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嘎达梅林》是苏少版八年级上册《草原情曲》单元的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交响诗,感受交响诗的内涵。本节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目标,通过优化方法,契合学生认知实际而进行的。
【关键词】嘎达梅林;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对抗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和军阀,率领牧民起义所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的悲壮事迹。音乐素材取自同名的民歌。作品体裁为交响诗,融合了著名蒙古著名的历史故事,在整个乐曲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在民歌演唱和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欣赏中,让欣赏产生对民族英雄和民族音乐的热爱。
2、在交响诗的欣赏中,培养学生体验乐曲中通过利用多种音乐要素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升华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感受意境。
3、初步感受交响诗的特点,并产生对交响诗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在音乐的聆听中,让学生感知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2、感受交响诗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领会利用音乐要素表现音乐情绪,刻画作品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热情的蒙古大草原。(大屏幕展示蒙古大草原风情的图片)
师:在北方蒙古高原上,时代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常年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一位英雄。
a、師讲述嘎达梅林的生平事迹:
1929年,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企图出卖旗地。这一丑恶行径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嘎达梅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被捕入狱后被判处了死刑,后来被他的妻子带领群众劫狱就出。嘎达梅林出狱后率领大家起义,形成了蒙古族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武装斗争。
b、影片《嘎达梅林》的片段。
c、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内容是学唱一首蒙古民歌、了解一则有关嘎达梅林的故事,聆听感悟交响诗《嘎达梅林》
(二)学唱民歌(蒙古短调)
(大屏幕展示:歌名《嘎达梅林》,配以能征善战的马上图片)
a、教师范唱旋律,指出曲调特点:采用了蒙古五声调式;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
b、学生试唱旋律,注意节拍。
(三)分段感受
师:下面我们大家进行分段学习,先来聆听感受第一段,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思考,努力能用几个恰当的词语表达你所听到的这段音乐的体会。
a、与民歌《嘎达梅林》相比,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b、在作品的欣赏中穿插一些蒙古草原风光的图片,此时感受音乐有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仔细聆听,回答该段音乐是用何种乐器演奏的?鼓励引导学生试唱旋律,引导学生感受附点的推动感及表现力度;
C、将这一段作品和民歌放在一起,你能发现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下面的这段音乐又能给我们展示出何种画面?下面请大家欣赏音乐。
a、提问:大家感觉节奏是稀疏的还是密集的?
b、改变节奏速度,学生训练力度上的变化;
c、教师通过示范动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d、同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进行比较,我们能够发现其中应用的音乐素材有哪些?
(四)完整感受
师: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去感受这个通过音乐手段给我们描绘的故事,我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听到每一段音乐时,请大家示意我一下;另外,在作品中,民歌的主题一共有几次?情绪是稳定的吗?是否有变化?
(五)课堂总结
师:有人说:一首蒙古民歌与一则历史故事相加就等于一首交响诗,你怎么看?
这首音乐以嘎达梅林的故事为背景,各个部分的音乐主题都来自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
(六)作者简介
辛沪光:(1933-2011),我国著名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
(七)交响诗
交响诗也称作“音诗”,它是一种由弗朗茨·李斯特首创的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单乐章管弦乐体裁。交响诗在构思上,或表现一个哲学思想,或流淌一种诗的意境,或关联一定的文学题材。
(八)课堂拓展
学生聆听其他交响诗。
六、教学反思
要想让初中学生能够较好的欣赏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时考虑以下主要问题:首先、作品是怎样表达情绪的?即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音乐要素,即力度、旋律、节奏等在渲染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其次、本首音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你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即引导学生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背景。为此,本节内容在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想象法、体验法、比较法、节奏感悟法。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在教学准备以及导入环节,通过电影片段和事迹讲述,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理解领会对交响诗内涵的认识,提高欣赏的水平,从教学效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嘎达梅林;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交响诗《嘎达梅林》描写并歌颂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保护草原,对抗当时残酷的封建王爷和军阀,率领牧民起义所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的悲壮事迹。音乐素材取自同名的民歌。作品体裁为交响诗,融合了著名蒙古著名的历史故事,在整个乐曲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在民歌演唱和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欣赏中,让欣赏产生对民族英雄和民族音乐的热爱。
2、在交响诗的欣赏中,培养学生体验乐曲中通过利用多种音乐要素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升华学生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感受意境。
3、初步感受交响诗的特点,并产生对交响诗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在音乐的聆听中,让学生感知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2、感受交响诗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领会利用音乐要素表现音乐情绪,刻画作品形象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热情的蒙古大草原。(大屏幕展示蒙古大草原风情的图片)
师:在北方蒙古高原上,时代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常年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蒙古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嘎达梅林就是蒙古族历史上的一位英雄。
a、師讲述嘎达梅林的生平事迹:
1929年,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企图出卖旗地。这一丑恶行径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嘎达梅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被捕入狱后被判处了死刑,后来被他的妻子带领群众劫狱就出。嘎达梅林出狱后率领大家起义,形成了蒙古族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统治的武装斗争。
b、影片《嘎达梅林》的片段。
c、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内容是学唱一首蒙古民歌、了解一则有关嘎达梅林的故事,聆听感悟交响诗《嘎达梅林》
(二)学唱民歌(蒙古短调)
(大屏幕展示:歌名《嘎达梅林》,配以能征善战的马上图片)
a、教师范唱旋律,指出曲调特点:采用了蒙古五声调式;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绪
b、学生试唱旋律,注意节拍。
(三)分段感受
师:下面我们大家进行分段学习,先来聆听感受第一段,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思考,努力能用几个恰当的词语表达你所听到的这段音乐的体会。
a、与民歌《嘎达梅林》相比,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b、在作品的欣赏中穿插一些蒙古草原风光的图片,此时感受音乐有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仔细聆听,回答该段音乐是用何种乐器演奏的?鼓励引导学生试唱旋律,引导学生感受附点的推动感及表现力度;
C、将这一段作品和民歌放在一起,你能发现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下面的这段音乐又能给我们展示出何种画面?下面请大家欣赏音乐。
a、提问:大家感觉节奏是稀疏的还是密集的?
b、改变节奏速度,学生训练力度上的变化;
c、教师通过示范动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d、同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进行比较,我们能够发现其中应用的音乐素材有哪些?
(四)完整感受
师: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去感受这个通过音乐手段给我们描绘的故事,我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听到每一段音乐时,请大家示意我一下;另外,在作品中,民歌的主题一共有几次?情绪是稳定的吗?是否有变化?
(五)课堂总结
师:有人说:一首蒙古民歌与一则历史故事相加就等于一首交响诗,你怎么看?
这首音乐以嘎达梅林的故事为背景,各个部分的音乐主题都来自于蒙族民歌《嘎达梅林》
(六)作者简介
辛沪光:(1933-2011),我国著名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一举成名。
(七)交响诗
交响诗也称作“音诗”,它是一种由弗朗茨·李斯特首创的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单乐章管弦乐体裁。交响诗在构思上,或表现一个哲学思想,或流淌一种诗的意境,或关联一定的文学题材。
(八)课堂拓展
学生聆听其他交响诗。
六、教学反思
要想让初中学生能够较好的欣赏一首以蒙古民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时考虑以下主要问题:首先、作品是怎样表达情绪的?即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音乐要素,即力度、旋律、节奏等在渲染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其次、本首音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你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即引导学生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背景。为此,本节内容在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想象法、体验法、比较法、节奏感悟法。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在教学准备以及导入环节,通过电影片段和事迹讲述,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英雄嘎达梅林。这样的设计,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理解领会对交响诗内涵的认识,提高欣赏的水平,从教学效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