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旬医者的细心耐心与贴心
《大医精诚》编导 高存
本片讲述的是北京市肛肠医院首席专家于洪顺主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专心肛肠病临床工作的故事。
于洪顺从事肛肠工作已逾40年,救治了数以万计的肛肠病患者,他在疑难复杂疾病如高位复杂肛瘘、肛门直肠狭窄、炎症性肠病肛周病变及小儿肛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见解独到、技术高超。
作为学科带头人、肛肠科中西医结合工作室的传承人,他还认真做好对下级医生的培养,手把手带教,无私地传授手术操作技巧及临床经验。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年轻医生已经成长为所在岗位上的主力军。他指导在研的肛肠科微创课题达到10余项,其中利用生物填充技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已成熟、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工作,减低了肛门功能损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在临床工作的最前线,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认真履行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这就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一个高位的肛瘘,以前会怎么做?”
“首先要给你改造开肚子,把肠管先拿出来,预防污染,过三个月半年再放回去。所以病人很痛苦,开肚子会感染,肠粘连会有后遗症。”
“现在您会怎么做?”
“挂线疗法是取代开刀,唯一解决肛门括约肌在受损伤的情况下,不至于功能下降或者失禁的方法。你别看它地方小,有很多东西,关键的地方,人们都担心肛门功能的问题。”
第一次在办公室见到于老,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是于老自身的平易近人,也许是于老每次回答问题都竭尽耐心地解释到我明白为止。不急不躁、耐心细致是我对于老的第一印象。
而手术室内见到的于老与办公室聊天的又判若两人,于老手中的刀,绝对的快准稳。连着三台手术,不到两个小时便都顺利解决了。惊叹之余,对于老的专业技术又增添了几分钦佩。
采访过程中,于老聊到最多的就是细心,他说为病人细心解释是治疗的第一步。“咱们不管再怎么忙,也得耐心地给人把这个解释好、沟通好。解释清楚了,病人30%的病就好了,然后咱们再细细地治疗。有时候,关心病人的方法很简单,就一句话,病人上床的时候告诉他,请按照那个姿势上床,假如这个台阶有些高,就要提醒病人,您注意脚下,下来一定站稳了。实际上就一句话,病人内心就感觉得到了安慰,接下来的治疗也就舒畅很多。”
拍摄过程中,我发现于老每次听完病人的讲述后,都会在病人的病历本上画一个示意图,然后再为病人讲述肛肠的构造与发病点位置。这样贴心的做法,对于病人理解病情.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63岁的于老从事肛肠病临床诊治工作已有40余年,已经申请过一次延迟退休的他,正在准备申请第二次。“只要患者还需要我,我就一直坚持在岗位上。”拍摄回来,坐在编辑线前,于老这句话不停地出现在我脑海里,细细回看于老门诊的各种纪实镜头,对待病人耐心细致、娓娓道来,我想真正的大医生就应该是这般模样吧!
两代铁路工人的坚守
《師徒》编导 高存
本片讲述的是一名年轻工长赵海丽在师傅李长于的帮助下,成为京西铁路线路专业技术骨干的故事。
每逢假期,人们大都会选择铁路出行。列车上、车站中,我们总能看到辛苦的铁路职工,其实,在我们视线之外,还有更多人在默默奉献,他们,舍弃小家的团圆,为我们,守护着平安。万家灯火,温馨团圆时,请不要忘记,他们的坚守……
赵海丽就是这样一个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的铁路工人,在距离门头沟城区50多公里外的珠窝东工区,赵海丽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检查沿途轨道线路的基本情况,不放过每一根枕木、每一个螺丝。一公里铁路,1660根枕木;一根枕木4项螺栓扣件;6.9公里就要检查11454根枕木,45816套螺丝螺栓……一趟日常巡线,来回近14公里,要检查的枕木、螺栓就得两万多根,9万多套。
从2012年开始,赵海丽多次放弃休息,坚守山区铁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第一次见到海丽,还是初春的早上,城里的温度已经不低了,但是等我们从山脚下乘坐了两个小时的工程车到达海丽工作的地方时,山风还是瞬间吹透了我厚厚的棉服。
29岁的赵海丽是北京西工务段珠窝东工区一名年轻的工长。
