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多元化社会师德建设方法研究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kai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社会,呈现出导致道德价值神圣性的丧失、师德价值的失落及与传统道德离散的现实困境。由此,科学地进行师德建设方法研究是当务之急。经过实践观察和文本分析的研究可知,教师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建设是价值多元化社会师德建设的新路径,价值认同和价值控制是师德建设的新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是现实思路。价值多元化社会师德建设方法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师德建设 价值认同 价值控制
  党的“十七大”的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师德虽是一个历史性、发展性的概念却也处于嬗变之中。当今中国社会师德经过无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结构完整、意蕴丰富、适合当时社会发展和教育需要的内容和标准。“只是由于教师职业环境以及它所依存的社会环境、社会风尚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方面客观上需要树立反映新时代的师德新风尚,另一方面,以防好的传统师德面临沦丧的危险”。
  1. 教师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新路径
  教师德性与德行统一于师德的内涵之中,前者属于内部属性,后者属于外部属性。德性是道德主体的品质,属于内部属性。德性的养成需要道德自觉、价值自觉。我国是一个重“德”的国家,“德”字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东汉之时刘熙就对“德”作了专门的解释。刘熙认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其意为“得到”,就是把事情处理恰当了,就能从中有所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德”解释为“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就是说只要把事情处理恰当了,就可以从他人那里得其益,同时也能在处理事件时从自己的体会中有所收获。因此,“德”是通过内在的自省获得的一种心理品质,也可以通过外在的学习获得。按照涂尔干的道德研究理论,道德主体需具备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和自律精神。在涂尔干看来,道德的首要要素就是纪律精神。规范的功能就是确定行为,消除个人的随意性,使行为具有一致性。涂尔干把行为的这种一致性与习惯性称为“常规性”,并认为“常规性”是规范的一个内在特征。而牺牲精神是涂尔干认定的道德的次要要素。他根据人类行为的不同目的把人类行为分为两类:个人的行为和非个人的行为。前者是指追求个人自身利益的行为,后者是指与个人自身利益无关的行为。涂尔干指出,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行为从来就不具有道德值价,道德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目的。当然,非个人目的既不是除自我以外某个他人的目的,也不是除自我以外某些他人的目的,而是超越于个人的集体的目的。在涂尔干的眼里,这个集体就是社会。他认为除了社会,就不再有任何超越于个人的东西了。他说:“合乎道德的行动,就是根据集体利益而行动……道德领域的起点就是社会领域的起点。”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集体或社会利益而行动,就是一种牺牲精神。涂尔干则把牺牲精神认定为道德的次要要素。而自律精神是涂尔干在考察前两个要素时看做是一个由各种规范组成的体系的例外。从根本上说规范是他律的,与道德意识的实际倾向(自律)相反。而道德自律建立在对规范的理性认识基础上,是道德主体理智地服从、遵守道德规范。
  而德行是道德主体的作为,与德性不同,它属于外部属性,德行的养成需要伦理规范。伦理规范的目的即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诉求与现实价值的合道德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伦理规范是通过伦理制度进行控制的。所谓“伦理制度”,是指在现实中,任何制度作为一种需要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都蕴涵着制度设计者对制度约束对象行为的一定的要求,体现着一定的道德理性,就使制度本身不可避免地具有“伦理”的特性,这就是“伦理制度”。邓小平同志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日常的道德生活与道德评价中,由于超道德的行为所具有的道德价值,我们很容易将超道德的行为和道德义务相混淆。混淆二者的区别,将超道德的行为当做道德的义务,不仅会使人们忽视对自己生命、利益和家庭所具有的初始义务,而且也会使日常道德要求的力度超过了人们所能承受的程度,从而导致日常道德教育的无效。混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会贬低英雄行为的价值与崇高。因此从理论上区别道德义。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而不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超道德的要求。虽然超道德的行为必须是自愿的行为。而教师的道德德行是既具备强制原则也具备自愿原则。但并不代表教师德行一定要是超道德。只是其道德义务并不超越其他道德主体的德行。
  所以,即使是优良的德性,也未必能在任何道德践行中都表现出优良的道德行为。相反,一个德性很低下的人,也未必不能表现出一次高尚或可贵的德行,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性与德行应该一致又可能不一致的复杂对应关系。为此,有理由这样认为,德行可以是情境性的,德性则可以是倾向性的。前者更多地受外部特殊情境因素及内容不稳定因素驱使而发生,因而具有不稳定性;后者则不同,它是内部由先期学习、外界影响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结构所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可塑性。然而,教师承载“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其身份决定了教师的德性和德行必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因而师德建设的新路径是进行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建设。
  2. 价值多元化社会师德建设方法
  2. 1方法一:价值认同
  价值多元化社会是指各种价值文化类型之间相互平等包容、社会结构和评价体系开放多样而非单一的社会。身处多元化社会中的现代人无法逃避时代多元维度的冲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等,这给师德发展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让教师深感道德的危机,让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冲击。目前在教师群体中弥漫着一种焦虑的情绪状态,一些教师难以再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最典型的表现是目前广泛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具有繁琐、细腻的特点,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情,讲不完的课程,教不完的学生。许多教师,尤其是教龄较长的教师很容易产生厌教怠岗的情绪,他们长时间地置身于有始无终的教育工作当中,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任务和压力,以致不堪重负,失去对工作甚至对生活的激情,处在莫名的苦恼和困顿之中。教师常常抱怨的那种似乎没有来由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凸显出教师正陷入了没有价值认同的危机之中。首先是没有个体的价值认同;其次是没有社会的价值认同。   从心理学和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认同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阶段性是价值认同过程的最主要的特征。认知认同是价值认同的第一个阶段。在价值哲学的层面上,价值认知是与价值评价相区别的,它是指通过认知来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认知认同是指人们在接受某种价值观之前,首先应对其有一些一般性的认识和了解。情感认同是价值认同的第二个阶段。情感认同是指人们在对某种价值观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后在情感上对其产生了肯定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认同是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来源于对某种价值观的了解;同时,情感认同一经形成,便又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成为调控人的认知活动的重要因素。价值认同的第三个阶段是行为认同。从价值认同的角度来说,行为认同是指个体在接受和认同了一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对自己已有的价值观再进行解构和重构,进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并能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行为认同是价值认同的深层体现和最高阶段。
