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小屋,装满爸爸的情事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y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不是对木头有特殊偏爱,郑安全就不会在17岁那年去学做家具。
  如果不会做家具,他就不会有机会进入那扇门,遇上愿意用一生去守护的人。
  正因为遇见了那个人,才有了用木料为她做手工日用品的坚持,也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从木工蜕变为匠人。
  好的爱,是对成长的成全,不是吗?
  一把木剑承载说不出的情
  郑安全出生在绍兴塘栖。他18岁那年,已经出落成一个邻里街坊屡屡称赞的木匠了。正赶上有一户姓金的人家要做家具,经人介绍,他接下了这个活。
  第一次站在金家门前,郑安全盯着眼前一块木板皱着眉头。他正仔细地盘算着,怎样才能最大化地使用这块板材,尽可能减少浪费。过了一会儿,他眉头舒展,弯下腰去锯木条。他高大的身材,在院子里畫出了好看的弧度。
  “喝杯水吧。”当金晓元把这话说了第二遍时,专注的郑安全才抬起头来。只见眼前的姑娘清秀白皙,落落大方。接过水的那一刻,郑安全觉得这个连眼睛都会笑的姑娘,特别亲切特别温暖。
  每当木头在郑安全手下神奇地变成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时,金晓元心头的敬佩之情就会增添一点。就这样,一个月中,两人渐渐熟悉,也互生好感。后来,家具做完了,郑安全也会时不时地到金家小坐一会儿,和金晓元问个好,聊两句。
  一天在路上,郑安全巧遇金晓元,见她手里拿着一根毛竹片,不知要干什么去。询问才知道,金晓元从小到大体弱多病,为了强身健体,家里让她学习舞剑,那块毛竹片就算是她的剑了。
  回到家,郑安全立刻翻遍存储的木料,精选了一块最好的,要为金晓元做一把木剑。怕木板的毛刺刮手,郑安全将剑边磨了一遍又一遍。怕剑太长,舞起来不方便,他削短了一点。怕剑太重,握着太吃力,他又削薄了一点。那一夜,郑安全房间的灯亮了一宿。
  第二天,郑安全一早赶到金家,把木剑递过来时,金晓元感动极了。剑最终还是略重略长了些,但那也是独一无二的木剑啊,金晓元一直宝贝得很。
  日常用品中的体贴入微
  下乡,读书,工作。繁忙的生活没有让两人忘了彼此,他们有自己的联系方式。一沓沓信里写着互勉共进的话,写着关心和惦念。
  1986年,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于郑安全来说,用自己的双手,在木香的萦绕中,为小家庭,为爱人做点什么是最幸福的。所以结婚的家具全是他一个人做的。还似当年那样,郑安全像魔术师一样,没多久便把或长或短或圆或方的木料变成了一只柜子、一个箱子。一旁的金晓元会时不时地递过去一杯水,然后,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初见的那刻,满心欢喜。
  郑安全扮演着丈夫和匠人的双重角色。结婚30多年,他为妻子做了大大小小100多件日用品。
  每到特殊的日子,郑安全都会有特别的表示。他会窝在离家不远的木工室里,偷偷地做一只木制情人结项链。七夕的前天晚上,等妻子入睡以后,把它和一张写有“你戴起来一定很好看”的便笺一齐放在床头。当妻子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映入眼帘的,除了明媚的阳光,还有来自爱人的款款深情。
  婚后,因为工作需要,两人把家迁至杭州。金晓元对旧家具恋恋不舍,一直郁郁寡欢,郑安全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制作家具的微缩模型。走到哪里,就把它们带到哪里,让回忆不丢,让美好永在。
  爸爸的木匠小屋后继有人
  1986年女儿郑若行出生了。郑安全又成了温柔体贴的爸爸,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都会陪着去做,陪女儿埋葬宠物螃蟹,一起尝试炸柚子皮吃,用罐子培育蠕虫,在停电的暴风雨夜里用蜡烛做小动物。凡事喜欢尝鲜喜欢创新的郑安全,深深地影响着女儿。
  一天,女儿回家,看见自己的书桌前挂了一盏别致的灯。把灯打开,一片片圆形、三角形的光打在墙壁上,煞是好看。仔细一瞧,那灯是爸爸用自己喝完的一排娃哈哈罐子和一只小灯泡做的。这让郑若行清楚地认识到,从废品到精品的距离并不远,只差一个敢想的脑瓜和一双敢做的手。
  受爸爸的影响,成长中,郑若行也具有了肯于钻研,做事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年纪轻轻,她就涉猎众多领域,电影制作、插画、写作、珠宝设计。在每一项追求上,她都力求精进,让郑安全很是引以为傲。
  而女儿更是被爸爸的木匠人生感动不已。2015年5月开始,郑若行用了两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名为《爸爸的木匠小屋》的纪录片,长达48集。整个纪录片中,郑安全平均每三四天都要做出一件东西,手下的24样作品没有一件是前人做过的东西,都是创新。更特别的是,每一件作品都与当时的节气有关,而且不用一滴胶水,完全以松配的方式拼接,活拆活用,神奇有趣。
  如今,《爸爸的木匠小屋》发布在网上,已获得800万的点击量。前不久刚结束的淘宝造物节上,“爸爸的木匠小屋”展出了郑安全的二十四节气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大家纷纷赞叹的,不仅仅是奇思妙想的创作,更是每个作品背后充满爱的感人故事。
  所有作品中,郑安全印象最深的,是大雪中那根“变形”拐杖。那是他父亲生前曾提到过的东西。老人家说过,每当拄着拐杖在街上走累了时,多么希望手里这根拐杖三下两下就折叠成小椅子,随时随地可以坐下来,歇歇脚。如今父亲不在了,“变形”拐杖却真的做了出来。郑安全总有点遗憾,但想到和父亲一样年迈的人能享受到这个劳动成果时,又宽慰许多。
  今年,郑安全和妻子决定叶落归根,又回到当年相遇的绍兴塘栖的老宅。他们打算修缮后继续住在这里,并将在这提供一个场地,开设传统木工技艺传承班,让对木工有兴趣的年轻人前来观摩学习互相交流。
  对于木工这件事,郑安全打算一直做下去。说到自己的创作源泉,他坦言:“因为妻子特别爱护小鸟,我的木匠小屋里就有了鸟窝。小寒到了,怕她冷,便做了暖心手炉……只要她在身边,我的灵感就源源不断。这辈子打算为她做上一万件。”说最后这句话时,郑安全不禁低下了头,竟像个羞涩的大男孩。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其他文献
