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优质 开放和谐 高水平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ewgolv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仓市地处江苏省东南端,东濒长江,南邻上海,总面积823平方公里,辖7个镇和江苏太仓港经济开发区。户籍人口45万,常住人口近80万。太仓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美誉,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曾是皇帝粮仓设立地、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和娄东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朱棣文,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唐文治,中国现代舞蹈宗师吴晓邦均为太仓籍人士。
  改革开放以来,太仓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物质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实施“科教兴市、以港强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接轨上海”五大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九位,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0亿元,财政总收入80亿元,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7名和“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第5名,荣获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综合实力奖。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事业同步快速发展。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十五”以来,全市教育水平整体快速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保持在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98.6%,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为59.7%,在全省率先普及了15年教育,基本上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两年来先后获得“江苏省高中教育先进市”、“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市”、“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和“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等荣誉称号,2007年10月以较高的评价通过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县(市)评估,11月被中央教科所督导与评估中心授予“全国区域教育特色示范区”荣誉称号。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
  1.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自2002年9月我市首批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评估验收,至今已有五年时间。五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科教兴市”战略始终是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第一战略和主体战略,是决定其他因素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教育现代化绐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赶超先进的过程。没有太仓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太仓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推进太仓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提升太仓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保障,是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
  2.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市各级切实把教育现代化建设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市委、市政府将各镇(区)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全市每年年初召开一次教育目标任务书下达工作会议,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到会讲话;年末由分管市长主持召开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市长常务会议将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市四套班子领导经常深入乡镇、学校现场办公,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和机制等问题。为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市委、市政府分别于2007年3月、9月两次召开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全面发动,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凝心聚力,狠抓进度,为全市在年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科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规划。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从一开始就立足区域,打破单一发展格局,确立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推进、滚动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拟定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时,坚持把教育现代化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通盘筹划。在2003年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市按照建设城乡一体“哑铃型城市”的发展定位,拟定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根据区域位置、人口集聚密度、交通发展条件以及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对全市中小学的布局进行了全面调整,把布局调整及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市整体教育现代化。为此,各镇、区在进行城镇规划建设时,都优先考虑学校的规划建设。全市中小学从“九五”末的78所调整到现在的47所,成为苏州市唯一一个没有村小的县(市)。2005年9月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太仓市委、太仓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并将乡镇学校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列入其中,拉开了“十一五”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的序幕。
  二、以办学条件标准化为抓手,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1.努力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我市各级牢固确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确保教育拨款做到“三增长一优先”。“十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6.21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9.14亿元。2004年、2005年、2006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24192万元、29508万元、4352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6%、22%、47.5%,均高于当年的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2006年,我市义务教育段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小学为410元,初中为591元,分别超过省定标准110元、91元。近三年,教师收入也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教师人均收入达到了4.36万元。
  2.强势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三大工程”建设。全市的办学条件在推进“两基”和前期的教育现代化工程中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迅速向中心城市集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造成城乡教育差距又一次拉大。为此,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9月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今后教育现代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以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三大工程”为抓手,按省颁标准,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硬件设施的档次。一是乡镇学校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投入3.5亿元,易地新建10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二是农村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市政府2007年1号实事工程)。投入7000万元,改建、扩建16所农村中小学。三是教育条件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投入2500万元,按省颁二类标准,配足配齐全市所有义务教育段学校的实验、图书、信息技术以及体卫艺等各专用室的设施设备。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三大工程进展顺利,工程实施基本结束,届时将惠及1.5万农村中小学生,新增吸纳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能力。全市所有的公办学校均能达到生均占地充足、校舍建筑完备、专用教室齐全、教学设施先进的标准。
