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丑的风景是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a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鸡年春节里,接二连三的游客遭殴打、辱骂甚至毁容事件,再一次给丽江贴上了“罪恶之城”的标签。
  联系到此前这座小城频频被曝出的“酒托”“黑导”“维护费事件”“罢市事件”……丽江,这个大众眼里曾经的诗意的远方,已彻底堕落成远方的苟且,甚至是狗血。天赐的玉龙雪山和四方古城,最后仍败给了人的作践。
  但最大问题在于,丽江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存在,它几乎成为整个中国旅游业的一个隐喻。锦绣河山,无限美景,却处处都让人有着“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丽江式幻灭——中国式旅游,最丑的风景是人!
  很多年前的丽江并不是这样,犹记第一次去丽江,住在古城里20元一晚的客栈,优雅干净,坐在满是花香的庭院里,让好客的房东拎来几个热水瓶,把水倒在脚盆里,就能泡着脚看书或发一天的呆。走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天上有最干凈的云,面前有最温暖淳朴的笑容,让人觉得世间最美好、最诗意的栖居也不过如此。
  第二次去丽江是在8年前,雪山、古城依旧,只是客栈和商铺更多,人却已经不对劲了。门面里晃动着的已是带着贪婪的脸,酒吧的每一瓶啤酒像一把闪亮的刀,各种翡翠店似一张张血盆大口,随时准备让你的钱包大出血。帮忙蛊惑游客的导游,心怀叵测的各种酒托、景托、游托、车托,充斥在圣洁的雪山下,充斥在古朴的城镇里,像一袭华美的袍上爬满了虱子。
  没有第三次去丽江,不是不能,而是实在不想再去。再美的地方,一旦被一群丑陋的人盘踞,就不会再让人产生一丝的向往。
  国内有很多地方都在重复着丽江的轨迹,先是藏在深闺人未知,随后天赐的绝美风光终于一朝闻名,天下惊艳,于是游客纷至,随之而来的是滚滚的经济效益。按理说,游客熱爱,当地获利,应该从此手牵手一起迎来幸福的双赢生活,可惜,那只是童话里才有的故事。
  短时间暴增的收益勾起的只是人性的贪婪。原本淳朴的当地人在尝到金钱的滋味后很快心态扭曲,原本财政贫困的当地政府在滚滚而来的经济效益面前很快难以自持。依托着绝美风光带来的旺盛人气,一场场针对游客的渔猎盛会轮番上演。
  从东北到海南,天价鱼肆虐;在南北之间,天价虾坐镇。北京一日游,黑导游大骂游客;香格里拉,不参加强制消费项目被赶下车;西安,大雁塔下天价“照相门”;草原天路,当地政府坐地收费,被新闻曝光后才收手;凤凰古城,一度实行捆绑售票,后因观光游客数量下降而取消此举;川藏线上,很多风光秀美的摄影点被当地人任意拉线围住收费,无人出面治理……旅途甩客、宰客,旅游购物被坑遭骗,进庙烧香拜佛都不被放过,仍会被逼付巨额香火钱。有些人选择自驾游避祸,但仍不免在一些旅游景区被当地人恶意碰瓷,报警之后,回复却往往是“自行协调解决”,最后仍逃不过被痛宰的命运。还有零团费港澳游,游客贪着便宜,商家揣着诡诈,诡诈从来是贪便宜最好的搭档,而无数的旅游狗血闹剧和悲剧正是由这对搭档联手奉献。
  没错,在中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行业比旅游业更能这么直接地折射出人性中赤裸裸的贪婪。事实上,人的贪婪也正是中国式旅游的百病之源。在贪婪的驱使下,壮美山河无非是敛财的工具,人文历史不过是宰客的道场,民众对远方的美好向往,不过是可以下手的软肋。
  对游客无所不用其极的榨取,其实只是贪婪的一面,另一面则是疯狂的毁灭性开发。或为政绩,或为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动辄投巨资大兴土木,或是增设现代人文景观,大搞园林化,危及自然遗产;或是旅游设施过多过滥,破坏不可再生资源。只要看看此前西安“八大奇迹馆”景点中那些“双眼皮、红嘴唇”的假兵马俑,再看看那段被砌成水泥墙的长城,你就知道这是多么荒唐。
  几年前,《新周刊》的一期封面,题为“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台湾我并未去过,但是那句“最美的风景是人”让人感慨。想起茅盾先生在他的名篇《风景谈》里,也曾斩钉截铁地下过断语:人才是最美的风景。
  周围的同事、朋友从一些发达国家旅游归来,除了讲述亲历的优美风光和著名景点外,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对那一方土地上“人”的不同体验:没有假货,没有宰客的景点,没有花样翻新的坑蒙拐骗;有对秩序的讲究,有人与人之间起码的礼貌和信任。他们当趣闻说,我们当趣闻听,但细品之下,这种差别让人心生凉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据说已经成为新的风口。区域旅游、体验旅游、旅游地产等新概念层出不穷,更多的资本热钱也在无比兴奋地为它涌动着。很多地方在制订各种大手笔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投入、有建设、有引资、有创意、有惠民,却鲜有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者。而当前的中国旅游,真正欠缺的偏偏就是“人”这一课,其他不过是锦上添花,唯有补好这一课才最重要。没有这一课,就是山水再美,设施再光鲜,一个“人”字站不住,一切只能成浮云。
