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生活》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经济生活》不但在整体架构上充分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而且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了“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活题材之中,通过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范例来展示观点。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到:
一、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即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基本观点、原理,都应当想一想与这一基础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有哪些,自己究竟知道哪些与这一基础知识内容有关的经济现象,然后利用这些现象来展示理论、理解理论。学生在学校接触大量的教材,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科学世界,至于周围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既不愿关心,也无暇去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就有可能使政治理论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在学完价格、就业、财政的有关知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为消费者观察近期市场物价的上涨;也可以一个即将投入社会生活的劳动者身份去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式,关注家庭的理财方案;还可站在管理者和建设者的高度去关注每一年国家财政的使用状况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在生活世界中得到了还原、提升,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关注生活也为学生领悟生活做了铺垫。
二、领悟生活
“领悟生活”是要求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展开对这一问题的分析。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度影响了全球股市,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中国的股市也陷入低迷。学生可从中领悟: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再如2007年,全国通涨的压力一直居高不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做市场调查,搜集豆油、猪肉、牛奶等零售品价格上涨的数据,从中深切感受市场调节的缺陷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对国家于2008年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政策的出台更能心领神会。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相关经济现象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捕捉问题、洞察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此时不再是隔绝于社会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者,而是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学生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多元,习得的知识于学生而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实际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学生长期坚持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种生活现象,会发现经济理论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纷繁复杂,纷繁复杂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而隐藏在生活背后的原理、规律并不多,学生练就了发现生活的慧眼,就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三、参与生活
“参与生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往往只能储存在学生的短时记忆之中;只有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融为一体的知识,才可能为学生所理解、接受与内化,并最终演变为学生的能力,从而与学生的长远发展融为一体。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到:“任何学习要是增加对生活的价值的关心,任何学习要是产生对社会幸福更大的敏感性和推进社会幸福的更大的能力,就是具有人本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领悟生活的最终目的必须是培养、提高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
例如:结合《经济生活》教材,教师可培养学生比较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提高消费选择的能力;从不同角度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正确把握经济趋势的能力;掌握就业技能,提高选择职业的实际能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具体分析投资种类,善于考虑各种因素巧投资的能力;关注国家的财政和税收,监督政府部门的能力;参与小康社会建设,为本地出谋划策的能力;等等。在一系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立足于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复杂事物辩证思维,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学会权衡利弊、果断作出正确选择,最终,让学生赢得参与经济活动的种种智慧。
一、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即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基本观点、原理,都应当想一想与这一基础知识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有哪些,自己究竟知道哪些与这一基础知识内容有关的经济现象,然后利用这些现象来展示理论、理解理论。学生在学校接触大量的教材,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科学世界,至于周围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既不愿关心,也无暇去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并体现这种已有经验和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重新设计教学情境,就有可能使政治理论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如在学完价格、就业、财政的有关知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作为消费者观察近期市场物价的上涨;也可以一个即将投入社会生活的劳动者身份去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式,关注家庭的理财方案;还可站在管理者和建设者的高度去关注每一年国家财政的使用状况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在生活世界中得到了还原、提升,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关注生活也为学生领悟生活做了铺垫。
二、领悟生活
“领悟生活”是要求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展开对这一问题的分析。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度影响了全球股市,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中国的股市也陷入低迷。学生可从中领悟: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再如2007年,全国通涨的压力一直居高不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做市场调查,搜集豆油、猪肉、牛奶等零售品价格上涨的数据,从中深切感受市场调节的缺陷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对国家于2008年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政策的出台更能心领神会。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释相关经济现象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捕捉问题、洞察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此时不再是隔绝于社会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者,而是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管理者。学生的角色由单一走向多元,习得的知识于学生而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实际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学生长期坚持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各种生活现象,会发现经济理论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纷繁复杂,纷繁复杂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而隐藏在生活背后的原理、规律并不多,学生练就了发现生活的慧眼,就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三、参与生活
“参与生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往往只能储存在学生的短时记忆之中;只有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融为一体的知识,才可能为学生所理解、接受与内化,并最终演变为学生的能力,从而与学生的长远发展融为一体。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到:“任何学习要是增加对生活的价值的关心,任何学习要是产生对社会幸福更大的敏感性和推进社会幸福的更大的能力,就是具有人本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领悟生活的最终目的必须是培养、提高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
例如:结合《经济生活》教材,教师可培养学生比较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提高消费选择的能力;从不同角度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正确把握经济趋势的能力;掌握就业技能,提高选择职业的实际能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具体分析投资种类,善于考虑各种因素巧投资的能力;关注国家的财政和税收,监督政府部门的能力;参与小康社会建设,为本地出谋划策的能力;等等。在一系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立足于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复杂事物辩证思维,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学会权衡利弊、果断作出正确选择,最终,让学生赢得参与经济活动的种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