前不久,一位母亲在杭州萧山街头脚踩亲生女儿的视频在网络疯传。  看完后续报道,发现这是一个几乎将路走绝的母亲黄某。前夫每个月给孩子600元抚养费,倔强的她又和父亲吵翻了,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孤立无援。她怀揣最后十几元钱,到萧山劳务市场找工作,她能吃苦,可带着孩子没人愿意用她。女儿饿得直叫,她从最后的一点钱里拿出2元给女儿买了根烤香肠。不知道太烫还是不好吃,女儿一下吐出来了。她情绪突然崩溃,这一路的千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江苏女性的N个瞬间  时光是一条蜿蜒向前的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五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更是一段重要的发展历程。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至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砥砺奋进的五年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而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正是亿万儿女自觉的使命与担当,对理想、情怀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其中,女性力量犹如一股清流
期刊
2017年10月18日,周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以手代口,将三个半小时的大会内容即时传递给了听障人士,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最长的纪录。其实,周晔是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央视手语主播”不过是兼职,她的正式职业,是给听障孩子们当妈妈。  收获另一种美  三十五年前,周晔高考落榜,做教师的父亲介绍她去北京第一聋人学校当特教老师。当老师之前,要先学习手语。那时周晔刚
期刊
2003年7月,年近40的戴美英接受组织安排,来到贫困的江苏南通海门市余东镇长圩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接到任命的头天,她一晚上没睡好觉。当时的长圩村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村营收入,人均收入居全镇末位,还负债30多万元。  怎样带着村民走向富裕之路?她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风险大?我都来承担  反复思索,戴美英有了一条思路——规模化种植蔬菜。  可开始谁也不敢种,种那么多菜,卖不
期刊
时尚往往意味着常买常新,但鲜有人关注被替换下来的旧衣何去何从。作为一名原创服装设计师,张娜对此深感惋惜。为了拯救被丢弃的旧衣,她开了一家“再造衣银行”,并通过一系列设计实现了旧衣的重生。  大排档里的米其林主厨  张娜是一名80后服装设计师,曾入选亚洲版《福布斯》设计师前三名的榜单,在业内颇具知名度。2008年,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作品颇受时尚圈追捧。但在不断推出新设计的同时,崇尚环保的张娜深感不
期刊
因为自己未完成当兵心愿,父亲一直想让金怡“当一名女军人”。可金怡的心早被一本《神探福尔摩斯》征服,从小就梦想着成为警察。  因为热爱,所以一往无前  1996年,循着梦想之路,金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刑事技术痕迹检验专业。3年后,她被分配到镇江市公安局京口分局。  领导想安排金怡做文秘,可她坚决要做刑事技术员。常常得独处现场,和各类惨厉的尸体“零距离接触”,一个女孩受得了
期刊
“坚守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爱就是一种坚守。你能爱什么就能坚守什么。”  一个家的灵魂,在厨房  詹夏莉是海南海口人,大学毕业后从事进口建材贸易工作,样貌出众,勤奋踏实,销售业绩遥遥领先。1998年,她和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师许正章结婚,此后十多年,夫妻俩穿梭于上海、台北两地。  2014年,詹夏莉和丈夫举家迁回海南,在海口市开办了集烘焙、餐饮与书店于一体的“爱情烘焙坊”与“唯爱书店”。爱情、面包与
期刊
1911年4月,广州河南(现在的珠海区)溪峡街的一家颜料店正在热热闹闹办喜事。锣鼓喧天中,两百多人的迎亲队伍浩荡而至,接走新娘的同时,也带走了装在颜料罐里的丰厚“嫁妆”。很快,一批武器弹药被送到革命军手中,由黄兴领导的辛亥广州起义正式爆发。  策划“明办嫁妆,暗运军械”的,正是徐宗汉。出身富贾之家的她,自幼接受西式教育,对三纲五常鄙夷之至。丈夫的英年早逝没能使她“安于室”,机缘巧合中,她结识了为革
期刊
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罗阿尔德·霍夫曼,在44岁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当时,有记者追问获奖原因,他并未给出具体答案。  几年后,当他的又一本诗集《间隙与边缘》出版后,其友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皮卡说:“也许化学的终极语言,应该是——诗歌。”  这话,说出了霍夫曼杰出的奥秘。至今,他已出版了《蜕晶态》《记忆效应》《孤子》等五本诗集,被誉为化学诗人。  对诗歌的钟爱,始于童年。1937年,霍夫曼出生在
期刊
总想告诉人们我并非与众不同  1972年1月,妮基·黑莉出生在美国南部的印度移民家庭。她父亲原本是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的教授,母亲也获得了德里大学的法学学位。  一家人最初移民加拿大,后来父亲去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大学,母亲跟随过来,在公立学校当了老师。他们终于结束了漂泊的日子,稳定下来。  母亲一直对美有着独到眼光,加上她对做生意感兴趣,女儿出生后,家里开销增大,母亲便从学校辞职,开了家女装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