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月情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el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普通人过中秋无非吃吃月饼,赏赏月,喝喝酒,与亲朋小聚一番。但文人墨客就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把中秋留下,留在记忆里,留进历史里,于是有了浩瀚的中秋诗文。于是当我们再过中秋的时候,就演变成了一场宴会,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
  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代写中秋最著名的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当时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做官,弟弟苏辙在济南,尽管并非天涯海角,却因各自事务缠身,已有五年未曾见面。苏东坡对月酌酒,渐至沉醉,正所谓酒入愁肠,思绪翩翩,才有了这首词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东坡这首词之所以独擅胜场,就在于他的高妙和深情。此外,这首词的好处还在于它几乎包含了中秋诗文的所有因素:月亮、饮酒、怀远。拜月的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后这一习俗又衍生为月下酌酒、赏月、祈福等活动。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同样是牵挂弟弟,杜甫的情怀就比苏轼来得沉痛。诗歌表现的是安史之乱背景下的中秋节,一点喜气都没有,有的只是哀痛。可以说中秋的基本主题应该是亲情,而这种源于农业社会的亲情正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怀之一。古代的战乱很多,加之交通和通信不方便,一旦骨肉分离便可能成为永诀,所以,杜甫在诗中所流露的这种痛彻之感也就不难理解。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应该是深谙玩味万物之理,他写的中秋也怪兮兮的:“……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曰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别人见月怀远,他想到的却是精神病,你说怪不怪?
  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
  “月光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她能使海波咆哮,她能使悲绪生潮。月下的喟息可以结聚成山,月下的情泪可以培畤百亩的畹兰,千茎的紫琳耿。……月光渡过了爱尔兰海峡,爬上海尔佛林的高峰,正对着静默的红潭。潭水凝定得像一大块冰,铁青色……”诗人徐志摩在《印度洋上的秋思》这篇散文中,极尽诗人的想象,写出了一个境界最浩大的中秋夜,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带着我们周游世界,过了一个浪漫的中秋。 (摘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其他文献
很多人打官司是为了争遗产,可郑州一位九旬老太打官司,却是为了“强制”养女继承房产。原来,养女很孝顺,老人想让养女继承房产,不想养女婉拒,老人担心将来自己的亲生儿女和养女争房产,遂将养女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养女继承全部房产。主审法官说,这样的事儿不多见,称得上是“幸福官司”。  “我们比亲人还要亲”  “我要打官司,我要和女儿分割遗产……”2013年3月28日,家住河南郑州90岁高龄的杨爱仙老人走
通过室友学会包容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的英国姑娘艾米莉·波特告诉《今日美国》报,很多英国学生向她咨询留学美国的生活细节,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就是“自己住一个单间要多少钱”。  需要个人空间和不想费心与室友磨合,成为很多学生青睐单人间的主要原因。美國《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称,如果未来的大学生都开始享有单间,将对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产生一系列影响。  “没人质疑单间宿舍已改变且仍在改变大学的社
周末,闺蜜阿莲携子来我家小聚。我俩坐在客厅边看电视边聊天,两个孩子在阳台做游戏。唯独老公在厨房操刀挥铲,忙得不亦乐乎。  一会儿功夫,六菜两汤就上桌了,有荤有素,有凉有热,色香味俱全。我和阿莲见了,顿时来了食欲。开饭前,我照例来一句:“老公辛苦啦!”然后不无得意地向阿莲炫耀:“俺家官人手艺是越来越好了,我有口福喽……”“赶紧招呼阿莲和孩子们吃饭吧!”老公被夸得不好意思,打断我的话,边解围裙边在我旁
小小年纪,仿佛懂得很多……  只是丁点儿大,打扮得比大人还“大人”  细心的妈咪有没感觉到宝宝很“大人”呢?  社会万花筒  宝贝爱臭美,妈妈很纠结  网友qiqimimi3:家里4岁大的女儿,经常在家里偷偷踩她的高跟鞋,要大人化妆品,“我怎么骂都无效,现在的小孩3岁已经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臭美欲了,非要涂我的指甲油,我只能上网买水洗型指甲油给她玩玩,偶尔臭美一下,但真的不知道这些对孩子健康是否有影响
我说出“分手”两个字的时候,电话那边的他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崩溃。  他沉默良久,轻声说:“好。那答应我最后一个要求吧。让我去你的学校陪你一天,做最后一天情侣。”  我应允了。终于要分开了,不免有些伤感。3年了,我们分隔两地,每天只能靠电话、电脑联系。摸不着,看不着,管不着,这样虚无缥缈的爱情,我早就受够了。我从没体会到别人口中所说的大学生活的美妙。看着情侣们手牵手从校园正门散步到后门,看着男生帮心爱
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个人:相互影响又彼此分离,以为离得很近却永远无法靠近,生命的轨迹不断地交叉,一个点,又一个点,却始终分道扬镳。  对于宁子健来说,胡琪就是这样一个人。  孤独的少年时光  第一次见到胡琪,还是宁子健17岁时,因为目睹弟弟被淹死的过程,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他总是觉得面前的一切都是红色的:红色的天,红色的树,红色的水……他从噩梦中一遍一遍醒来,痛苦扼住了他的咽喉,让他呼喊不出
虽然预知死期是我喜欢的一种生命结束方式,可是我仍然拒绝死亡。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就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可以将我带走,因为我不肯,而神也明白。  失去荷西后的一个深夜里,我与父母谈话,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母亲听了这话,眼泪迸了出来,她
某些人,某些往事,某些画面像已经斑驳的照片里残存的影像,骤然清晰,你会记起。那时候,为了某件事而欢欣、迷惘、痛苦、哭泣……那已经过去了,在记忆的远方,身体还仿佛存留着因为那些事物引起的反应,眼泪的痕迹,咬啮的痛楚,心脏因痛苦而皱缩,握紧拳头想要阻止吼叫时,手指蜷握的触感。你坐在精神科候诊室的长凳,心想着自己没病,可是又那么需要求救。  曾经,我以为放开就是失去了,我无法想象失去之后的世界,即使身处
电视台街头采访“你幸福吗”再现神回复,一位老人面对记者问话时说“我耳朵不好”;在郑州就读的一名大学生回答称,最坏的事是接受采访时,队被人插了。此前面对央视这一问题的更神的回复是,山西省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焦先生称“我姓曾。”  为什么在面对“你幸福吗”的问题时会出现神似的神回复?概括地说,环境使然。  问题不在于媒体这样的提问或问话该不该问,而是要看在什么环境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问。幸福是一个很难量
几年前,我去过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认识了热情的库克,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很好奇澳洲人的生活,就欣然前往。  在澳洲,库克算是中产阶级。他家拥有一所距海边很近的观海小楼,建筑面积有四百平方米。室外小花园里绿草如茵,周边种了些不知名的小花,草坪修剪得很整齐,园内还有一个小游泳池。  在库克家客厅里聊天的时候,他的儿子回来了。库克起身给我介绍,说这是他的儿子夏奇。夏奇很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夏奇看上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