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功能的独特之处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r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艺术自身的价值,即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其他文化形态不同,艺术的社会功能具有“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
  [关键词] 艺术 以情感人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始终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自身的价值,即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的文化形态,正是由于其社会功能的独特之处——“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一、以情感人
  
  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听到一首乐曲或者看到一幅绘画时,会立刻感觉到它美或者不美,完全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根本没有加以理性的考虑和分析。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和自然科学相比,艺术带给人们首要的体验是感性的,是以人的感情为主导的。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思想和情感是人类内心生活的一小部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艺术家不同于一般人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但善于感受和体验,而且善于创造形式(即艺术形式),将内心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成功的艺术家所创造出的艺术品就是他们独一无二的情感表现形式。可见,艺术是人类感情的结晶,心灵的产物。
  人类是富有丰富感情的生物,不同的人之间能产生不同的感情,比如理解、同情、欣赏等等。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艺术形式,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以达到与欣赏者的共鸣——“以情感人”。所谓感人,就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品和欣赏者欣赏艺术品,达到两者的情感同一,即在差异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与整体的统一。事实上。任何一个观众或听众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总会受到主体情感的影响;同时,艺术感知又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从而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所以艺术对欣赏者起作用,不是呆板的陈述,而是通过“感情”这个媒介,利用艺术强烈的感染力,使欣赏者与艺术家产生感情和心灵上的共鸣,在共通的情感作用下自觉自愿的受到同化。
  
  二、寓教于乐
  
  “乐”指的是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即通过艺术欣赏,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审美娱乐功能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好的艺术作品可以使欣赏者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沉醉在艺术天地中流连忘返,给人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正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第七》。
  “教”是通过艺术欣赏,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中国人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教育)作用,正如钱穆先生在《略论中国艺术》一文中指出的:“中国艺术不仅在心情娱乐上,更要则在德性修养上。艺术价值之判定,不在其向外之所获得,而更要在其内心修养之深厚。”早在先秦,孔子就讲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指出了诗(艺术)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各种现象、增加知识,更可以维护儒家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孔子还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孔子认为诗可以使人受到感发,礼是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而乐(艺术)最终实现两者(审美和道德)的统一。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提倡“理智”的艺术,特别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柏氏弟子亚里士多德也同样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并且比柏氏更进一步。他在《诗学》中提出“悲剧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认为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教育”、“净化”、“快感”,即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亚氏这一观点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艺术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
  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集“快感”、“教育”、“净化”于一身的寓教于乐的功能,是因为在艺术作品中总是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理想,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震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潜移默化之下,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如宗白华先生曾经说过的:“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品德于不知不觉中,深刻而普遍……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三、潜移默化
  
