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诗人关注

来源 :诗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e135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击壤歌:寄胡亮 陈先发


  我渴望在严酷纪律的笼罩下写作
  也可能恰恰相反,一切走向散漫
  鸟儿从不知道自己几岁了
  在枯草丛中散步啊散步
  掉下羽毛,又
  找寻着羽毛
  “活在这脚印之中,不在脚印之外”
  中秋光线的旋律弥开
  它可以一直是空心的
  “活在这缄默之中,不在缄默之上”
  朝霞晚霞,一字之别
  虚空碧空,裸眼可见
  随之起舞吧,哪里有什么顿悟渐悟
  没有一件东西能将自己真正藏起来
  赤膊赤腳,水阔风凉
  枫叶蕉叶,触目即逝
  在严酷纪律和随心所欲之间又何尝
  存在一片我足以寄身的缓冲地带?
  [李云赏评] 远古先人称赞美好生活有了《击壤歌》,我欣赏的是结穴之句,即“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时是尧帝的时代,“天下太和,百姓无事”,老百姓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故此,有了人们玩着儿童玩具“壤”而歌唱的幸福日子。
  当进入到新时代后,诗人陈先发写“再击壤歌”,其社会背景也正是民族大兴、祖国强盛之时,诗人此时再“击壤而歌”,自然有其社会意义,此处不赘言。我想说的是诗人在诗中设置的生存“悖论”,他“渴望在严酷纪律的笼罩下写作”,接着否定为“也可能恰恰相反”,他想在“严酷纪律和随心所欲之间”找到“我足以寄生的缓冲地带”,而这正是写作者孜孜追求的境界和理想。“严酷纪律”是向难度写作对自我严格要求的所在,“随心所欲”则是与之相应的、必然的二律背反,如同鸟之自由飞翔所必须的双翼中的一翼。从善如流、举重若轻的自由写作之境域中,回望“缓冲地带”,它会在哪儿?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胡亮君会知道,读这首诗的每个人也会知道。

想起什么,或归纳法 余怒


  腿部常被我遗忘,在饭后散步时(并非因为
  吃得太饱)。但跑动起来后,我还是能想起它。
  同时被想起的,还有与之相适的受过伤的腰部。
  (左右扭几下,验证它们仍是相连的,仍可相互
  传感。)这就好。要珍惜。像珍惜以往使用过
  的一切:你的书、你的鞋子、一把伞、椅子、
  镜子、梳子、你的恋人。她长发披肩时很好看。
  头发剪短也好看。半人半马的女人。更细的腿部
  和更长的腰部:这种形体令她变温和。对于她,
  我有一种归纳法——幽暗在空虚中,空虚在一个
  木匣里,木匣封闭得好好的,从没被人动过——
  你可以这么去怀念她。那儿,屋子里,全是能
  发出钝响的老物件(它们的声音特点与水中的
  蜂鸣器相仿)。那些声音,被物质化了,如一串串
  小气泡。我常常坐在那儿,在窗户后面就餐。
  从窗户一侧看去,外面一幢幢楼房显然倾斜着。
  一条大街被透视,形成的纵深感,那么笔直。
  [李云赏评] 归纳有两种释义,其一,归拢并使之有条理;其二,由一乐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
  余怒诗中的“归纳法”显然属于后者。他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看世象人生,仿佛在归纳自己的个体的精神或物质的往昔经验,其实放大来看,它又自有其普遍性和广泛性、复杂性和多元性。我们都有自己木该珍惜的一切:“你的书、你的鞋子……你的恋人”,这些也许我们平时只能偶尔想一想,余怒却把它归拢、珍藏在自己的“木匣”里,用一系列表象的、具体的,总之真实存在的具象,“抽象”出这样一个道理:个体的人的精神,在“物质化”的当下,唯有慎独和沉寂,才能独立地存在和挺进。读该诗,使我们想起一切过往也许只是一个封闭在“木匣”里的“空虚”,我们活着,只能面对“倾斜”的楼房和被“透视”后的大街,一切都是“钝响的老物件”而已。

窗外 夭夭


  我承认,那是另一种呈现,
  那些爱恨交织的事物都将互为藤蔓。
  是猛虎,或是蔷薇,
  或者是月光照在雪上,成了某种可能。
  善变、多疑,
  这悲戚的巢穴又压在谁的胸膛。
  那些身子,沉浸其中,
  从不被理解到屈从,到再死一次。
  依次是路人,植物的骨架,
  一座深陷疲倦的大厦……
  现在,我愿意与你互相爱慕,用一阵眩晕,
  用沉默和沉默不能抵达的疆域。
  [李云赏评]我理解的天天的“窗外”,是她身
  处的世界,是可触摸的社会肌肤,是大千世界的客观
  存在。显然没有蛰伏和蜷缩在自己的个体精神斗室,
  她说“我承认,那是另一种呈现”,呈现的“爱恨交
  织”,是“心存猛虎、细嗅蔷薇”,是“悲戚”“又压在谁
  的胸膛”,呈现是“不被理解到屈从,到再死一次”,诗
  中表露出对于在这纷繁的尘世,被世俗或强势压制,
  “屈从”地活着而感受到的沮丧和悲愤,以及用“沉
  默”来抗争一切的暗争。“沉默不能抵达的疆域”应该
  是一个爆发抗争呐喊的疆域,她在盼望“窗外”的、有
  响动的世界。

