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积极心理学与辅导员学生工作两者相结合,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作为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尝试探索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辅导员学生工作方法,更好地拓展学生发展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学生工作
1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优势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个性鲜明、独立,反感重复说教与强制命令。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也由一元走向多元,并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他们个体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发展,班级建设缺乏动力和凝聚力[1],传统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方法面临挑战。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现行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是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大学生有相似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历程,他们工作在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距离最近,更容易接近并及时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变化历程,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其他教师所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2],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辅导员学生工作方法
2.1 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如:对全体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帮助筛选出的问题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进行追踪,减少或避免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此种模式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学生误以为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常常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排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总是想自己如何能够避免心理问题,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积极品质,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和形式、教育对象产生偏离。
教育的任务是要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积极心理学不同于关注消极和病态的心理学,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主张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潜能与美德,达到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弥补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作为高校班集体,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指引下,若辅导员可以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关注并擅于发现每一位同学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为学生创设发挥自己积极品质的条件,提升学生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将是辅导员学生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面对对象是全体班级学生,这样既弥补了专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不足,并能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2通过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如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普通的学生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优势,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找到好学生的感觉。同时要正确处理赏识与批评的关系,赏识并不排斥对学生错误进行批评指正,赏识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对学生纠正自己错误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赏识教育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3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嵌入式的积极教育
在传统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辅导员更多担任家长、保姆和消防队员的角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微小,鉴于辅导员资源及时间、精力的限制,满足每一个同学都是关注对象的积极心理取向的学生工作理念很难实现,借助由全体同学参与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是积极心理取向班级建设的有效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个体的发展规律,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个体差异进行。如:大一新生的适应教育,大二、大三年级针对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健全人格培养,以及帮助毕业生全面认识自己、树立合理的职业观,指导他们顺利完成择业就业。辅导员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团体活动的主题并策划详尽的活动流程,将积极心理元素如优秀品质、韧性、感恩等内容和技巧嵌入到团体活动中,辅导员在活动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鼓励赞美学生,发现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相信他有发展的个人特质和潜能,学生通过活动进行体验分享,从而促进所有成员的人格成长[3]。
2.4 建构辅导员的积极力量与积极的师生关系
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有着强大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应将积极心理学因素注入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中,让每一位辅导员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积极面,挖掘并肯定自身的优势和美德,使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通过建构自身积极的力量去感受生活、积极工作、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同时,可通过开展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寻找优点等活动,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及氛围,创设相互尊敬、相互赞美、相互学习的环境,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点,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创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校环境[4]。
【参考文献】
[1]邬旭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16): 138-139.
[2]乔永平.积极心理学对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J],健康教育,2011(10):264-265.
[3]姜小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5):120-122,133.
[4]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辅导员;学生工作
1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优势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个性鲜明、独立,反感重复说教与强制命令。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也由一元走向多元,并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他们个体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发展,班级建设缺乏动力和凝聚力[1],传统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方法面临挑战。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现行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辅导员是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大学生有相似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历程,他们工作在第一线,与学生接触最多、距离最近,更容易接近并及时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变化历程,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其他教师所无法比拟的重要地位[2],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辅导员学生工作方法
2.1 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普遍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系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如:对全体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帮助筛选出的问题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进行追踪,减少或避免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此种模式产生的不良影响是:学生误以为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常常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排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总是想自己如何能够避免心理问题,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积极品质,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途径和形式、教育对象产生偏离。
教育的任务是要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积极心理学不同于关注消极和病态的心理学,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主张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潜能与美德,达到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弥补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作为高校班集体,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指引下,若辅导员可以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关注并擅于发现每一位同学的长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为学生创设发挥自己积极品质的条件,提升学生的满意感和幸福感,将是辅导员学生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面对对象是全体班级学生,这样既弥补了专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不足,并能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2.2通过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赏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如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普通的学生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优势,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找到好学生的感觉。同时要正确处理赏识与批评的关系,赏识并不排斥对学生错误进行批评指正,赏识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对学生纠正自己错误能力,或勇于承担自己过错应负责任的信任。赏识教育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3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嵌入式的积极教育
在传统的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辅导员更多担任家长、保姆和消防队员的角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微小,鉴于辅导员资源及时间、精力的限制,满足每一个同学都是关注对象的积极心理取向的学生工作理念很难实现,借助由全体同学参与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是积极心理取向班级建设的有效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个体的发展规律,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个体差异进行。如:大一新生的适应教育,大二、大三年级针对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健全人格培养,以及帮助毕业生全面认识自己、树立合理的职业观,指导他们顺利完成择业就业。辅导员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团体活动的主题并策划详尽的活动流程,将积极心理元素如优秀品质、韧性、感恩等内容和技巧嵌入到团体活动中,辅导员在活动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鼓励赞美学生,发现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相信他有发展的个人特质和潜能,学生通过活动进行体验分享,从而促进所有成员的人格成长[3]。
2.4 建构辅导员的积极力量与积极的师生关系
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辅导员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有着强大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应将积极心理学因素注入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中,让每一位辅导员关注自己和他人的积极面,挖掘并肯定自身的优势和美德,使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通过建构自身积极的力量去感受生活、积极工作、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同时,可通过开展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寻找优点等活动,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及氛围,创设相互尊敬、相互赞美、相互学习的环境,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去发现优点,而不是刻意寻找缺点,创建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校环境[4]。
【参考文献】
[1]邬旭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思考[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 (16): 138-139.
[2]乔永平.积极心理学对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J],健康教育,2011(10):264-265.
[3]姜小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大学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5):120-122,133.
[4]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