  艺术以情感人、寓教于乐都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慢慢地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生动感人的形象中富有更多形而上意味的追求。同时,这种艺术意蕴常常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它使得艺术品在有限中体现无限,在偶然中蕴藏必然,在个别中包含普遍。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逐渐深化的。最初,欣赏者是被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吸引,继而,开始沉浸在与艺术家相通的感情世界里,而后,才渐渐地集中于品味艺术品的内在意蕴,最后,由感性的直观体验达到理性的升华。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正如人们在欣赏《第九交响曲》时,很快便被它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悲壮激昂的旋律所感染。但是,渐渐地从吸引到沉醉,从品味到顿悟,人们便感受到作品的“弦外之音”——乐曲里传递出震撼心灵的哲理:人类争取自由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相对于目的明确、符合逻辑、概念性的说服教育,艺术社会功能的实现过程显得非常委婉和隐蔽,这种获得知识、陶冶性情的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缓慢过程。同时,也是艺术对欣赏者发挥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深层、越来越稳固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艺术作用下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艺术通过艺术创作一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全过程,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作用和影响,最终实现其社会功能。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始终建立在其最本质的审美娱乐功能的基础之上,其社会功能具有“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独特之处。这是由艺术的本质决定的,也是艺术和其他文化形态最根本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的社会功能是艺术本身功能(审美娱乐功能)的延伸,同时,这延伸又是必然并且必须的,正是这种延伸使得艺术具有了更高的存在价值,并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摘要:汽车,作为电影中的重要道具,与电影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促进发展。本文选取三部有代表性的电影,着重论述电影、汽车与人的情感,揭示了电影中的汽车与观众的情感交互方式的问题。  关键词:电影 汽车 情感    前 言    电影与汽车都是人类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电影让我们体味多样的人生,汽车大大提高人类生活的速度。当电影与汽车联姻。就同时有了两种手段来俘获观众的情感。抛开飞车电影的感官刺激,
[摘要]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盛唐题材电视剧火热于荧屏,有着社会相关意义和日常实践的特征。它们切合中国社会当下的文化语境和精神氛围,为民族想象强国与自信提供了一种历史镜像。大众的窥奇心态与对华美生活的欲望诉求,有了心理补偿体验的锚地,召唤英雄和崇高的期待视野,亦得到了迎应。  [关键词]镜像 窥奇 华美 英雄 崇高 期待视野    当下以盛唐为题材的电视剧宛若春潮涌溢,82集的历史长篇电视居《贞观长歌
[摘要]叶兆言小说似乎很平常,他喜欢书写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但其实这种“平常,,又有很深的韵味值得去咀嚼:因为平常生活中有一种很稳固的永恒的东西,它是我们社会人生的基石,叶兆言对平常的书写就源于对这种“根基”的认同,本文从题材、书写心态等方面分析叶兆言小说的平常。  [关键词]平常 诗性消解 泛悲剧意味    在当代文坛上,叶兆言也许算不上风头太健,就是在南京作家中,他也比不上苏童的诡异凄艳,比不上
[摘要]河南坠于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之一。最初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河南、安徽西北与山东西南的部分地区。由于地区不同,流传年代、师承关系不同,受当地民俗、方言的影响,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便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特色。这些流派的艺术特色,对河南坠子的发展和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河南坠子 流派 艺术特色    河南坠子流传各地后,由于地域和方言的差别以及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不同,
把美食用平面的照片表现出来,给自己回味,同朋友分享,这种探索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不过,你知道吗,很多美食照片都是这么拍出来的——烤串上面喷机油出油光生火鸡涂颜料成圣诞大菜土豆泥做的完美圣代威士忌酒里的树脂冰块……这种拍法拍出的食物漂亮却不能吃,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厨师” “吃货” “拍客”,我们今天不说这种玩儿法,而是来说说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拍出真正的美味食物,边拍边流口水,拍完就能动筷子开吃! 
[摘要]本文运用电影心理学、电影语言学等理论分析了冯巩电影里独特的人物对白形式,以探讨个性化的电影对白在电影人物刻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个性化电影对白 冯巩电影 人物形象    冯巩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相声演员。近年来他的电影作品《没事偷着乐》、《谁说我不在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别拿自己不当干部》等更是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更是凭借《没事偷着乐》这部电影,一举获得金鸡最佳男主角,并荣
[摘要]电影《孔雀》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三位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欲望意识,这种朴素的心理性的叙事方式使电影呈现出特有的灵动色彩,它不喧嚣但扣人心弦;不张扬但意蕴绵渺。  [关键词]《孔雀》欲望意识后精神分析    电影《孔雀》的动人之处,在我看来,不仅在于其朴素淡雅的艺术画面、平民化的艺术视角所给予我们的那种绵长的艺术享受,而更在于它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心理学式的或精神分析学式的。这种方式的特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也是历代诗词曲赋所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废名曾说:“就表现手法而言.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而唐人绝句之妙,正在于只寥寥数语,却能造就出某种意味深长的意境。废名正是以地道的写诗手法写小说,他将诗词意境的营造运用到长篇小说《桥》整体构架之中,“追求一种超脱的意境”,“一种交织在文字上的思维者的美化境界”。
“人类一家”展览图录《快照编年史:美国家庭相册的诞生》  家庭照,你总会拍很多。  有的时候,这种要拍很多很多照片的欲望甚至是潜藏于心,即便无法实现,你的脑海里也会为此不停地按下快门。  于是,家庭照常与快照联系在一起,都是重复的瞬间,拍的时候根本无法保持稳定,要快点儿拍,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紧迫感,摄影提供给人类一种“神力”,你会毫不犹豫地用它来“挽留”一个人的生命。别想那么多,就一个劲儿地拍吧。
[摘要]作为“四梦”之首,《紫钗记》毫无疑问是汤显祖的第一部成熟之作。在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十分突出。《紫钗记》对于《紫箫记》的成功改写为后来三梦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首次标举了“情至”的旗帜,成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核心精神。  [关键词]《紫箫记》 四梦 汤显祖 影响    《紫钗记》是“临川四梦”中的第一部,作于万历十五年(1587)汤显祖任南太常博士期间。在作于万历十八年(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