就会对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产生深刻的印象。
  2、在无疑处巧设疑问。惯性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只能记住它的条文,但对具体的惯性现象的解释,要么是无从下手,要么是照着书依样画葫芦罢了。本人针对课本第一册134页三个图的解答性文字,进行了另外一种教学处理,改阅读内容为分析内容:(1)哪个是我们要说明的对象?(2)对象变化前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3)发生了什么变化?(4)是由于什么原因才使对象的状态不发生改变?(5)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只要按这个思路对三个图进行分析,把每一个问题要回答的内容连在一起,就是一篇条理性很强的“短文”,再对具体惯性现象的解释,就再不会感到困难了。
  3、在课堂演练时进行设问。力臂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如果单从字面上去分析,学生是很不容易掌握的。教学时,在让学生明确支点、力的作用线、支点到力的作用线距离的基础上,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采取问练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在实验的要害处设问,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教学仍然是当前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其中克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时要使学生在实验中不偏离实验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弄清每一实验步骤安排的原因。因此,在实验的要害处巧设疑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向学生提出: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时,小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为什么要使弹簧测力计匀速地拉动小木块呢?这样设问,可以让学生明白小木块在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和拉力的作用,匀速拉动小木块,目的是为了找到摩擦力的大小。当学生知道了滑动摩擦力有关的两个因素后,为了加深印象,再把实验条件改变一下: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均保持不变,只是改变一下接触面的大小,事先设问:接触面变小时,摩擦力是否变小?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猜想去观察实验结果,最终会使学生更清楚地明白,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有关而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五、在问题的变通处设问,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在问题的变通处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学完了用刻度尺测长度后,可以这样设问,一位同学从家里到学校走的路程,能不能在路上用你的刻度尺一点又一点的测量呢?这一风趣幽默性的发问,能鼓动学生展开思维的双翼,想出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当学生学完了“简单的运动”后,可这样设问:人类不仅要开发地球资源,而且还要开发宇宙资源。例如,我们要研究月球,要知道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能不能用“步行测量法”把它测出来呢?如果不能,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呢?这样有计划地设问,可以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进军,使学生懂得应用知识的灵活性。
  
  六、在“想想议议”中设问,激励学生乐于学习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设置的“想想议议”很多不是就事论事,孤立地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是着眼能力的提高,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想想议议”提出的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为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根据“想想议议”提出的问题,采取多种设问方式,启迪学生思维,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而且同时又能达到训练思维方法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动能和势能”时,对教材中的“想想议议”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想”和“议”,加深了重力势能概念的理解,也同时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学习了两种透镜后,对86页上的“想想议议”展开讨论,就会加深棱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的理解,加以应用就能解释凸透镜对平行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平行光线的发散作用。教学中利用这些“想想议议”启发学生思考,及时设问,组织讨论,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训练了思维方法,发展了学生智力,也提高了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
  在一些习题教学中,变通性设问可以更加灵活,那么,教师对设问点的设计更是马虎不得。
  实际上,设问点的设计不止以上几种,不过,无论哪一种设问,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都应讲究实效。那么,设问时就应遵循科学性、启发性、激励性、趣味性的原则,使“问”用在点子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高效优质地达到目标。
其他文献
创造教育赋予整个教育过程以人类创造活动的特征,以培养创造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创造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的学习兴趣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造性学习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求知欲望的培养。  目前试行的物理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较,具有面广量多,与实际结合增多的特点,而规定的课时量并没有增多,同时教材的叙述又与以前的教材有所不同,更切合自然,接近
期刊
一、选择题(每小题中有一个或几个选项正确)  1 下列有关原子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天然放射现象使人类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的结构。
期刊
探究性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  科学探究具有显著的特点: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个性发展、注重归纳、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在新教材培训会上,当大家听到“科学探究”这个名词时,都有点茫然。“收集资料,举办小型报告会,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
期刊
历史作业作为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符合新时代的学生学习特点和素养发展要求,历史作业不应该再局限于习题,也不应一昧追求标准的答案,而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合作探究。“新型的历史作业,即以学生主体为核心,以作业形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1]历史作业创新应该让学生在个性体验与合作探究中掌握了历史知识与学习方法,培养
期刊
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物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灵活思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  以下是我在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创设情境、实验设疑、激发探究热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科学品质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去呢?两年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概括出“问题化”教学模式,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师、课本”三种中心现状,改变以往课堂教学过程中“一
期刊
1、图5—1为示波器面板  (1)在开启示波器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期刊
1.用精度为0.1mm的游标卡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2.37cm,则此时游标尺上的第______条刻度线与主尺的______cm刻度线相齐。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中学生由于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所限,在认知事物时极易感情用事。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驾驭学生的情感,必将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可以说,情感调节着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学习态度。积极丰富的情感,凭借其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引导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和它所传递的信息。    一、
期刊
教学背景    在学过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之后,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问题:某同学调节天平观察指针时,眼睛在偏右的位置看到指针对准了分度盘中央就开始称量,那么测量值与被测量物的真实值相比,则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学生思考后,都做出自己判断。判断结果是:认为“偏大”的和认为“偏小”的人数相当,且双方各执己见,据理力争。在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位同学建议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