2012年,22岁的海丽第一次来到丰沙线铁路珠窝东工区时,是坐在工程车后面的双排座上山的。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丰沙线铁路全段几乎都在山中,将近2个小时的盘山路,把刚刚退伍转业回来的海丽彻底颠蒙了。本以为自己的工作是穿着整洁的制服,体面潇洒地接送乘客,没想到却要终日与扳子、道尺、撬棍这些铁家伙为伴,在距离门头沟城区50公里的山上,海丽有些懊恼。
然而,第一次跟着师傅李长于巡视完铁路,海丽改变了想法。
李长于有个绝活—一“趴大平”,看铁轨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趴在轨道上,从铁轨内侧顺着铁轨方向往前看,是否弯曲就能一目了然,再标记号,用道尺一量,不论多细小的铁轨弯曲,都逃不过李长于的眼睛。师傅这种既专业又潇洒的技能,让海丽羡慕不已,他立志要学会师傅的这项看家本领。
春运前,线路按惯例要全面大修。
轨道下面是路基石砟,石砟松动了,就会有沉降。轨道水平起不好,列车经过就会有明显颠簸,会影响坐乘感受。为了调整好线路水平,海丽上了大火,他发现总是反复出现一个问题:一个起伏调整修复好了,准在3米之内又会出现一个起伏。关键时刻,师傅指点迷津。他让海丽先把3米外的水平误差量出来,再把中间误差调高,就不会把水平误差反复往前赶,难题迎刃而解。这些具体的操作的知识没有书本可查,全凭老师傅琢磨一辈子的经验。在施工现场,师傅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海丽。
海丽负责的这部分铁路,总共要经过5个隧道,最长的是2273米。隧道内通常漆黑一片,铁道旁边走路的地方狭窄且凹凸不平,海丽需要检查沿途轨道线路的每一根枕木、每一个螺丝。除了光线差,隧道内还面临粉尘问题,夏天作业更是艰难,闷热无比呼吸吃力,每次出来整个脸除了嘴部其余都是黑的。
在作业过程中,安全员手中的警报喇叭会不时地响起,响彻隧道,工人们要随时做好停止的准备,静靠隧道壁待列车通过。一趟列车疾驰而来,时速160公里,最近处距离人也就2米左右,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每次经过最长的这条隧道,海丽心里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慌,觉得这条路总也走不完,尤其是走到隧道的中间,感觉这段路特别难熬,洞口虽若隐若现,但离自己仿佛越来越远。每到这个时候,海丽就会给自己打气,不怕,师傅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2017年12月27日18点,师傅李长于完成最后的巡视工作,把属于工长的道尺交到了海丽手中:海丽,18点之前,这把道尺是我的,这条铁路由我守着,18点之后,这把道尺就是你的了,这条铁路交给你了。海丽知道,师傅给他的不仅仅是一把简单的道尺,更是道尺背后老工长的责任与担当。
山间形成风口,山风一刮,噎得人喘不上气来,就连喊话都听不见,有什么情况,只能靠吹哨通知。一趟走下来,海丽全身都冻透了,可他不敢穿太厚的衣服,因为干活一出汗,再被风一激,更不得劲。
刚当上工长,又是第一次春运,身前没有了师傅,海丽还真有点紧张。已经退休的师傅李长于,也放心不下小徒弟,经常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回到工区,帮徒弟安排工作。
有一次海丽同工区的职工因为安排工作闹了点小矛盾,李长于听说后来到工区,帮助海丽协调解决问题。“海丽都是你们看着成长起来的,现在成了工长,大家应该高兴,应该配合,都是同事,有什么矛盾不能心平气和的解决”,“老工长”的到来让问题迎刃而解,而后李长于也与海丽彻夜长谈,指出他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
“师傅身上的功夫,够我学一辈子的。”海丽心服口服,埋头苦学。正是这股不惜力,肯学、肯干的劲头儿,赢得了老师傅们的喜爱。
“年轻人的活儿,干得越来越漂亮了,我也能放心退休了。”李长于瞅着海丽,欣慰地笑着。
《大医精诚》编导 高存
本片讲述的是北京市肛肠医院首席专家于洪顺主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专心肛肠病临床工作的故事。
于洪顺从事肛肠工作已逾40年,救治了数以万计的肛肠病患者,他在疑难复杂疾病如高位复杂肛瘘、肛门直肠狭窄、炎症性肠病肛周病变及小儿肛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见解独到、技术高超。
作为学科带头人、肛肠科中西医结合工作室的传承人,他还认真做好对下级医生的培养,手把手带教,无私地传授手术操作技巧及临床经验。在他的指导下,一批年轻医生已经成长为所在岗位上的主力军。他指导在研的肛肠科微创课题达到10余项,其中利用生物填充技术治疗高位复杂肛瘘已成熟、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工作,减低了肛门功能损伤,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在临床工作的最前线,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认真履行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这就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一个高位的肛瘘,以前会怎么做?”
