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0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早已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还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就曾经指出:“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现代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并由此产生了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信息发送和接收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新物质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对人类既有的一切生存方式、制度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在迅速地影响着改变着我们传统教育的技术手段、制度范式和教学理念。
  阅读是全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大众化行为。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胡塞尔现象学的“双主体性”理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就是强调读者与文本是一种互为主体、互相解释、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关系。在阅读活动中,文本沟通了阅读主体和创作主体,进而在两个“主体”间产生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汇。在网络文化冲击下,作为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之一的阅读正在发生着一场强大的裂变。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阅读(以下简称“网络阅读”)不仅对传统的文本阅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使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中学阅读教学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网络阅读的特征
  对“网络阅读”,不同的研究者看法不尽相同,但一般都认为:是指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与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阅读行为。与传统的文本阅读(纸质化阅读)相比,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阅读的革命。由于网络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超文本阅读的对象是由一个个节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每一节点就是一个浓缩的信息。网络的交互功能和这种发散的、非线性的超文本呈现方式,使阅读者视野开阔,思路开放,参与的愿望和信心大增,而网上的BBS、博客、微博、推特更让你有了一吐为快、大显身手的自由空间。网络精英蒂姆·贝纳斯·李将他创造的技术命名为“蜘蛛网”(Web),其意为:互联网就是我们像蜘蛛吐絲一样编织起来的。正如一位电脑专家所言:互动是网络化空间的关键词。例如“9·11事件”发生后,网上立刻涌现海量的帖子,有同情的,有担忧的,有幸灾乐祸的,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或字字珠玑,叹为观止;或只言片语,一针见血。随即又有许多同意的、附和的、反对的,甚至是辱骂的帖子出现在BBS上。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化、交流的开放性与个性化、参与的即时性与方便性,大大地激发并解放了人们的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互动更是网络阅读的生命。
  (二)阅读环境的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本向着全世界打开的书。它没有国界,连通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使人们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自由交往,随意阅读。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广域性的网络阅读时空,使学生阅读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和资格的限制进行自主阅读,而且网络中的信息和知识本身又具有一种非排他性和共享的特征,传播面越广,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也就越大。可见,在开放的网络上,阅读的内容和行为多么富有意义和生命力。这里所说的阅读环境,已不仅仅指物理时空,更包括精神和心理。网络阅读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学生避免了在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中阅读可能带来的紧张和尴尬。手指在键盘上轻轻地点击,心绪随着鼠标的移动自由地飞扬,这是网络阅读给莘莘学子带来的无比美妙的感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网络阅读心理,能让学生在阅读时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协同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体现出阅读者鲜明的个性和无限的创造。
  (三)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无界,信息无限”,内容的丰富主要源于网络本身和网络的交互。据国外权威机构研究,如今知识的半衰期已由过去的7~14年缩短为目前的2~3年,每3年左右,全世界知识积累增长1倍。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与知识,互联网像一名敬业负责、技术熟练的图书管理员,把各种信息和知识有条不紊地收集、归类、整理,读者通过链接,可以方便迅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和知识,例如中国读者经常使用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谷歌、搜狗等。在网络技术环境中,信息以网状辐射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线性链式传播方式,这样就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将自然信息与文本信息表达方式的优点融合起来,呈现出传输跨时空、速度快、密度大、选择自由灵活等鲜明特征。阅读因丰富而便捷,因便捷而丰富,因丰富而更加吸引读者。
  网络阅读强大的即时双向交互功能形成了网络阅读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特征。当你在网上阅读后,发表在BBS、博客、微博上的内容又可能成为别人阅读的对象。正如著名网络文化学者姜奇平在《通过知识获得自由——兼谈共享权的生产意义》中所言:“一个人在共享知识时,由于始终伴随着意见的发表,从而成为知识的生产;而在发表的意见中,由于旨在赢得人们的回应,又成为一个知识消费过程。”这样使得网络的内容精彩纷呈,层出不穷,因丰富而交互,因交互而更加丰富。如此循环往复,使得互联网更像是一条波涛汹涌、永不停息的江河,支撑推动着网络阅读活动。
  二、网络阅读对当前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阅读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处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现代阅读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时代人们了解世界、关注生活和认识自我的重要认知方式——网络阅读的影响与启示。
  (一)师生观:呼唤教学中师生角色的重塑与转换
  在网络阅读中,信息的传播与接收一律是平等的,你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阅读、对话。网络决不会因为你是CEO,你是专家学者,就拥有你专享的文化盛宴。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只要家里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分享一模一样的学术和教育资源,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以“知识拥有者”、“信息垄断者”、“全知全能者”自居,把学生视为“无知无能者”,剥夺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的“自主权”和“对话权”,使得阅读课上“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苏霍姆林斯基语)。网络阅读提醒我们,教师已不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惟一的信息源,而且其“信息霸权”和“知识权威”也将被打破。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网络的发展绝不会也不可能最终取代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网络信息既丰富又散乱,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来说,无用信息乃至垃圾信息占到了绝对大的比例,有用信息往往淹没在大海般无用信息之中,中小学生从其中获得完整的教益而不需要任何指导的可能性非常之小”(卢子洲语)。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二)能力观:亟需对相关性阅读能力加以关注与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但阅读过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复合结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可以分解的综合能力。网络时代的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能力,这一问题随着网络阅读在学生中的普及,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面对着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任何一个遨游其中的学生都可能会产生“信息迷航”。正如T·洛扎克在《信息崇拜》中所言:“信息,到处都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的确,信息太多,容易使人在空洞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不仅“头脑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叔本华语),读者更成了毫无意义的“信息搜索机”。