  3.切实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我市积极开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创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来抓,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了“校校通”建设工程,独立光纤与城域网教育信息中心连通,100%学校建立了完全校园网,技术装备达省二类标准,生机比为8.4∶1,师机比为1.5∶1;全市拥有约2500G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资源共享得到初步实现;100%学校建有学校网站且经常更新,并设有Blog平台、学校FTP课件中心、电子备课系统、瑞博网络教学平台等教育辅助系统。教育信息中心建成了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直播系统,应用于全员继续教育培训,使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更多的观摩学习机会。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市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常态研究,改进了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全市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达3500多人,在全国首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我市教师考试合格率位居苏州市第一,许多教师成为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
  三、以提升内涵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
  1.着力推进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全市在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向0~3岁早期教育延伸;在高标准、高水平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延伸;在巩固普高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延伸。全市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需要”办学理念,依托“德企之乡”(我市经济开发区集聚了近100家德国企业)的独特优势,建立了“定岗双元”的本土模式,开创了校企合作“无缝衔接”的范例,从而形成了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优势和鲜明特色。2007年5月在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07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坛”上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一致赞赏,中国职教学会王明达会长称:太仓模式堪称全国样板。成人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统筹整合、强化社区教育载体建设来构建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太仓市社区教育学院,各乡镇通过整合,建立了功能多样、资源共享、互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大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乡镇社区教育中心1个,苏州市级现代农民教育中心2个,苏州市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苏州市级以上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4个,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66.3%。
  2.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自2002年我市随苏州市整体进入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来,通过认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深化新课程,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一是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并将教育局原教研室、教科室、教师进修学校和电教中心整合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建立了“培训、教研、科研和信息化四位一体”的新型运行机制,为有序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业务支撑。二是学校成立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小组,为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三是以课题研究来带动和深化课程改革,“十五”期间,我市独立承担的2项教育部、19项省级、99项苏州市级和136项太仓市规划课题高质量结题。在巩固“十五”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我市还将研究从活动层面提升到课程层面,提出了《构建区域性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效机制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此项课题被列为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目前正有序开展研究,以初步研究成果为基础撰写的《区域性建设“实践基地”确保全体学生有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一文,由省唯一推荐为教育部即将召开的全国新课程会议的交流材料。此外,还申报了教育部“十一五”课题《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县域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实践研究》,引领我市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3.大力推进城乡一体校园文化特色建设。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省、苏州市精神,结合太仓实际,制定了《太仓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成人教育”、“环境优化”、“社会援助”五大工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不断完善。市教育局依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城乡一体化校外教育运行机制的实践与研究》的引领,组织全市近20所中小学就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等开展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先后共发表了65篇论文,编著出版了18本校本教材,明德系列的机器人、荣文学校的民乐、沙溪高级中学的桥牌、经贸小学的建筑模型、浏家港中学的航模、双凤中学的少年邮局都已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全市已形成一校一品特色的学校超过了60%。
  4.高质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全市始终把打造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摆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2005年,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育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加强太仓市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市教育局以“意见”为指南,出台了《太仓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着力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四大工程”,即教师教育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引才引智工程和学校管理灵魂工程,提高师资水平。一是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途径,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面向全市教师的远程继续教育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依托沿沪优势,聘请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学者及上海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为导师,举办骨干教师、校长队伍的高级研修班,在组织程度、课程安排、研修方式、专家引领等环节上做好文章,初步形成了区域骨干教师的培养模式。三是对太仓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定期进行目标考核,考核合格即发放相应津贴,对我市命名的骨干教师不搞终身制,真正实现了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形成了优秀人才的动态管理机制。
  在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中,我市把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整体素质。一是改善待遇,稳定队伍。除确保工资等足额按时到位外,还逐年增大岗位责任制奖金提升幅度,市财政和各镇(区)尽力统筹协调,保证奖金的足额及时发放。2006年10月份起我市还开通了两条农村学校教师公交专线,每天接送家在城区的农村学校教师和支教人员,费用主要由教育局和交通局承担。二是政策倾斜,加快培养。积极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对农村学校教师在评先、评优和申报学科学术带头人时给予政策倾斜,市财政安排的教师培训经费对农村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给予专项补贴。三是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建立了区域内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巡回授课等制度;组建教育集团,通过示范学校、实验学校来带动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从2007年新学年开始,我市又推出了城区实验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的举措,派出城区实验学校的管理团队,全面托管对口帮扶学校,引起了较好的反响。目前,我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比例达83.4%,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78.9%,高中教师研究生比例达6.9%,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4.1%。全市拥有省特级教师5名,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名,苏州市名教师、名校长15名,苏州市学科学术带头人51名,太仓市学科学术带头人244名。
