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语文教学亦如此,应把“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先行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对所学材料的初步感知识记阶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组织学生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笔者在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了,才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要先易后难,在内容安排上,通过先扶后放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其次,要耐心帮助、热情鼓励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例如,可以采取课前个别辅导,同伴互助,课中及时点拨的方式,多给其展示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心,使他们迎头赶上。最后,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课外预习,因为是独立作业,无人监督辅导,如果不能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学生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难以形成预习能力,也难以达到既定效果。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读。朗读可以训练语感,还可以帮助读者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记得提醒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初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再读课文,想想哪些段落应仔细分析,哪些段落详写,哪些段落略写;三读课文,想想有哪些不懂的语句,以便教学时留意听。同时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还要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例如在预习朱自清的《春》时,要与自己见过的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带着预习提示、阅读提示、自读提示中的问题进行阅读,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背景及写作特色,从而理解文章的学习要求。
2.画。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首先,勾画出文中不会读的、难写的、意思不明白的字词或者是自己认为运用较好的字词,查阅工具书,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其次,就是勾画语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虽然新教材已经淡化了文体的讲解,但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就应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勾画一些能体现说明文顺序的词语或句子,勾画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等。
3.查。这是预习中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在预习过程中,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要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通过查字词典,可以疏通文字,扫清障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扩大阅读范围。
4.疑。“学者先要会疑”,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标示出一些疑难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从而获得真知,培养创造力。对于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或者等到老师授课的时候再解决,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再经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和分析,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5.议。议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信息反馈阶段,也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是预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初学后,在小组里对学懂的和不明白的问题进行畅所欲言,弄清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纠正错误的想法,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加强规范性的预习,注重文本内容
规范性预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宽松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预习,学生就能避免自学过程的盲目性,学习活动就会显得异常精彩。由于这种活动是在有步骤、有章法的指导下完成的,就避免了学生预习的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就能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由于这种活动是循序渐进的程序,学生在自学中能积极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常规化的预习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查阅工具书,划分段落层次,写提纲,归纳各部分内容,思考课后练习题,做笔记,写体会感想等等。
四、灵活安排预习时间
在课外时间,学生除了语文作业外,还有其他科目的作业,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预习时间的安排上,可以选择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仅节约了学生的课外时间,而且便于教师当面教学指导。由于课堂上40分钟是有限的,在新课教授前教师可让学生预习10分钟课文,通读课文的任务则放在早读课上完成,需要借助字典来完成的预习,则安排学生在家完成。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把下周将要上的全部课程内容一并预习,这样不仅整体上感知这一单元所选的几课内容,而且占用课外时间也比较少。如果担心预习的内容被忘记,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做好记录,在课前再阅读几分钟记录就可以了。实践证明,只要对预习时间进行合理地、灵活地利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消除学生的惰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互助预习
在实践中,预习时可以以个体形式,也可以以群体形式。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语文预习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也应加强生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在预习时,如果谁碰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可能就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如果是组里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就交给教师帮解决,这样不仅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还便于教师对症下药开展课堂教学。
六、明确预习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
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只需要口头完成,而有的则要通过网络完成,有的还需要体验调查才能完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认为,预习作业只有书面形式,认为网络预习、体验调查预习毫无意义,为了禁止孩子上网玩游戏,不允许孩子碰电脑,这种做法很不利于预习的开展。为此,教师应耐心地向家长解释预习的重要性及方法、要求,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其配合学生的预习,并督促、辅导学生完成预习活动。当家长在督促、辅导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予以引导。
总之,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责任,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自能读书的起点。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完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自能读书能力。
参考文献
[1]孟祥敏.预习,自主课堂的先行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预习能力培养初探[J].都市家教,2011(2).
[2]杨郑红.学习语文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J].新课程,2012(1).
[3]曾维玲.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2012(2).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了,才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要先易后难,在内容安排上,通过先扶后放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其次,要耐心帮助、热情鼓励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例如,可以采取课前个别辅导,同伴互助,课中及时点拨的方式,多给其展示的机会,提高其自信心,使他们迎头赶上。最后,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课外预习,因为是独立作业,无人监督辅导,如果不能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预习方法,学生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难以形成预习能力,也难以达到既定效果。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读。朗读可以训练语感,还可以帮助读者把握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记得提醒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初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再读课文,想想哪些段落应仔细分析,哪些段落详写,哪些段落略写;三读课文,想想有哪些不懂的语句,以便教学时留意听。同时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的过程中,还要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例如在预习朱自清的《春》时,要与自己见过的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带着预习提示、阅读提示、自读提示中的问题进行阅读,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背景及写作特色,从而理解文章的学习要求。
2.画。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首先,勾画出文中不会读的、难写的、意思不明白的字词或者是自己认为运用较好的字词,查阅工具书,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其次,就是勾画语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虽然新教材已经淡化了文体的讲解,但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因此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就应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勾画一些能体现说明文顺序的词语或句子,勾画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等。
3.查。这是预习中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在预习过程中,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要养成勤动手勤查词典的良好习惯。通过查字词典,可以疏通文字,扫清障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扩大阅读范围。
4.疑。“学者先要会疑”,这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标示出一些疑难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从而获得真知,培养创造力。对于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查阅工具书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或者等到老师授课的时候再解决,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走入课堂,再经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和分析,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5.议。议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信息反馈阶段,也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积极思维的过程,是预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自己初学后,在小组里对学懂的和不明白的问题进行畅所欲言,弄清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纠正错误的想法,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加强规范性的预习,注重文本内容
规范性预习就是指在教师的宽松指导下,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预习,学生就能避免自学过程的盲目性,学习活动就会显得异常精彩。由于这种活动是在有步骤、有章法的指导下完成的,就避免了学生预习的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就能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由于这种活动是循序渐进的程序,学生在自学中能积极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常规化的预习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查阅工具书,划分段落层次,写提纲,归纳各部分内容,思考课后练习题,做笔记,写体会感想等等。
四、灵活安排预习时间
在课外时间,学生除了语文作业外,还有其他科目的作业,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预习时间的安排上,可以选择课内、课外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仅节约了学生的课外时间,而且便于教师当面教学指导。由于课堂上40分钟是有限的,在新课教授前教师可让学生预习10分钟课文,通读课文的任务则放在早读课上完成,需要借助字典来完成的预习,则安排学生在家完成。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把下周将要上的全部课程内容一并预习,这样不仅整体上感知这一单元所选的几课内容,而且占用课外时间也比较少。如果担心预习的内容被忘记,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做好记录,在课前再阅读几分钟记录就可以了。实践证明,只要对预习时间进行合理地、灵活地利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消除学生的惰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互助预习
在实践中,预习时可以以个体形式,也可以以群体形式。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语文预习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也应加强生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在预习时,如果谁碰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可能就在讨论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如果是组里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就交给教师帮解决,这样不仅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还便于教师对症下药开展课堂教学。
六、明确预习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
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只需要口头完成,而有的则要通过网络完成,有的还需要体验调查才能完成。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认为,预习作业只有书面形式,认为网络预习、体验调查预习毫无意义,为了禁止孩子上网玩游戏,不允许孩子碰电脑,这种做法很不利于预习的开展。为此,教师应耐心地向家长解释预习的重要性及方法、要求,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其配合学生的预习,并督促、辅导学生完成预习活动。当家长在督促、辅导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予以引导。
总之,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责任,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自能读书的起点。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完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自能读书能力。
参考文献
[1]孟祥敏.预习,自主课堂的先行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预习能力培养初探[J].都市家教,2011(2).
[2]杨郑红.学习语文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J].新课程,2012(1).
[3]曾维玲.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2012(2).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