应用商店 木叶


  手攥一张
  “应用”的纸,揉碎后,再展开,
  汗渍和毛孔印在上面,
  成为夏天。一层新的皮肤,充满潮湿的韧性,
  在普遍的“应用”中。
  我的手
  被你粘在了纸的上面,小心翼翼。邮政大楼顶部,
  那座大钟的
  时针,打着机械的转儿。纸上   另有一座城市,你以为已经
  揉碎了它。
  [李云赏评] 之所以有评论家提出“木叶体”,在于木叶的诗歌当中在,主体现出书写内容上的不断“绞裹”与“纠缠”和外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异性。这首诗就是显著的一例。首先在形式上,采用“一二一”式的独特建行,调谐出诗中某种微妙的节奏平衡。乒中,单独成段的诗句所敞开的场景定格或动作强调,应该被视为作者有意将之放置在一束“高光”之下,提示读者去凝视。所谓“应用商店”,是手机里面下载各种应用软件的所在,是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节点”,诗人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这么一个名词,首先假定有这么一张“应用”的纸。毫无疑问,说到“应用”,里面一定包含丰富的现实性和“有用性”,它指向现实的人间。如果将它先“揉碎”再“展开”,“人”的气息自然会落在上面,包括“汗渍”“手”和“毛孔”,成为一层富有烟火气息的“新的皮肤”。如此不斷搅和,最后回到这张“纸”,诗人说,纸上另外还有一座城市,而他自以为已经“揉碎”了它。显然,纸可以揉碎,城市是揉不碎的,这里面所设置的明显的悖论,也许暗含着当代人及其生活的普遍困境。总之,这首诗在虚与实的把握与呈现上颇见功力。

观水 吴少东


  顺着陡涨的河水走向中下游
  平日漫步的鳞片般的碎石路
  若一条巨蟒一头扎在水中
  大树倒伏,挣长脖子
  若饮水的公牛,混浊的客水
  在桥头打着旋涡
  我不断折返,择高处走
  依旧顺从激流的方向
  漂浮物匆忙,浩浩荡荡
  我无意改变自己的步履
  随波追逐短暂的云影
  桥基笃定,用力挽着双岸
  [李云赏评] 观水是千年以来文人高士的一种内心修为。
  孟子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王令、苏轼、秦观、梅尧臣等均有观水诗存世,并影响后人。
  观水,到了佛教这里变成了“水观”,佛释义为·“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其实质是指坐禅时观遍一切止水而得正定。
  临渊观水,似在察看水的走势、来源、去处,实是静观自己的内心和思想,昊少东的内心追求,是“不断折返,择高处走”,此处的‘高处”是向上、向善、向阳和逆流而上的精神“高处”,并且“我无意改变自己的步履”,不改初衷或初心,如“桥基笃定”,“笃定”即是坚守、坚持、坚定,但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水之境界。

写作 张岩松


  不是我在等
  一天天下来词语都旧了 馊了 糠了
  我在剩饭的时候
  在词的细雨中淋湿
  换一身行头
  请搬家公司
  把我搬进“英雄”的保护罩子里
  于是 我搁浅
  偶尔撒标点符号的米饭粒
  头伸出 端茶缸喝水
  那是和“英雄”这个词之间
  有些焊缝
  我是被划进的
  词在变质后
  我仅靠一根油条 几个钢镚就划出了
  “拿一些皮肤痛”的呋道去写
  我在外面
  仅仅是外出 并不流浪
  词留下干瘪的凹槽
  [李云赏评] 诗人张岩松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诗歌探索者,一贯对炼句和炼字十分讲究。他对诗歌语言的“进入公共语言体系”有着本能的警惕和反制,强烈抗争在写作时被“众声喧哗”而从流。在这首诗里,他提醒写诗人在写作时慎用“大词”,这些词最大的特点是缺乏新意,所以说旧了、馊了、糠了。他强调语言和词是慢慢渗透的过程,诗中说在词的细雨中淋湿。有时候,有些大词和普通的诗学意义的人有隔阂、有距离,比如“英雄”等词语。这首诗表现的是在语言写作世界,人被语言牵着走的窘境,张岩松希望能写到“拿一些皮肤痛”的写作境界,可能就是“切肤之痛”的写作境界;他追求自己的诗或词是“仅仅是外出,并不流浪”,也可能是写作的理性“向内”或智性“永驻”才是他的诗心所在,这是他自警的“写作”,也可能是在告诫其他诗人写作需注意的地方。