  价值认同不仅要存在于理论阐述中,更要推行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的源泉,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以此达到其价值认同的最高阶段——行为认同。教师通过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认同,为“内以养德、外以践行”有良好的客观条件,所以,价值认同是师德建设的新方法之一。
  2. 2方法二:价值控制
  价值控制是自我控制的外部延伸,是外部环境对生态个体进行控制的微观影响。价值控制是一种基于内源机制的反映。与“内控机制”有所不同,所谓“内源机制”,是指社会历史活动作为内在的人的目的和意图,体现着人的知、情、意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的源泉动力,在直接意义上,是通过人对社会的理解来实现的。价值控制基于研究主体的两大需求,一是事实功利需求。事实功利需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对每一项社会认识和实践都包含一定的有用性、实用性、并谋求某种利益,达到某种功效的需求;二是价值审美需求。价值审美需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在社会认识和实践时,追求合理、崇高、民主、公正、和谐的内在价值,使得主体产生美好、愉快的情感和态度的需求。因为,“追求和创造美好的未来图景、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理想世界,是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人对自我本质的追求和创造。”价值控制通过事实分析、目标设计、过程管理和价值评价等四个阶段对评价对象采用评估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现阶段教师的德性修养存在着正当与崇高的层次性区分,因此,教师道德体系理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结构,鼓励先进、认肯正当、带动后进,是同一体系中并存的师德现状 “合道德性”与“合规律性”及“合目的性”是师德价值评估的内在要求。为此,在师德教育与管理中应坚持三个层次:道德理想,即运用道德倡议的形式激励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引导其高尚的职业行为,对教师道德起导向和激励作用;道德原则,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教师正确的职业行为,对教师道德起方针原则和指导作用;道德规则,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约束教师不良的职业行为,对教师道德起规范和约束作用。在师德建设中,应该在要求教师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到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教师师德通过这三个层面的价值控制进行建设是道德建设的新方法之二。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是现实思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体现师德建设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开辟了新的境界。正确地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高度抓住根本,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把握使命,就会更加自觉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师德建设具有定性意义和引领作用。抓住根本,把握使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师德建设,也是进行师德价值自觉和价值控制的关键。
  师德价值观是教师在执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只有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和共同信守,才会最终被整合为师德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教师对师德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了价值标准。通过组织教师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抵制什么”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家自觉做新型师德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组织教师学习讨论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感受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自觉从社会责任、治学态度、创新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进行师德思考,坚持为师从教的正确方向。由此从实践效果看,即是教师为人师表,使自己的情操、风格、精神境界更加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是现实思路。
  4. 结语
  总之,师德建设方法研究是当务之急。本文研究得出:教师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建设是师德建设的新路径,价值认同和价值控制是师德建设的新方法,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是现实思路。而师德建设研究为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龚乐进. 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 道德教育[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6-107,118.
  [3]王玉木梁. 价值哲学新探[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欧阳康主编. 社会认识方法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综合现有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试验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型钢高强混凝土柱位移延性系数的因素,并基于BP神经网络研究了轴压力系数、体积配箍率、剪跨比和配钢率等参数对型钢高强混
混交林具有物种多样性,林分稳定性,高产优质性等特点,本文对混交林成因,培育混交林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并对混交林特点,混交林经济生态效益进行了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论证了培
小学生肥胖是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以我校学生为切入点,以运动为载体,分析我校学生肥
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就算做了千百道应用题,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
9月14日,深圳国际珠宝展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是属于珠宝圈的嘉年华,早上会馆内人头攒动,气氛好不热闹。凯恩特作为本次参展商之一,展位以"匠心·品质"为主题,精心筹
【摘 要】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生精神成长的条件,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它主要通過教师自主意识的唤醒、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学反思的追问和教学实践经验的转化等途径来建构。  【关键词】教师 教育观念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判断,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从而最终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实践的效果——这意味着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极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根据电网规划管理中所面临的多个部门以 及多个层级的低效收资,基于CIM的电网规划管理决策系统应运而生, 因此本文主要对基于CIM的电网规划管理决策辅助
为未入学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能够更好地让残疾儿童平等接受适合其需要和发展的教育康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存生活技能,使他们真正回归主流,适应社会的目的。笔者自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同时建筑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