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模式其对于城市的意义相当重要,本文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经济发展、公众参与等多个角度讨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
关键词:滨水空间生态地域特色公众参与
Abstract: th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and is open public space with natural landscape and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mod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ity is quite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Keywords: waterfront space ecolog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范围内水域和陆地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城市水体为主线,包括其周围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城市整体布局以及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许多城市将滨水空间的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特色之一。据统计, 2009年,黑龙江省提出建设滨水城市的目标,该目标贯穿了以松花江流域分布为主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十几个城市,实施滨水景观、滨水住区和公共建筑、滨水基础设施、滨水综合整治等滨水规划建设项目145项,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城市设计及城市环境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且缺乏经验,诸多问题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水空间、防洪能力下降、水质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破坏、公众参与滞后、盲目的开发模式、水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理论指导,设计手法单调对滨水空间规划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管理决策的不统一等。
一、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前提,改善城市水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尽管城市发展客观上给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压力,但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治污、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解的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减少污染源、提高河床及地下水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等。
二、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地域特色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挖掘城市滨水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创造历史人文景观,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语言”,使城市滨水区景观在现代化节奏中保持自己的个性魅力,让人们在滨水环境的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对滨水地带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开发。建筑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地段本身和从地段内的街道向外眺望的景观范围,也包括进入历史地段的通道以及周围的景观范围。更应该重视的是建筑所組成的传统城市肌理,应保留并延续到城市的滨水空间中去,使其自然地和城市融为一体。
第二,对传统文化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水有关的传统活动是水文化的延续,水边举行的祭祀、纪念活动以及传统的生活场景在丰富了滨水活动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比如东北的滨水景观有其特有的冬季雪景和雪上活动:如雪雕、冰雕、冬泳、滑冰等,所以在滨水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冬季人们的传统活动的特点,将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活动与滨水场所恰当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当地特征的滨水景观。
第三,对当地资源的充分使用。乡土树种不仅丰富而且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对当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它记载了一个城市对原有自然的记忆,形成了城市独有的软质景观特色与风情。滨水空间设计应根据环境,充分开发乡土树种的应用,打造地方特色的绿色景观体系。
尊重历史与发挥地方特色,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积极调动固有文化价值的内在本质来获取新的创造力,升华成一种与现代生活要求相统一的形式,才是我们要不断去最求的目标,才是实现地方特色与历史文脉传承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从功能出发,挖掘最大的综合效益,恢复场所活力
城市区滨水景观系统的建立直接拉动该市滨水经济发展,使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投入加大,利润增多,新型产业加强。如:造船业、交通业、休闲、饮食、娱乐业、体育竞技业、旅游业等。具体讲,根据城市水域景观特点,水形,水系,水质的不同特点开发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度假、剧场表演、疗养康复、体育竞技、特色风情、学术研讨等大型水上旅游项目,使滨水空间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功能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各个层面都能得以实现,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公众参与
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系统,然而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公众的利益的分化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需求。设计规划工作者只是为部分特殊利益团体服务,因而传统的理性设计欠缺平等和公平性,其技术理论体系也缺乏民主政体和民主决策机制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中的决策应该是政府、专业人员、公众三者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在规划法规中,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实施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结束语
城市因为有水而变得灵动秀美,也因为城市中的水景观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不同。保护现有自然形式的水体,挖掘水体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梳理城市水系脉络,形成城水和谐、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J].理论探索,2004,04:97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黄瑛,龙国英,建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J].规划管理.2003,03:57
关键词:滨水空间生态地域特色公众参与