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 方文竹


  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在历史的风里
  秦始皇与另一个秦始皇论证了万里长城
  我住九楼,向七楼的方文竹论证了生活的
  上下对齐。两个人的夜晚相加论证了万家灯火
  同声相应,同类相求,万物却热衷于
  异质连接生成。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
  就是这么一回事:两个人就是一个人
  但同时是更多的人,惊喜地创造了世界
  意义在于新生,问题是人们麻木不仁
  而满脸春光,任凭我一个人玩着
  时间的积木游戏,心灵一直在蹦跶
  就像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那是谁
  拉响了风中的暗箱,在事物之间架桥
  [李云赏评]我们身处的不再是牛顿的时代。也不是后工业时代,而是量子时代。量子的叠加性、不确定性、纠缠性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丰富可能。方文竹的“风在风里论征了波浪”就是用量子纠缠和叠加的思维理念在写诗,他写道:“在历史的风里/秦始皇与另一个秦始皇论证了万里长城”“我住九楼,向七楼的方文竹论证了生活”,结论是“两个人就是一个人/但同时是更多的人”。他说“意义在于新生”,但“问题是人们麻木不仁”,表面上他写的是科学的新知,其实,高蹈的诗性表述之外,是他对当下人与人、我与我、他人与我、我与他人之间的互为转变,互为同化,互为异质,互为兼容,又互为对抗的现状,写出因为内心孤独而寻异和求证的过程。是的,“风在风里论证了波浪”,风动波浪会动,风不动,波浪也会动,社会在前行,人在前行,一切均在被裹挟中波动。

方家河 陈巨飞


  上古有大椿者,八千岁犹如
  细石荡过溪流的一瞬。
  农妇空手从后山归来,
  我的诗行,愧对她一口袋的落叶。
  一切都是静止的,除了
  墙面的标语。
  “什么都可以,除了自我坦白”。
  风车在屋檐下旋转。屋顶上,
  一团水墨,
  要为宇宙着色。
  [李云赏评] 陈巨飞的《方家河》是想告诉我仉时间与空间的纠缠?静止与流动的互搏?当下与往昔的因果?诗的起句“上古有大椿者……”来自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这只是一个引子,如小说《百岁孤独》开篇第一段的叙述,有诸多方向和隐喻,设立了许多疑问和悬念。八千岁的“长年”只是“一瞬”,道释两家都讲时光的“长与短”。人生不过是白驹过隙的事。到了第二段,镜头拉到现在标语的特写上:“什么都可以,除了自我坦白”。猝然而至的这句话,让整首诗打了冷战,也拓宽了诗的多维指向:“为何而坦白?”“坦白的内容是什么?”“为何除了自我坦白?”疑问纷至沓来,让读者生出窒息感和焦虑感。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在此停留,他让我们跟随他转到仰望苍穹,并思考宇宙之外的秘密,苍穹或宇宙此时是“一团水墨”,诗到此仿佛又一次暗示着什么,是世界的不可知、人生无常的不可知,还是方家河的前世今生不可知?一切都在参悟中。
其他文献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和社交媒介,开展了融“实验绪论+居家替代实验”“实验原理+实验室操作录播”为一体的大学物理实验在线教学模式,通过在线讲授实验理论,开发居家替代实验,录播实验室教学内容等形式,提高学生实验教学效果,保证疫情期间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顺利实施。
流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对于高原流域碳循环的认识仍然不足.白龙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研究高原流域碳循环的理想地区之一.为了
为揭示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性,本研究基于山江海视角,采用生态敏感度-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无纲量化模型、层次分析法,结合生态环境脆弱性指
结合光栅测光波波长和分光计测三棱镜玻璃的折射率两个普通物理实验,将观测到的11条谱线的相关数据利用Origin软件进行自定义非线性拟合、绘图、微分等功能,得出三棱镜色散关系函数以及色散曲线,对色散曲线微分得出色散率曲线,展示了Origin软件在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中的高效、准确和科学性。
误差理论的讲解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同的讲解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最常见的问题进行举例分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
当我想到你  第一反应,是想到《共产党宣言》  然后联想到党旗,党员  以及1921年7月23日  当我写到党籍  我在纸上,写下南昌  想到南昌起義  和它打响的反抗良动统治的第一枪  耳畔响起那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的眼前,就浮现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他们  一个个不朽的名字  当我写到入党誓词  想起那个炎夏  心情比室外温度还高的那个下午  十九岁的年纪  干净青涩的脸庞  我们
期刊
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河流水文过程研究的重要方式,可以用来判定河流补给的来源、研究河流与其它水体相互作用、示踪水文循环过程等。本文采用TC/EA-IRMS分析法对拉萨河水体的氢氧同位素进行测定,分析了δD和δ18O的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拉萨河的同位素效应,包括与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关系、氢氧同位素的沿程变化特征、氘过量参数沿程变化、高程效应及大陆效应等。结果表明:拉萨河水体受补给来源、大陆效应、高程效应等因素影响,其水体氢氧同位素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整体而言,拉萨河水体δD和δ
慕念rn海棠栽进绝句,新月照彻春夜.rn黑夜借银子养光,我借诗词养一洼青绿的山水.rn江南的雨蘸着雾悄悄来了.娘子摇橹,将一波洞庭送至梦里.白衣公子骑马南下,行至桂花树下.rn
期刊
从光的干涉理论出发,分析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原理和光程差表达式,利用Matlab改变参数对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现象进行二维和三维仿真模拟,通过仿真提供了更加直观清晰的实验图像,这对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相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