  5.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步伐。为服务我市“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我市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和交流。近三年来,共选派35名校长、教师赴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培训学习,489名师生赴新加坡修学交流,165名教师参加了暑期英语引智培训。此外,一方面全方位、无条件地为外商子女就学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加大了我市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力度。太仓市职教中心与德国在太仓企业合作创办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和“太仓舍弗勒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合作开办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在达到相关测试要求后,学生可以进入加拿大本部进一步深造。2007年5月,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又与德国商会上海代表处合作建立“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由德国商会上海代表处组织相关培训和测试,测试合格即颁发德国商会认可的合格证书。成功引进了面向海内外招生、实施国际化教育的北上海国际学校,已于2007年秋季正式开学。
  四、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
  1.形成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六统一”。“十五”以来,我市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教育的责任,“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实行了“六个统一”,即教育发展由市政府统一规划,教师和干部由市教育局统一管理,教师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由市财政按照苏州市颁标准统一足额下拨,免费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由市镇两级财政共同统一划拨,农村中小学教师医保、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由市财政统一纳入预算。
  2.创新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由于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土地开发受到严格控制等因素,乡镇一级的财力大为弱化,缺乏足够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因此,我市一方面不断强化“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努力创新机制、体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一是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2000年3月,我市率先成立了省内首家教育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教育发展公司将布局调整后的一些闲置资产经资产评估部门评估后置换或拍卖后予以盘活,或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收购空余土地。通过这种方式,我市建设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中小学生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基地、市实验高级中学、市实验中学、沙溪实验中学、沪太外国语小学、荣文学校、艺术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小太阳幼儿园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乡镇、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在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初期,只要乡镇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教育局即给予10%~50%的资金扶持,只要学校增添了教育技术设备,教育局即给予30%的奖励。三是建立均衡的负担机制。在实施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时,我市又采取“三三制”的方式,即经费投入分别由市财政、教育局和各乡镇分别承担三分之一,市财政设立专项帐户,统一管理建设资金,资金到位时间按工程进度同比例支付。这种方式既强化了市级政府的责任,又调动了乡镇的积极性,实施效果良好。
  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民主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管理机制的构建,从而实现管理模式的嬗变,如沙溪高级中学的“导入ISO质量管理理念,创新校本管理制度实践研究”、太仓市实验小学的“数字校园”、沪太外国语小学的“精致教育、精细管理”等等,从机械、封闭、低效的管理模式,逐步向以人为本的制度层面和高效能管理模式转变。从2003年开始,全市教育系统全面实施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和新教师人事代理制度,实现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化,并逐步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明确规定教师年度目标责任制奖金不得平均发放。从2002年起,我市大力推进中小学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结合领导班子换届,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本市教师队伍中公开招考、公选校级领导。同时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2006年全市共腾出了41个校级岗位进行公开招聘,10个校级岗位进行了公推公选,有800多名教师参加了中层竞岗,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全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在全市教育系统内得到初步确立,一批肯干、能干,年轻化、专业化并得到群众认可的新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4.建立区域公共教育服务优质高效的制度体系。我市新一轮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在继续加大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同时,特别注重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一是通过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中央教科所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研究项目),形成了区域教育较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特色,在2007年上半年的中期评估中,被中国教育学会陶西平副会长总结为“较高水平的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管理创新、队伍建设和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二是受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委托,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治理与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创新》子课题《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县域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以期构建我市公共教育服务制度改革创新体系和公共教育服务制度网络体系,为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不竭动力和制度保障。
  五、以维护教育公平为保障,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1.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益。“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帮困助学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从2001年起在陆渡中学创办“初中特困生免费教育班”,每年在全市招收40名左右的特困生,实行全免费教育。还在原有“培智班”的基础上,创办了“太仓市爱心学校”。认真做好义务教育“一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全市每年都有700名左右的学生受到资助。市镇两级财政共同努力做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2006年全市共投入免费义务教育资金497万元,35,837名中小学生(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人数)享受到了免费教育政策。残疾儿童和贫困生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7.7%和100%。全面落实《太仓市教育系统资助贫困高中生实施办法》,2006年共资助83名贫困高中生,资助金额53115元。从2002年起,设立特困大学生助学基金,每年资助10名太仓籍特困大学生,每人每年2500元,连续四年,直至毕业。