“首先要给你改造开肚子,把肠管先拿出来,预防污染,过三个月半年再放回去。所以病人很痛苦,开肚子会感染,肠粘连会有后遗症。”
“现在您会怎么做?”
“挂线疗法是取代开刀,唯一解决肛门括约肌在受损伤的情况下,不至于功能下降或者失禁的方法。你别看它地方小,有很多东西,关键的地方,人们都担心肛门功能的问题。”
第一次在办公室见到于老,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也许是于老自身的平易近人,也许是于老每次回答问题都竭尽耐心地解释到我明白为止。不急不躁、耐心细致是我对于老的第一印象。
而手术室内见到的于老与办公室聊天的又判若两人,于老手中的刀,绝对的快准稳。连着三台手术,不到两个小时便都顺利解决了。惊叹之余,对于老的专业技术又增添了几分钦佩。
采访过程中,于老聊到最多的就是细心,他说为病人细心解释是治疗的第一步。“咱们不管再怎么忙,也得耐心地给人把这个解释好、沟通好。解释清楚了,病人30%的病就好了,然后咱们再细细地治疗。有时候,关心病人的方法很简单,就一句话,病人上床的时候告诉他,请按照那个姿势上床,假如这个台阶有些高,就要提醒病人,您注意脚下,下来一定站稳了。实际上就一句话,病人内心就感觉得到了安慰,接下来的治疗也就舒畅很多。”
拍摄过程中,我发现于老每次听完病人的讲述后,都会在病人的病历本上画一个示意图,然后再为病人讲述肛肠的构造与发病点位置。这样贴心的做法,对于病人理解病情.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63岁的于老从事肛肠病临床诊治工作已有40余年,已经申请过一次延迟退休的他,正在准备申请第二次。“只要患者还需要我,我就一直坚持在岗位上。”拍摄回来,坐在编辑线前,于老这句话不停地出现在我脑海里,细细回看于老门诊的各种纪实镜头,对待病人耐心细致、娓娓道来,我想真正的大医生就应该是这般模样吧!
