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寓知识、技能、方法、思想于一个统一教学过程中,是教学的重要课题。科学课具有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探究为重要学习方式、开放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是注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会跟在老师的后面跑,忙忙碌碌地死记硬背。听老师讲时还会,自己实行时就不会。所以,要使学生變书本知识为自己知识,作为教师就需要将学科知识通过教学设计转化为教学知识,再通过教学实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一、教师要科学处理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钻研教材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有效地使学生内化课本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必须要学会科学处理教材内容。教材的处理就是要让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水平。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容系统化、,结构化。而不是教师拿上一本书,一节一节地备课、上课、做做实验。教师必须形成所讲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的意识。教学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因此对教材的科学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1.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1)取舍。即选取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不符合的则进行舍略讲或者舍弃之(特别是选学内容)。
(2)增补。即利用各种手段从课外选一些精致的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3)拓展。即扩展或充实教材重点中表述不够充分或例子不够充足的地方。
(4)调序。即改变教材的原有陈述顺序,使之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或学生接受。
2.精心加工教学内容
概念间具有明确包容关系的层次结构;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词组标注出来;不同层级概念间的纵横联系清楚、明确,并形成一些交叉点:纵向联系说明概念间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横向联系可以说明处于概念图中同一层级水平的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而交叉关系则说明处于不同层级概念间的联系。
(1)深化。即对教材内容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或文化底蕴进行深入开掘。深入一些挖掘浅显的教材,使学习难度、学生学习兴趣适当增加。
(2)易化。即深入浅出地转化教材的难点,如可运用比喻法、类比法等,使深奥费解的知识浅显化、简单化。
(3)类化。即把一定类别的知识点归到一起,从而放大知识的范围,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简化。即通过削枝叶突主干来简洁化,简明化纷繁复杂的知识,从而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增大记忆容量。简化的办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5)网化。即用气泡图等方法把教材内容组织成有层次的网络机构,使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清楚几条线,而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3.教师须有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为学生掌握知识制定“导学法”和“导练法”,并对学生知识训练的方向、重点、难点、程度、质量等进行指向,让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必须尽量将知识的传授量和传授时间减少,使掌握知识的操练和训练量以及训练时间增加。教师要力争做到,不讲则已,要讲就要讲透,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不要什么都讲,这样学生训练的宝贵时间会被占用。为此,教师可以:
(1)据学生的兴趣特征,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创设情景,在新课的导入时,激发学生兴趣,在认识过程中,巩固迁移兴趣,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形成能力。
(2)每节课需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在关键性的问题上放上主要的教学力量。
(3)课堂教学的层次、结构和张弛节奏着重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4)尽量实质性地联系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尽量建立精炼恰当的序列,使课与课之间产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连贯与迁移,易错易混淆问题的有计划复习和纠正以及螺旋式的巩固提高等等,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5)精心选择、设计实验练习材料,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二、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中,可以用一个问题一以贯之,伴随着学生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这一问题上就挂靠在课程知识上,为了促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可以再配合其他一些小问题。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可以设计为问题,所有学习活动都来围绕问题而展开。
“问题”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想解决某件事情,但由于缺少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不能马上确定解决这一事情必需的一系列活动。因此,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并非因为教材中规定才学习的。于是学习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最终解决问题为线索,顺利展开。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三、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是要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素养不是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要求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因此,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建立起反映科学思想的基本的科学核心概念体系,应当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小学科学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学生科学核心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的、构成学科骨架的概念,它们的组合能够反映小学科学基本面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给学生的水为学科知识,而教师的一桶水是指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宽广的学科教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到精心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环节,科学的提出问题,采取得体的教学方法、适时疏导,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以知识讲方法,以方法取知识,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内化课本知识和开发学生智力,最终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教师要科学处理教材
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钻研教材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有效地使学生内化课本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必须要学会科学处理教材内容。教材的处理就是要让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水平。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容系统化、,结构化。而不是教师拿上一本书,一节一节地备课、上课、做做实验。教师必须形成所讲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的意识。教学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因此对教材的科学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1.适当调整教材内容
(1)取舍。即选取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不符合的则进行舍略讲或者舍弃之(特别是选学内容)。
(2)增补。即利用各种手段从课外选一些精致的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3)拓展。即扩展或充实教材重点中表述不够充分或例子不够充足的地方。
(4)调序。即改变教材的原有陈述顺序,使之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或学生接受。
2.精心加工教学内容
概念间具有明确包容关系的层次结构;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词组标注出来;不同层级概念间的纵横联系清楚、明确,并形成一些交叉点:纵向联系说明概念间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横向联系可以说明处于概念图中同一层级水平的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而交叉关系则说明处于不同层级概念间的联系。
(1)深化。即对教材内容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或文化底蕴进行深入开掘。深入一些挖掘浅显的教材,使学习难度、学生学习兴趣适当增加。
(2)易化。即深入浅出地转化教材的难点,如可运用比喻法、类比法等,使深奥费解的知识浅显化、简单化。
(3)类化。即把一定类别的知识点归到一起,从而放大知识的范围,有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简化。即通过削枝叶突主干来简洁化,简明化纷繁复杂的知识,从而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增大记忆容量。简化的办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5)网化。即用气泡图等方法把教材内容组织成有层次的网络机构,使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清楚几条线,而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
3.教师须有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为学生掌握知识制定“导学法”和“导练法”,并对学生知识训练的方向、重点、难点、程度、质量等进行指向,让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必须尽量将知识的传授量和传授时间减少,使掌握知识的操练和训练量以及训练时间增加。教师要力争做到,不讲则已,要讲就要讲透,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不要什么都讲,这样学生训练的宝贵时间会被占用。为此,教师可以:
(1)据学生的兴趣特征,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创设情景,在新课的导入时,激发学生兴趣,在认识过程中,巩固迁移兴趣,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形成能力。
(2)每节课需明确目的,突出重点,在关键性的问题上放上主要的教学力量。
(3)课堂教学的层次、结构和张弛节奏着重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先简后繁,先单一后综合,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4)尽量实质性地联系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尽量建立精炼恰当的序列,使课与课之间产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连贯与迁移,易错易混淆问题的有计划复习和纠正以及螺旋式的巩固提高等等,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5)精心选择、设计实验练习材料,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二、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中,可以用一个问题一以贯之,伴随着学生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这一问题上就挂靠在课程知识上,为了促成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可以再配合其他一些小问题。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可以设计为问题,所有学习活动都来围绕问题而展开。
“问题”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学生想解决某件事情,但由于缺少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不能马上确定解决这一事情必需的一系列活动。因此,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并非因为教材中规定才学习的。于是学习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最终解决问题为线索,顺利展开。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三、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是要提高学生作为公民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素养不是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要求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因此,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建立起反映科学思想的基本的科学核心概念体系,应当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小学科学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学生科学核心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的、构成学科骨架的概念,它们的组合能够反映小学科学基本面貌。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给学生的水为学科知识,而教师的一桶水是指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宽广的学科教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做到精心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环节,科学的提出问题,采取得体的教学方法、适时疏导,帮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以知识讲方法,以方法取知识,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内化课本知识和开发学生智力,最终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