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培養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实现这项任务,就要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从实验教学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改进课堂实验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进而使学生升华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 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科书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不能制止、敷衍应付学生提出超出课堂设计的问题,更不能因为学生想法怪异或答案错得离谱而感到惊讶。而应注意保护勇于质疑的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这样才不会遏制学生思维中最活跃的成分,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2.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利用教材的新奇内容,设计新奇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设疑问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授“爆炸”,在前一节课分发一些关于国内煤矿发生爆炸事故的材料,并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爆炸发生的原因,思考如何模拟爆炸的发生。在下节课里归纳总结学生的设计方案:在去底的废油桶的侧壁挖一小孔,连上胶管,在桶内小孔前放上一堆干燥的面粉,把浸透酒精的棉球点燃,放入桶内,通过胶管吹气,扬起面粉。照此操作,只见桶内扬起的粉尘瞬时燃烧,发出一声巨响,油桶被掀翻。通过实验学生很好地认识到煤矿发生爆炸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防范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改革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只是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大胆创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加强实验的设计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
例“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往烧杯中注入半杯开水,投入一小块白磷,盖上一块铜片,铜片两端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一小撮红磷,引导学生观察。并对现象进行讨论: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无变化?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对于水中的白磷为何没有燃烧,有的学生说:“水能灭火,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也有的学生说:“白磷没有和空气接触。”学生讨论后,提出用导管往水中通入空气进行验证。照此操作,水中的白磷接触通入的空气后发出点点亮光,一缕缕白烟从水中冒出。通过讨论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并总结出白磷的熔点低、着火点低的性质,应在冷水中密封保存。
3.2 改进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打消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疑问及针对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实验改进,笔者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混合后,设问:“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两个方案:可能两种溶液之间根本就不反应;或者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紧接着笔者按教材进行演示,先取无色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学生抢答:这是氢氧化钠溶液。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溶液,边滴边振荡,启发学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当溶液刚好褪成无色后,笔者又让他们进行讨论:“此时溶液的酸碱性是什么?”
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得出:“溶液变成中性,但也有可能显酸性。”那如何才知道是中性溶液还是酸性溶液?这就是本节课要抛出的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题:中和反应后溶液显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的实验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方案和笔者的演示,学生学会了中和反应发生后溶液酸碱性的实验探究,还弄清楚了什么样的中和反应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完成,什么情况能看到明显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擂鼓台初级中学)
培養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实现这项任务,就要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从实验教学入手,通过创设情境、改进课堂实验和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进而使学生升华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 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科书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不能制止、敷衍应付学生提出超出课堂设计的问题,更不能因为学生想法怪异或答案错得离谱而感到惊讶。而应注意保护勇于质疑的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这样才不会遏制学生思维中最活跃的成分,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2.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与求解。利用教材的新奇内容,设计新奇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设疑问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授“爆炸”,在前一节课分发一些关于国内煤矿发生爆炸事故的材料,并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爆炸发生的原因,思考如何模拟爆炸的发生。在下节课里归纳总结学生的设计方案:在去底的废油桶的侧壁挖一小孔,连上胶管,在桶内小孔前放上一堆干燥的面粉,把浸透酒精的棉球点燃,放入桶内,通过胶管吹气,扬起面粉。照此操作,只见桶内扬起的粉尘瞬时燃烧,发出一声巨响,油桶被掀翻。通过实验学生很好地认识到煤矿发生爆炸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防范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改革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验证性实验只是被动地验证、机械地重复,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教学中要大胆创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加强实验的设计性和探究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
例“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往烧杯中注入半杯开水,投入一小块白磷,盖上一块铜片,铜片两端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和一小撮红磷,引导学生观察。并对现象进行讨论: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而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无变化?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对于水中的白磷为何没有燃烧,有的学生说:“水能灭火,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也有的学生说:“白磷没有和空气接触。”学生讨论后,提出用导管往水中通入空气进行验证。照此操作,水中的白磷接触通入的空气后发出点点亮光,一缕缕白烟从水中冒出。通过讨论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并总结出白磷的熔点低、着火点低的性质,应在冷水中密封保存。
3.2 改进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打消学生中可能存在的疑问及针对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实验改进,笔者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混合后,设问:“看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出两个方案:可能两种溶液之间根本就不反应;或者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紧接着笔者按教材进行演示,先取无色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学生抢答:这是氢氧化钠溶液。然后逐滴滴入稀盐酸溶液,边滴边振荡,启发学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当溶液刚好褪成无色后,笔者又让他们进行讨论:“此时溶液的酸碱性是什么?”
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得出:“溶液变成中性,但也有可能显酸性。”那如何才知道是中性溶液还是酸性溶液?这就是本节课要抛出的一个重要的实验探究题:中和反应后溶液显酸性、碱性还是中性的实验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验方案和笔者的演示,学生学会了中和反应发生后溶液酸碱性的实验探究,还弄清楚了什么样的中和反应需借助酸碱指示剂完成,什么情况能看到明显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擂鼓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