  所谓“相关性阅读能力”,是指那些并不直接与个体的阅读理解水平相关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注意力的控制与分配;一是能利用工具和媒体,检索、选择、处理信息。在网络时代,知识陈旧率日益增长,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使得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有限性与知识扩展更新的无限性这一矛盾日趋突出。因而,效率观念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为使阅读速度与思维速度尽量趋于平衡一致,提高阅读效率,就必须在阅读中学会高度控制和合理分配注意力,快捷正确地选择处理信息。速读则是矛盾解决的利器。由此可见“相关性阅读能力”更是速读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和吸收信息,忽视学生已有的心理图式对课文的同化与顺应。而且,指向结果的阅读教学目标,更扼杀了学生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今,人们已意识到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因此,“相关性阅讀能力”理应进入阅读教学研究的视野。
  (三)活动观: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唤起与心智互动
  如果说情感是阅读的灵魂,那么,对话与交流应是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凝聚作者生命情趣的作品,当然需要读者主体情感体验的积极投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作者心灵对话。传统印刷文本阅读的退化虽然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但阅读毕竟是一种与文字文化相始终的人类认知和学习的基本方式。阅读之于文化,犹如行走之于生活。虽然人类已经进入汽车时代,但步行决不可少。网络阅读虽然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类的交往渠道,但其内容呈现的虚拟性与稍纵即逝性,以及“人——机”系统交往的机械性,使读者往往来不及咀嚼、揣摩、品味文本,因而也无法积极调动情绪体验,造成了认知与情感的缺失。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刻。”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对传统文本的情感。“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语),要清醒地意识到文本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但印刷文字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要让学生能够从有声音、有色彩、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里去体察丰富世界,感悟美好人生。
  其次,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通过对一篇篇课文静态的肢解、条分缕析,甚至“碎尸万段”,想为学生找到一把能开启所有文本大门的万能钥匙。这种程式化(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教学——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完全忽视了课文解读的主体(学生)的存在,使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趋于封闭僵化,而且使文本的解读走向单一化、极端化,更造成文本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的枯萎。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人格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双方的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让情感唤起情感,让互动促进交流,帮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激发思考、启迪心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升华人格。
  (四)策略观:尝试网络阅读中情感态度的迁移与利用
  当前,优化阅读教学的手段策略层出不穷、不一而足。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知识技能的迁移以外,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及行为方式等非智力因素都可以迁移。而网络阅读情境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情境有着“共同成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如能将学生在网络阅读时无拘无束、自由而投入的心理状态迁移到课堂教学中,可能不失为一条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自由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培养学生阅读心理品质为突破口,积极有效地推进阅读教学改革。
  (作者单位:姜堰中学)
其他文献
一次形式新颖的考试,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少反思。 教师在思考整体:发现了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下一阶段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在反思个人:自
经过两年多的试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 选修)正逐渐为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所熟悉和接受。但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新颖的理念、新型的体例和新鲜的选文,很多教师感到不适应,课堂上疲于讲解,忙于分析,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转向其他作业,课堂效果很不理想。  应该说,这套教材整体上注重人文性,比如对文本的选择,中外名家名篇和文质俱佳的时文美文大量被选入,这增加了理解和把握的难度,需要教师有极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极强
内存是什么?它的家庭有哪些兄弟姐妹?咱们—起来看看吧!内存就是内部存储器,与我们常说的硬盘等外部存储器是相对的概念。内存有两种,第一种是ROM(即Read Only Memory,只读式内存
有大能力的半固体 AlSi7Mg 合金泥浆被准备由低过热流并且星期旅行波浪电磁激动人心。在 AlSi7Mg 合金泥浆的主要α - 艾尔谷物的形状和分发上的电磁的激动人心的力量和频率
原文如此, gradiently 涂的碳纤维 / 碳(Cf/C ) composites 被一个二拍子的圆舞准备快速的化学液体免职(RCLD ) 方法。composites 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用 X 光检查衍射被调查,扫描
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意识我们在这里把信息素养理解为一种“意识”,其中蕴涵着这样的认识,即信息素养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高
奥氏体的不锈钢 HNSS 促进感受性在 650-950 对待的高氮的 intergranular 腐蚀 IGC 行为被双环调查电气化学的 potentiodynamic 复活 DL-EPR 方法。电解质的效果,扫描率,在危险
●适用年级:初中一年级●活动项目:"投资沈阳"报道●活动地点:网络教室概述本次课以"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教学内容为依托,调查分析北方地区的区域地理环境,包括区域气候
稳固的答案 Lu2W3 的一个新系列 ? x 瞬间 x O12 (0.5x2.5 ) 成功地被综合由固态方法。他们的水晶结构和否定热扩大性质用高温度的 X 光检查粉末衍射和 Rietveld 方法被学习
目的:总结中药制剂治疗中度寻常性痤疮的临床体会。方法:选择门诊病例1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中药制剂(灭丘合剂),对照组患者口服四环素,患者每周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