两代铁路工人的坚守
《師徒》编导 高存
本片讲述的是一名年轻工长赵海丽在师傅李长于的帮助下,成为京西铁路线路专业技术骨干的故事。
每逢假期,人们大都会选择铁路出行。列车上、车站中,我们总能看到辛苦的铁路职工,其实,在我们视线之外,还有更多人在默默奉献,他们,舍弃小家的团圆,为我们,守护着平安。万家灯火,温馨团圆时,请不要忘记,他们的坚守……
赵海丽就是这样一个默默坚守在岗位上的铁路工人,在距离门头沟城区50多公里外的珠窝东工区,赵海丽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检查沿途轨道线路的基本情况,不放过每一根枕木、每一个螺丝。一公里铁路,1660根枕木;一根枕木4项螺栓扣件;6.9公里就要检查11454根枕木,45816套螺丝螺栓……一趟日常巡线,来回近14公里,要检查的枕木、螺栓就得两万多根,9万多套。
从2012年开始,赵海丽多次放弃休息,坚守山区铁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第一次见到海丽,还是初春的早上,城里的温度已经不低了,但是等我们从山脚下乘坐了两个小时的工程车到达海丽工作的地方时,山风还是瞬间吹透了我厚厚的棉服。
29岁的赵海丽是北京西工务段珠窝东工区一名年轻的工长。
2012年,22岁的海丽第一次来到丰沙线铁路珠窝东工区时,是坐在工程车后面的双排座上山的。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丰沙线铁路全段几乎都在山中,将近2个小时的盘山路,把刚刚退伍转业回来的海丽彻底颠蒙了。本以为自己的工作是穿着整洁的制服,体面潇洒地接送乘客,没想到却要终日与扳子、道尺、撬棍这些铁家伙为伴,在距离门头沟城区50公里的山上,海丽有些懊恼。
然而,第一次跟着师傅李长于巡视完铁路,海丽改变了想法。
李长于有个绝活—一“趴大平”,看铁轨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趴在轨道上,从铁轨内侧顺着铁轨方向往前看,是否弯曲就能一目了然,再标记号,用道尺一量,不论多细小的铁轨弯曲,都逃不过李长于的眼睛。师傅这种既专业又潇洒的技能,让海丽羡慕不已,他立志要学会师傅的这项看家本领。
春运前,线路按惯例要全面大修。
轨道下面是路基石砟,石砟松动了,就会有沉降。轨道水平起不好,列车经过就会有明显颠簸,会影响坐乘感受。为了调整好线路水平,海丽上了大火,他发现总是反复出现一个问题:一个起伏调整修复好了,准在3米之内又会出现一个起伏。关键时刻,师傅指点迷津。他让海丽先把3米外的水平误差量出来,再把中间误差调高,就不会把水平误差反复往前赶,难题迎刃而解。这些具体的操作的知识没有书本可查,全凭老师傅琢磨一辈子的经验。在施工现场,师傅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海丽。
海丽负责的这部分铁路,总共要经过5个隧道,最长的是2273米。隧道内通常漆黑一片,铁道旁边走路的地方狭窄且凹凸不平,海丽需要检查沿途轨道线路的每一根枕木、每一个螺丝。除了光线差,隧道内还面临粉尘问题,夏天作业更是艰难,闷热无比呼吸吃力,每次出来整个脸除了嘴部其余都是黑的。
在作业过程中,安全员手中的警报喇叭会不时地响起,响彻隧道,工人们要随时做好停止的准备,静靠隧道壁待列车通过。一趟列车疾驰而来,时速160公里,最近处距离人也就2米左右,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
每次经过最长的这条隧道,海丽心里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慌,觉得这条路总也走不完,尤其是走到隧道的中间,感觉这段路特别难熬,洞口虽若隐若现,但离自己仿佛越来越远。每到这个时候,海丽就会给自己打气,不怕,师傅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2017年12月27日18点,师傅李长于完成最后的巡视工作,把属于工长的道尺交到了海丽手中:海丽,18点之前,这把道尺是我的,这条铁路由我守着,18点之后,这把道尺就是你的了,这条铁路交给你了。海丽知道,师傅给他的不仅仅是一把简单的道尺,更是道尺背后老工长的责任与担当。
山间形成风口,山风一刮,噎得人喘不上气来,就连喊话都听不见,有什么情况,只能靠吹哨通知。一趟走下来,海丽全身都冻透了,可他不敢穿太厚的衣服,因为干活一出汗,再被风一激,更不得劲。
刚当上工长,又是第一次春运,身前没有了师傅,海丽还真有点紧张。已经退休的师傅李长于,也放心不下小徒弟,经常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回到工区,帮徒弟安排工作。
有一次海丽同工区的职工因为安排工作闹了点小矛盾,李长于听说后来到工区,帮助海丽协调解决问题。“海丽都是你们看着成长起来的,现在成了工长,大家应该高兴,应该配合,都是同事,有什么矛盾不能心平气和的解决”,“老工长”的到来让问题迎刃而解,而后李长于也与海丽彻夜长谈,指出他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
“师傅身上的功夫,够我学一辈子的。”海丽心服口服,埋头苦学。正是这股不惜力,肯学、肯干的劲头儿,赢得了老师傅们的喜爱。
“年轻人的活儿,干得越来越漂亮了,我也能放心退休了。”李长于瞅着海丽,欣慰地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