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普、 国王与法王:后吐蕃王朝时代藏文史籍中君主称号的嬗变

来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42016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后,"赞普"作为最高君主称号在藏文史籍中日渐消减.13世纪前期成书的《第吴宗教源流》中记载了吐蕃王室后裔建立的众多地方割据政权,其君主仍然被称为赞普,但14世纪中后期成书的《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王统记》等著作则基本上以国王或国主名号指称这些割据政权的君主,到了晚期如《拉达克王统记》《安多政教史》的写作中,对吐蕃时代的赞普都不再使用"赞普"的称号,而是以"国王"或"法王"的称号替代.虽然都是早期藏族社会中的君主称号,但"赞普"拥有普通"国王"所不具有的神圣性——天神降世与权势煊赫,然而赞普的神圣性随着统一王朝的崩溃与君主制在后吐蕃王朝时代的式微而日益衰减.赞普称号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反映的是吐蕃分治割据时代新的权力结构与权力关系的来临.
其他文献
南宋佛寺文数量多、作者众、质量佳,既有高文典册,又有优美辞章,对南宋社会生活有多向度、多层面的反映.南宋佛寺文既描绘山巅水涯的秀丽风景,也抒发雅聚同游的畅快胸臆,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南宋佛寺文还描写了战争对房屋、城郭等造成的破坏,也生动展现了战乱给士人心灵造成的创伤.此外,南宋佛寺文还展现了仁人志士在乱离中奋发图强、呼唤中兴的爱国情怀.与北宋理学家“文不涉佛”不同,南宋时期有大量理学家参与到佛寺文的创作中,因此南宋佛寺文深受理学影响,具有丰富的理学蕴涵.在南宋佛寺文中,理学家或站在儒家立场誉美佛事,或
自然是康德哲学中与自由相对立的中枢性概念,在理论与实践领域,它的三个基本要素可以表述为与超感性之物相对的感性(从质料上而言)、与自发性相对的被动性(从状态上而言)和与道德法则相对的作为感性对象之内在原则的机械因果性(从本质上而言).三要素之间(尤其是被动性与本质性之间)是有张力的,这种张力随着批判哲学在第三批判中的发展愈发凸显,以至于自然概念在这种张力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和异化自己:审美中自然与自由的对立被引入自然概念内部并被转化为自然与艺术的对立,但不管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在对审美理念的表达中展现了主体的超
程明善字若水,号挹玄道人,歙县人,程明哲之弟,明天启中监生,主要生活在万历中后期至崇祯年间;佞佛好道,喜藏书,尝于古佛腹中获《唐开元占经》一书;曾从焦竑、马鸣霆等名家问学,与著名藏书家黄居中父子及“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等亦有交游.《啸余谱》是一部以纂辑词曲谱为主的类书,所辑各书皆有交待或可考明.其中,《诗余谱》乃辑录徐师曾所撰《文体明辩》附录之《诗余》谱,历代多误混不辨,这与原书流传不广、清人对明代词谱的贬抑态度有关.程明善纂辑《啸余谱》是以歌源出于啸、词曲皆声之绪余等文学思想为指导,表现出探求词曲文学演
当代知识的高度细分为本科教育带来挑战,也为后发高等教育国家重新规划本科教育体系提供了机遇.未来的人才竞争,既是各类专业人才规模上的竞争,也是具有战略思维和专业知识双重能力的领军人才的竞争,两者在一个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量的各类专业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但是,在我国本科教育高速发展过程中,专业过度细分也给通专结合人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不仅影响未来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制约了未来领军人才的形成.
期刊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先生2009年起在清华先后创办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姚班”)、 人工智能实验班 (“智班”) 和量子信息班.① 这些年, 我曾听到他数次表示, 中国要尽快实现第一流创新人才的自给自足. 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今年开始, 在清华创办了求真书院, 实施 “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他也表示, 此举意在立足中国本土培养出世界一流数学人才. 对于我们当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这两位学术大师的表述如出一辙. 最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要实现 “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
期刊
基于创作主体的文学记忆研究,重在关注作家记忆对文学生成的意义.记忆与人之生存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从“生存”这个本源性问题出发,能窥视到人类诸多精神现象的内核.基于生存的多维性、苦难性和符号性等人之生存的一般性特征,美学意义上的生存应是指生存的多维向度、生存苦难的美学升华及生存符号的诗意栖居.因此,文学记忆的本体内涵承担了以穿越时间的方式追求生命的完整、以苦难性记忆承载生命的厚重、以诗意的记忆符号安放“存在”之灵魂的叙事功能.立足当下消费时代或后现代现实语境,秉持文学记忆本体的美学维度,我们能理性考量现代人类
人格权侵害禁令是制止侵害行为的及时性权利保护方法.人格权侵害禁令案件应当参照适用行为保全程序.遵循法律解释的方法,行为保全具有对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目的,因而获取了独立于诉讼的程序地位.为满足权利及时保护的紧迫需求,行为保全的设计应以提高程序效率为目标.因此,行为保全的程序品质与人格权保护方法所彰显的全面性、预防性和及时性相契合.在人格权侵害禁令案件中,要结合人格权保护和行为保全程序的特点,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判断行为保全的适用要件.审理程序应以采用听审主义为原则,排除听审主义为例外.人格权侵害禁令的法律效力
政治哲学不仅奠基于相关哲学理论,还受制于重要政治事件.萨特的现象学存在论侧重意识,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聚焦知觉,他们对莫斯科审判和朝鲜战争这两个二战后的重大政治事件有不同的哲学思考.尤其是梅洛-庞蒂从《人道主义与恐怖》到《辩证法的历险》,经历了从"客观"评说东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向严词批评斯大林主义的转变,对萨特的"反辩证法"立场和同情苏联共产主义的理论实质作了全面剖析,从而阐发了其非共产主义的"模糊"态度.本质上,无论是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还是梅洛-庞蒂的马克思主义"观望主义",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
戴震对理之"如有物焉"的反对,不只涉及对理本身的理解不同,同时涉及心、性、情一系列问题,相关理解也变得极为不同.根据《孟子字义疏证》所论,戴震主张的"以情絜情",没有了格物致知,连正心诚意都付之阙如,却让情自带一种天然的"不爽失".他以"人无有不善"反对程朱之"性无有不善",坚持的并非性善论,而是人善论.他又反对荀子的礼义在外,将礼义收归人性,看起来是想维护孟子内在化的路线,实则将礼义世界坍陷于人心之中,而人心又陷溺于血气之中.由此,传统儒家丰富的心性工夫论,被戴震一笔勾销,只剩下血气之情欲落到了实处.所
民主审议作为理想的集体决策过程,在自治与善治之间存在固有张力.一方面,民主审议通过自发回应政治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意见,赋予民主政治正当性;另一方面,民主审议又试图超越特定情境下的多数人意见,寻求良好决策和正确行动.当代新罗马共和主义理论家菲利普·佩迪特将非支配自由作为调节性原则,在坚持善治理想的同时引导民主审议的自治.佩迪特的共和主义民主审议理论既没有预设一个社会在先的共性,也没有提出一套不可让渡的个人权利,却成功地证成了在民主审议过程中施加外部前提的可行性,因而值得人们认真考虑.然而,人们仍然批评其在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