  不久前,曾与皖南一位分管旅游的县领导聊天,他就提出,建设旅游目的地一定要“人美”,不是说要打美女牌,而是要在旅游区域内下大功夫建设美的民风——“人美”才能获得更长远的经济效益!旅游业当然应该挣钱,但摒弃贪婪、取之有道才是智慧,才是我们的政府眼下最该做的旅游文章。
  中国之大,壮美奇绝的自然风光不可胜数;中国之古,传承经典的人文历史景观灿若星河。在它们面前,想成就“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确太难。但至少,在它们面前,不应让“最丑的风景是人”,这是最起码的底线。毕竟,对那些上天赐予的、老祖宗留下的,我们这些当代人有义务证明我们还配得上。
  (留 痕摘自微信公众号“独行的犀牛”)
其他文献
林黛玉第一次进荣国府时的场景,犹如一个静默的电影长镜头。  在那些寡淡的情节中,处处是讲究:林黛玉的轿子,從角门而不是从正门入——她是来投靠的晚辈,能从大门进的,那是来省亲的元春;轿夫们进院子只可走一射之地就得退下,府里不容外人擅闯;放下的轿子换小厮们来抬,到了地点,小厮们得马上退出,打帘子、搀扶由婆子们来做。无一句对白渲染,却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令人叹服。  在贾府,炕上放的青缎靠垫因日日坐靠被
期刊
从公元800年开始,地球上出现了连续几百年的温暖期。北大西洋上少见浮冰,嚼着鳕鱼干的维京人一路驾船跟随鳕鱼群,由此发现格陵兰。好景不长,1200年,格陵兰和北极出现了小冰期极寒天气,西部的探险路线随之关闭。1350年,格陵兰殖民地被放弃了,但这只是欧洲人倒霉的开始。  在《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一书中,美国人布莱恩·费根描述了中世纪欧洲如何迎来严酷的气候。对欧洲历史
期刊
期刊
每每看到塘边的钓者,就感到一种沉静。  那些善钓者,即便鱼上钩后,也有一股静气。他們不会用力猛提,而是随了鱼势,来回摇动,慢慢将鱼提上来。这样,再大的鱼也不会脱钩。他们知道若用猛劲,很可能会鱼走竿折。  凡事顺势而为,缓取慢图,才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期刊
老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话不管是意思还是说法,我都不太喜欢。哪怕它是至理名言,我也觉得它有些功利、市侩、冷冰冰。  昨晚看《小城三月》,萧红说:“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你看看,“一寸一寸”,說得多亲切、多温暖,叫人欣喜莫名,甚至泪水盈盈。换个说法,就让你觉得尘世和人生都“有意思”了。
期刊
【编者按】  读者读书会推荐的第6本书,是美国医生保罗·卡拉尼什所著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是印度移民的儿子,在父母的悉心培养下,相继获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与人体生物学双学士学位、剑桥大学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还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在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的时候,保罗被查出患肺癌晚期。从天堂到地狱,
期刊
郭生白老先生一辈子做中医,八十几岁时还在讲课,站在讲台上可以讲八个小时,不用话筒,声如洪钟。  我当年拜郭老為师的时候,磕完头,他把我拉到一个房间聊天。他问我:“你想问什么问题吧?”  我认为师父不光是讲大道理的,还是讲生命解决方案的,书里讲的都是大的,小的都是要磕头人家才肯讲的。  于是,我说:“来一点实际的,师父,你给我讲讲女人到底是什么。”师父老泪纵横,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相信师父
期刊
古人以减省来营造意境,说满、说显了,便无意境。营造意境是为了让人有更多体会,可惜今人拒绝体会,只求告知。  于是叙事传统不成立了,叙事者迎来了时代变局。我们不需要“罗贯中”讲什么“浪花淘尽英雄”,只需他明确告知好人坏人;也不需要“曹雪芹”讲什么“还泪祭花”,只需他告知谁跟谁在一起了。  如今,对一个导演的批判语,往往是“他没有能力讲一个整故事”,而不是20世纪80年代的“他没文化”。  我们追求好
期刊
一个男人大力推开门,将保健品狠狠地摔在桌上。  “你要再敢来我家一次,我拆了你!”说这句话时,男人正指着我的鼻子。  我认识他,是旁边小区一位退休大爷的儿子,那套保健品价值8000多元。  “养生馆”的同事见多了这种场景,并没有和男人发生肢体冲突,频频道歉送他出门。  这件事也不会对“养生馆”造成影响。这天还有“养生专家”来做讲座,有一批老人来领鸡蛋,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准备。  给老人“带来健康和
期刊
且不提国外的读者,即使在美国人的印象里,梭罗也只是一个抽象符号,其生平鲜为人知。  梭罗离开瓦尔登湖的直接原因是:爱默生要去欧洲做巡回演讲,家里缺少一个主心骨,便请梭罗来当管家。与大多数伟人之间的友谊一样,这对师徒兼朋友的关系也是磕磕碰碰、起起落落。好在两人是君子之交,再加上爱默生温和大方,多加忍让,所以他们的关系不致破裂。  爱默生给人的印象是一位智者和圣人,梭罗则始终是个喜欢冷嘲热讽的愤青。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