  对来太仓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我市给予了全面的关注,确立了“积极吸纳,支持办学,加强管理,逐步规范”的十六字方针,由市政府统一协调,尽力扩大公办学校的吸纳容量,取消所有入学门槛,鼓励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到公办学校就读,公用经费由市财政按实际入学人数年拨付,并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目前,太仓务工人员子女已接近2万人,其中有61%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各有关公办学校就读。我市对具备初步办学条件的民工子弟学校给予了积极的扶持,把撤并后比较完好的村校提供给其使用,城厢镇电站村还专门建了新校舍给辖区内的民工子弟学校使用。鼓励办学者兴建新校,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教育局选派了担任过或担任中层以上职务的公办学校在职教师到结对备案的民工子弟学校任常务副校长,市教培研中心组织教研员深入民工子弟学校课堂进行业务指导。公安、交通、卫生、城建等部门经常对学校的交通、食品、消防、房屋等安全情况进行督查,组织办学人员开会学习,帮助他们增强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市区及周边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实现了学生接送车辆的公交化。所有校车都安装了GPS定位仪。下一步,我市将全面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造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2.营造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从增强师生法制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入手,通过制定《关于“法治太仓进校园”活动实施意见》和签订《太仓市教育系统创建“安全文明学校”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把文明校园和依法治校建设纳入“平安太仓”和“法治太仓”的创建系统,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建立了校园警务室,并由市政法委牵头,联合教育局、工商局、文明办、公安局、文广局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整治,杜绝了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将在校生的违法犯罪率严格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
  积极开展教育系统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努力打造教育良好形象。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连续四年被确定为政风行风评议重点部门,就老百姓关心的“规范教育收费、规范办学行为”等热点问题反复进行梳理、整改。我们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八制”(一费制、公示制、结算审核制、收费卡制、一把手负责制、责任追究制、一票否决制、督查制)和“三统一”(统一使用收费票据、统一收支两条线管理、统一规范捐资助学费收支管理),保持了教育收费的“零投诉”。严格执行《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停办了义务教育学校所有节假日补习班和兴趣班,坚决制止任何打擦边球现象,成为苏州市2007年执行“三项规定”唯一一个没有群众举报和信访的县(市)。
  通过十多年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适度超前。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要有教育优先发展的前瞻意识来引领和指导。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竞争激烈的地区,机会稍纵即逝,教育现代化要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强大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必须先行一步。因此只有抢抓机遇,与时俱进,敢于超越,超常运作,才能争取主动。
  2.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科学决策。在从事自己还不熟悉的事情时,需要我们敢为人先,但更要科学规划、科学决策,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们要吸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摒弃随意性、间断性,把目光放远一点,把事情做实一点。
  3.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开拓创新。太仓地处我国东部最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理所应当,但正是因为率先而无现成模式可以参照,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又有着一定差异,因此,我们要想前人不敢所想,试前人不曾之试,闯出一条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鲜明区域发展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4.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均衡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使每个孩子均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把发展重点放在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放在来自弱势阶层的孩子身上,从制度层面上促进基础教育在区域、学校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全民化、平等化。
  5.区域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全员参与。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单体行为,更是一项涉及全民、惠及全民的系统工程。在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党政领导的统领极其重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管理也很必要,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更为重要。只有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形成合力,营造出“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浓烈氛围,才能确保各个阶段创建任务的顺利完成。
  目前,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们当前和今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之路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继续大力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在硬件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教育的内涵建设,大力推进制度层面的教育现代化建设。2010年,我市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十七大的召开,为我们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将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要求,高举教育现代化的大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两个率先”,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根据ATOS三维扫描仪的扫描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适合于ATOS扫描仪扫描的电动式5自由度扫描平台的设计方案,并对该扫描平台进行了详细的造型设计。设计完成的扫描平台上的基准盘可以沿X、Y、Z轴平移,绕Y轴摆动±75°和绕Z轴旋转360°;在ATOS扫描仪镜头不移动的情况下,实现被扫描物体在任意姿态下的扫描以及任意形状物体的扫描测量。
利用支持向量机对故障数据进行分类和聚类预处理,然后以类别的中心作为人工免疫系统的疫苗,人工免疫系统把它们作为抗体进行免疫学习,获得机械系统的故障特征,并为人工免疫系
博世-西门子集团的核心技术企业——博西华电器有限公司电机工厂近日在南京新港开发区博世和西门子家电园区投产。
近几年,在“扩招”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迅猛。但是今年考研人数出现下降态势.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硕士学位正在“贬值”。在山东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来自民盟山东省委的
2005年4月10日,笔者应邀参加陕西秦川机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CIMT2005新产品新闻发布会,资料中有一份记述秦川机床从建厂到现在这40年来在齿轮加工行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方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指出,在我国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的影响下,今后机械工业增长速度将逐步回落,但不大可能出现以往实行宏观调控时那样剧烈的大落。今年全行业仍将
结合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基于知识融合的飞机结构件快速工艺设计系统”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对工艺设计与加工仿真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详细讨论了集成系统中刀具清单设计、仿真
第七届中国国际机械装备展览会暨第八届中国机床工具商品展览交易会将于2006年6月12—16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我们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已为该展会准备了丰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制造的时候,中国机械制造业该怎么办?当"十一五"计划即将到来时,重大技术装备、汽车、农机等机械工业的重点领域,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当中国机械制造
期刊
目的通过激光诱导C57BL/6J小鼠CNV动物模型,观察CD105在新生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二极管激光诱导生成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后1周和4周以免疫组化观察CD105的表达.结果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