Abstract: th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city public open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and is open public space with natural landscape and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 mode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ity is quite important, this paper, from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e urban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Keywords: waterfront space ecolog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范围内水域和陆地共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中心,城市水体为主线,包括其周围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城市整体布局以及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发展速度在逐年加快,许多城市将滨水空间的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特色之一。据统计, 2009年,黑龙江省提出建设滨水城市的目标,该目标贯穿了以松花江流域分布为主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十几个城市,实施滨水景观、滨水住区和公共建筑、滨水基础设施、滨水综合整治等滨水规划建设项目145项,完成投资超过100亿元。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城市设计及城市环境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且缺乏经验,诸多问题凸显出来,如忽视城市水空间、防洪能力下降、水质污染严重、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破坏、公众参与滞后、盲目的开发模式、水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理论指导,设计手法单调对滨水空间规划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管理决策的不统一等。
一、以建立生态基础设施为前提,改善城市水环境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传承到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该传承下去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以水为核心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尽管城市发展客观上给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压力,但是城市水环境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对该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途径,片面的以工程技术,机械地、单一地去解决问题,如防洪、治污、蓄水造景等等,结果使水系统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样的问题,在设计滨水空间时要在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有建设性的提出合理的、综合解的决途径和方案。具体而言,滨水设计中的生态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防洪护坡标准;维持和恢复自然水循环平衡;减少污染源、提高河床及地下水的水质;保护和恢复水生及滨水生态系统及栖息地;保护动物、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并提高水体的景观和休闲价值;增加城市滨水和近自然空间等。
二、传承历史文脉,挖掘地域特色
景观的塑造应体现地方精神,因此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它包括场地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即将消失的生活记忆。挖掘城市滨水区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因素,创造历史人文景观,维护城市历史文脉等“地方语言”,使城市滨水区景观在现代化节奏中保持自己的个性魅力,让人们在滨水环境的活动中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对滨水地带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开发。建筑的保护范围包括历史地段本身和从地段内的街道向外眺望的景观范围,也包括进入历史地段的通道以及周围的景观范围。更应该重视的是建筑所組成的传统城市肌理,应保留并延续到城市的滨水空间中去,使其自然地和城市融为一体。
第二,对传统文化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水有关的传统活动是水文化的延续,水边举行的祭祀、纪念活动以及传统的生活场景在丰富了滨水活动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比如东北的滨水景观有其特有的冬季雪景和雪上活动:如雪雕、冰雕、冬泳、滑冰等,所以在滨水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冬季人们的传统活动的特点,将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活动与滨水场所恰当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有当地特征的滨水景观。
第三,对当地资源的充分使用。乡土树种不仅丰富而且适应当地的自然气候、土壤等生长环境,对当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它记载了一个城市对原有自然的记忆,形成了城市独有的软质景观特色与风情。滨水空间设计应根据环境,充分开发乡土树种的应用,打造地方特色的绿色景观体系。
尊重历史与发挥地方特色,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积极调动固有文化价值的内在本质来获取新的创造力,升华成一种与现代生活要求相统一的形式,才是我们要不断去最求的目标,才是实现地方特色与历史文脉传承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从功能出发,挖掘最大的综合效益,恢复场所活力
城市区滨水景观系统的建立直接拉动该市滨水经济发展,使城市滨水景观项目的投入加大,利润增多,新型产业加强。如:造船业、交通业、休闲、饮食、娱乐业、体育竞技业、旅游业等。具体讲,根据城市水域景观特点,水形,水系,水质的不同特点开发水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生态度假、剧场表演、疗养康复、体育竞技、特色风情、学术研讨等大型水上旅游项目,使滨水空间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功能上、经济上、文化上、社会上各个层面都能得以实现,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公众参与
公众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系统,然而在多元化的社会当中,公众的利益的分化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代表整个社会的需求。设计规划工作者只是为部分特殊利益团体服务,因而传统的理性设计欠缺平等和公平性,其技术理论体系也缺乏民主政体和民主决策机制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中的决策应该是政府、专业人员、公众三者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在规划法规中,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其实施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结束语
城市因为有水而变得灵动秀美,也因为城市中的水景观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不同。保护现有自然形式的水体,挖掘水体景观资源的潜在价值,梳理城市水系脉络,形成城水和谐、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泽伟,范楚平,秦汉郡县制对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启示[J].理论探索,2004,04:97
[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黄瑛,龙国英,建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J].规划管理.2003,03:57